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提起毛泽东诗词,不能不说他的《沁园春·雪》;而提起毛泽东的托物寓意诗,更不能不说《沁园春·雪》。
毛泽东很喜欢雪,他对雪有着特殊的感情。是因为雪的纯净,还是因为雪的浪漫?是因为雪的严正,还是因为雪的高洁 ? 他的诗词中多次出现了雪的身影。
《沁园春·雪》这首毛泽东诗词的精品力作,艺术质量之高,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是人们公认的毛泽东最好的词作。
让我们把时光拉到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蒋介石却一面高唱“和平”,一面准备内战。
为了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毛泽东毅然于 8 月 28 日,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谈。
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还和社会各界朋友进行广泛接触,并时有书信往来。
时居重庆的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索诗”,毛泽东就将创作于 9 年前的《沁园春·雪》书赠给他,被发表出来,轰动一时,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成为中国诗坛上的奇观,也为中国现代革命史、书法史和诗歌史平添了一段佳话。
人们由此而认识了毛泽东,认识了中国共产党,认识了中国革命。
我们再来咀嚼品味一下这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8月30日, 毛泽东在红岩村 “桂园” 宴请爱国民主人士柳亚子、 沈钧儒、 王昆仑。
席间,柳亚子敬赠毛泽东七律一首,题为《赠毛润之老友》,诗云:
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
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
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
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
诗中畅叙 1926 年 5 月,二人在广州相识、相知,阔别 19 年后在重庆握手重逢的喜悦之情,极力推崇毛泽东为了建设和平民主国家,毅然深入“虎穴”,亲赴重庆的“弥天大勇”,并寄希望“霖雨”惠泽“苍生”,高度赞扬毛泽东融孙中山和马克思学说于炉,犹如登上了昆仑之巅。深切表达了对毛泽东的倾倒。
10 月 7 日,毛泽东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信笺上抄录了自己 1936 年 2月在陕北所作的《沁园春·雪》,并附一封短信,派人送给柳亚子。信中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沁园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柳亚子捧读再三, 被其磅礴的气势、 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思想所折服, 直呼 “大作!大作!”并和词一首,题为《沁园春·次韵和毛润之初行陕北看大雪之作,不能尽如原意也》。词曰: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
和词极力赞赏毛泽东的咏雪词,“才华信美多娇”,令“千古词人共折腰”,宋代大词人苏东坡、辛弃疾与之相比,也大为逊色;清代词人纳兰容若,更是望尘莫及。结句则表达了诗人决心与共产党密切合作,并肩战斗,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坚强信念。
柳亚子发现毛泽东《沁园春·雪》手书没有上款和下款,也没有印章,于是请青年篆刻家曹立庵连夜为毛泽东赶制了两方印章。第二天,他夹着一本册页去见毛泽东,毛泽东在册页上重新写了这首词,包括完整的落款,并盖上了印章。
10 月 25 日至 28 日,柳亚子和青年画家尹瘦石合办的《柳诗尹画联展》在重庆黄桷垭口的中苏文化协会展出。在这次联展上,人们惊喜地看到了毛泽东题写的展名,特别是他书写给柳亚子的《沁园春·雪》手迹和柳亚子的和词手稿。
联展结束,柳亚子把毛泽东《沁园春·雪》和自己的和词抄送给在重庆出版发行的《新华日报》,要求发表。
其时,毛泽东已离开重庆,回到延安。
按照中央规定,要公开发表毛泽东著作,必须经过他本人同意,因此,《新华日报》婉言拒绝发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词,而只在毛泽东离开重庆一个月后的 11 月 11 日,发表了柳亚子的“和词”。
柳亚子的“和词”一经见报,人们更想读到毛泽东的原作。
当 时 在 重 庆《 新 民 报晚刊》副刊任编辑的吴祖光四处奔波,几经周折,从多处得到毛泽东词的三份传抄稿,终于凑成了一份较为完整的稿子。他认为这是一首“睥睨六合,气雄万古”的咏雪之作,是“可遇难求的最精彩的稿件”。于是在 11月14日该报副刊 《西方夜谈》的显著位置,刊登了这首咏雪词。
毛泽东这首词一经发表,立即不胫而走,人人争相传诵。一时,山城为之震撼,社会为之倾倒!
