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坛与李商隐诗歌
(在吉林大学“名家讲坛”的学术演讲)李商隐是唐代的大诗人,尤其是在晚唐可算成就最高的诗人。我这次讲课是想谈李商隐诗歌的独特贡献,阐述他的诗歌与其他诗人不同的地方。他的诗歌跟一般的诗人写社会、写人生、写理想不大一样,他是着重向人的心灵世界去深入,去写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的内心情感。在这一方面他比他的前辈有推进,有他前辈所不及的地方,有他的独创,此次讲座主要是想说明这一点。但我不是一开始就讲这个,我打算从晚唐两大诗人群体开始,然后再到李商隐的绮艳诗派,到李商隐对心灵世界的开拓。请大家看黑板上列的提纲。晚唐讲两个诗人群体:贾岛、姚合及其追随者是一个群体;再一个群体则是李商隐、温庭筠、杜牧这些人。今天着重是讲李商隐等人对心灵世界的开拓,但这一点不能孤立地讲,先要将晚唐整个面貌大概讲一下,在此背景上对李商隐这个群体加以突出,有面有点,在对照中更能看出李商隐的贡献与地位。而对李商隐则又着重突出他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因为心灵问题比较难以理解,比较难以把握,所以着重讲这个,其他问题比较好理解,只作简单交代。为的是有助于加强对关键问题的认识。
下面我先交代一下为什么要着重讲李商隐。这不是由于我特别喜爱,而是由于我对李商隐作品下了较大的功夫,花了多年的时间,讲起来心里踏实些。我是跟一位比我年长的,也是比我强得多的一位老师刘学锴先生在一起长期从事李商隐研究的。你们读《唐诗鉴赏辞典》应该有印象,里面有很多都是刘学锴写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里面四分之一文字是我们安徽师大古代文学团队写的。有一位叫周啸天,是在座的沈文凡老师的大师兄,《唐诗鉴赏辞典》里面周老师是撰稿最多的。第二多的就是刘学锴老师,辞典里面的李商隐部分,绝大多数都是刘先生撰稿。我和刘学锴老师合作,撰写了《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不仅是大诗人,也是唐代最有成就的骈体文作家。范文澜曾经讲过,如果将唐朝的骈体文全部废除,认为是形式主义的东西可以废除的话,唯一值得保留的就是李商隐的“四六文”,就是李商隐的“骈体文”。因为李商隐的四六文成就太高太精美了,我们在出版《李商隐诗歌集解》之后又做了一个《李商隐文编年校注》,还做了一个《李商隐资料汇编》。这三部书都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书局称之为“李氏三书”,基本上把研究李商隐所需要的文本以及后代的评论材料都集中起来了,给人研究以起码的文本和资料。所以说在这方面我的确是下了功夫,比较熟,自己觉得还可以讲几句。这是我选讲李商隐的一个方面原因。另一方面,教育部推荐给高校中文系用的《中国文学史》,这部书由袁行霈先生主编,在内容上章节上让人感到变化大的,尤其是整个唐代部分变化最大的,可能就是从来都不能跟李白、杜甫相提并论的李商隐,居然在这部书里面跟李白、杜甫、韩愈等都专门列了一个专章。这是以前的文学史从来没有过的。比如游国恩先生主编的文学史,李商隐只是一节。唯独到这一部书中,李商隐是列了一章。这是因为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李商隐诗从审美上特别受到人们重视,李商隐诗在体现文学本体、诗歌本体这一方面是能够和前面几个大师相抗衡的,所以把李商隐列为专章。这部文学史除李商隐这一章外,还有晚唐部分,也是我执笔写的,所以今天我就选择我比较熟悉的题目来跟诸位交流。
从整个晚唐说起。唐代诗歌,晚唐所占的是最后的八十年。在中国诗歌发展中,唐诗是高潮,这个高潮跟其他文学高潮不一样。其他文学高潮是