11 月 28 日,重庆《大公报》以醒目的版面再度刊出,又一次在民众中引起巨大反响。
鉴于各报登载的毛词 《沁园春》 有错字, 11月29日, 重庆出版的进步刊物 《客观周刊》第 8 期,又将这两首词重新刊发,这是第一个没有错字的版本。接着,山城的各大报纸竞相转载,并发表了大量的步韵、唱和之作和评论文章。
一时间,毛泽东词轰动山城,波及全国。
毛泽东的咏雪词两度发表所产生的轰动效应,使得国民党当局十分紧张。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对《新民报》大加申斥和警告,认为这是为共产党“张目”。
他们组织一帮御用文人以“唱和” 为名, 以 “反帝王思想” 为幌子,在 《中央日报》 、 《和平日报》 、 《益世报》等报刊上,连篇累牍地攻击毛泽东的咏雪词。据统计,在不长的时间内,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发表的所谓“和词”近 30 首,文章 10 余篇。
国民党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审查专员易君左,在《和平日报》上抛出《沁园春》和《再谱沁园春》两首和词;《大公报》连载主笔王芸生《我对中国历史的一种看法》长篇文章,都以咒骂式的“和词”和评论文章,攻击毛泽东词有“帝王思想”。
以郭沫若为首的进步文化人士奋起抗争, 有力地回击了易、 王挑战。 12月11日,郭沫若在《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等报刊上发表了两首和词回击王芸生的评论文章。
批判国民党御用文人诋毁毛泽东的不实之词,嘲讽诋毁毛泽东的那帮文人只不过是“朽木之材”。
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黄齐生,也写了多首和词,揭露国民党官场的腐败,怒斥国民党,表现出一位爱国老人不畏强权,追求光明的铮铮铁骨。
为了消除毛泽东咏雪词的巨大影响,国民党中央宣传部还煞费苦心地暗中通知各地的国民党组织,要求会作诗词的国民党员每人写一首或数首《沁园春》,拟从中遴选几首在意境、气势和文笔上能超过毛泽东的,然后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的名义公开发表,欲与毛泽东“试比高”。
这次征词活动,虽然各地送来不少应征作品,但都是一些平庸之作,无法与毛词相比。随后,他们在南京、上海等地又拉来几个“高手”,仍然差之甚远,只好悻悻作罢,偃旗息鼓。
这场文化斗争,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一场政治较量,一场思想较量,一场向心力的较量。无疑,这场较量以国民党的失败而告终。
当时留在重庆的王若飞,曾把重庆报刊攻击毛泽东咏雪词和柳亚子和词的词、文收集起来,寄回延安。毛泽东看后,在 12 月 29 日致黄齐生的信中说:“若飞寄来报载诸件付上一阅,阅后乞予退还。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并付一观。”
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雪》的时候,中央红军长征刚刚结束。
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决定东渡黄河,东征抗日,重新组建红一方面军, 定名为 “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 , 毛泽东任政委, 彭德怀任司令员。
1 月 26 日,毛泽东由瓦窑堡(今子长县城)出发,经延川、到达延长,2 月 5日抵达清涧,这里距黄河只有 20 多里地,毛泽东亲自部署渡河东征计划。
2 月 6 日午夜,北风呼啸,大雪漫天。次日清晨,毛泽东审完东征计划,抬头瞭望窗外。他惊奇地发现,一夜之间,茫茫大地变成了银色世界。
雪越下越大,毛泽东的心情也愈加激动。
他快步走到黄河边,尽情欣赏雪景,同时侦察敌情和渡口情况。只见长城内外,群山连绵,冰封雪盖。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也失去滔滔波浪。
风雪之中,一队队东征官兵,跃马扛枪,从身边驰过,渐渐远去。他们要去改写历史,他们要重铸民族之魂!
毛泽东胸中顿时诗潮翻涌,似火如焰,以极其雄伟的气魄,豪迈瑰丽的语言,吟唱成词,为世人留下了这首万古不朽的名篇。
《沁园春·雪》分上下两片。
上片借景抒情。
起笔便是“千里”、 “万里”之北国,极言降雪地区之广;“冰封”、 “雪飘”,极写严冬寒威之烈。这是对北方大雪的特殊景象的总体描写,语势错落有致,视野阔大,豪情激荡。
北方雄伟的景物,首推万里长城与黄河。想象之中,诗人首先登上长城看雪景,看到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再看黄河的上游和下游,顿时失去滚滚浪涛。那些被大雪覆盖着的群山和丘陵, 已成 “银蛇” 、 “蜡象” ——绵延起伏的群山,似银蛇在舞动,秦晋高原的丘陵,像白象在奔跑。
一经诗人妙笔点染,静止的大自然活起来了,那雪天之景、雪景之神,都跃然乎笔墨之中。不仅展现了北中国的自然景观,也展现了整个中国的人文景观,让人产生纵深的历史感,迸发着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激情。
接着,诗人以“须晴日”一语将词作巧妙转入一个新的境界。以拟人的手法,设想大自然像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极写晴光白雪互相辉映,“分外妖娆”的绚丽美景, 把诗人的兴会, 表达得淋漓尽致, 寄托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下片论史述怀。
从咏物抒情转到论史言志。从眼前祖国河山的壮丽,引出自古以来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的众多英雄人物:秦皇汉武来了,唐宗宋祖来了,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也来了。
不过,这些既有雄才大略,又能建功立业的封建统治阶级的首领,他们虽然武功赫赫却文治不足,如今这一切都过去了,他们都已成为历史,真正的风流人物,真正的英雄,还要看当今社会——
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今天的人民大众,无疑要超越历史,超越前人!也只有他们才能担负历史的使命,主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如此归结,画龙点睛,气壮山河。
诗人公木说,这首词“不但状物写景,形肖神圆,逼真如画;而且述怀言志,理壮情浓, 意气奋发。 其胸襟之浩阔, 真是扫空万古;其意境之高远, 允称横绝六合。 ”
整篇词章,大气磅礴,震撼心田;激人向上,催人奋进。
这首雄奇瑰丽的词作,是毛泽东诗词的突出代表,是诗人长调的压卷之作。
这是一首雪的颂歌;
这是一幅祖国山河的壮丽画卷;
是对历史人物的评品,是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礼赞!
关于这首词,有说不完的话题。
1945 年 8 月,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和周恩来、王若飞,一同来到重庆郊区,看望孙俍工先生。他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书法教师和挚友,是我国有影响的教育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和翻译家。
毛泽东笑吟吟地从包里取出一个纸卷,递给他说: “这是俚词一首,送与先生。信笔涂鸦,还望先生看看,这字有无长进?二十年来,先生教给我的书法要领,一直不敢忘记呢。”
孙俍工双手接过纸卷,展示开来,略一端详,忘情地说道:“太好了,仿古而不拘于古,尽得古人神髓,而又能以己意出之 ! 非基础厚实者莫能如此。况您由行而草,竟能卓然自成一格,真不简单 ! 主席,你自由了!”说着眯起双眼,看得如痴如醉。
这首词,就是《沁园春·雪》。
1946 年 10 月 20 日,在晋冀鲁豫边区出版的《人民日报》第三版的显著位置,刊发了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用白话翻译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雪》的文章。该文是毛泽东诗词的第一篇白话译文。与该文一起发表的还有范文澜鼓励音乐工作者为咏雪词配制的曲谱。这一曲谱是毛泽东诗词的早期曲谱之一。
1959 年的一天,毛泽东在案边忽然问他的英文秘书林克:“你喜欢我的哪一首诗词?”林克想了一想,说:“我最爱读的要数《沁园春·雪》。”
毛泽东听罢,立刻挥毫,将《沁园春·雪》一气抄下,送给了林克。林克自然十分欢喜,但最终还是被爱字如命的田家英索走。
1959 年 7 月,著名画家傅抱石、关山月接到调令,赶赴北京,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的词意为主旨,为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国画,向国庆 10 周年献礼。
傅抱石和关山月在开始构图时,虽然一致认为应该着重描写“江山如此多娇”,然而只是在这首词的本身的写景部分兜圈子,企图着重表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意境,他们的草图一稿、二稿、三稿都未能获得通过,两位画家陷入了苦思。他们认为“题材实在太大,不大好把握”。
陈老总说: “绘画也跟作诗一样, 首先要立意。 ” “在画面上必须突出一个 ‘娇’字,既要概括祖国山河的东西南北,又要体现四季变化的春夏秋冬;不仅要表现‘长城内外’与‘大河上下’,而且要描绘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既要有江南,又要有雪山。只有在这么‘多’的气势中,才能体现出‘娇’来。 ”
第四稿草图终于通过了!两位画家密切配合,几易其稿,精心创作,最终用 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幅宽 9 米、高 5 米半的鸿篇巨制:画面中,巍峨的群峰,缀以苍劲的青松,天空中一轮红日照耀着长城、黄河,沐浴着江南的沃土、喜马拉雅山的积雪,充分表现了新中国的稳定与安宁、生机和希望,展示出国家和民族的宏大气概。
9 月 27 日,周恩来总理陪同毛泽东来到故宫的创作大厅。听过两位画家的创作意图,毛泽东连声称赞:“好!好!”并赞扬两位画家“独具匠心”。
周总理提议:由毛主席为画作亲笔题字。 毛泽东欣然命笔, 为这幅诗意画连写了三幅 “江山如此多娇” ,遴选了其中一幅,由画家张正宇精心摹放到画面上。
9 月 29 日,《江山如此多娇》正式悬挂于人民大会堂迎宾大厅。
在毛泽东的咏物诗词中,还有一首词与《沁园春·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虽然不长,却一样风格豪放,意境深邃。
那是 1954 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一边工作一边疗养。
休息时,他经常在北戴河沙滩漫步,嘴里总是念念有词地背诵着曹操的《观沧海》。他还找来地图查证,说“曹操是来过这里的”,“曹操建安十二年五月出兵征乌桓,九月班师经过碣石山之时写出了《观沧海》”。
诗人在谈《浪淘沙·北戴河》一词写作时说:李煜写的《浪淘沙》都是婉约的,没有豪放的。他还说,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意境和语言都好,但风格柔靡,情绪伤感,他不喜欢。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毛泽东还教育他的子女读曹操的诗。7 月 23 日毛泽东在致李敏、李讷的信中,专门谈曹操的“碣石诗”:“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操)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
毛泽东曾对毛岸青、 邵华说: “曹操的文章、 诗, 极为本色, 直抒胸臆, 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在此期间,毛泽东经常下海游泳。
一天, 适逢下雨, 并伴有七级台风, 海浪颇大, 毛泽东仍然兴致勃勃, 坚持下海,卫士长李银桥劝阻他,他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于是,毛泽东顶风逆浪,在波浪翻涌的海滨畅游了一个多小时。这是他第一次去北戴河避暑办公,第一次畅游大海。
第二天,毛泽东面对海景,抚今追昔,吟成了此词:
浪淘沙
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北戴河,在秦皇岛市西南 15 公里处,南临渤海,背依联峰山,巉岩起伏,林木茂密,风光明媚,气候宜人,是著名避暑胜地。
这首词叙写北戴河夏天海上雨天情景,并由此抒发了怀古论今的情思,赞美了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胜利后“换了人间”的新天地和新气象。
诗人大笔一挥,把大雨倾盆的范围拓展到了无边无际的古幽燕之地。大雨大风使海上白浪翻滚,似与天接!可是海上打鱼人却毫无畏惧,勇敢拼搏。大雨为他们倍添豪情,巨浪给他们增长神威,辽阔的海面成了打鱼人大显身手的舞台。
滔天白浪,一派苍茫迷漫,只见汪洋,不见其他。在大雨白浪所构成的惊涛骇浪中,谁又知道打鱼的船只驶向何方?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对打鱼船的关心,对不畏艰险、辛勤劳动的劳动人民的赞美。
面对滔滔大海,诗人的思绪一越千年,想到了踌躇满志的魏武曹操,想到了曹操挥鞭跃马的英雄形象,想到了曹操流传千古的碣石诗。
由千年之前回到现实,诗人不禁感慨系之。萧瑟秋风,今天依旧,似乎同魏武帝时一样,但人类社会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
这首词融进了丰富的历史内容,既歌颂了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也表达了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志豪情。全词写景抒情,怀古赞今,意境壮阔,气势雄浑,留给人们极为丰富的艺术联想和审美感受。
如果说《沁园春·雪》词是以长调铺写陕北大雪,纵论古今百代,极尽北国风光之奇观,畅抒无产阶级之革命豪情;《浪淘沙·北戴河》则是以“北戴河”一地,调寄《浪淘沙》小令,以小见大,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画出了雨中大海之壮观,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
上一篇:黄洋界上炮声隆 - 毛泽东诗词文化解读
下一篇:环球同此凉热 - 毛泽东诗词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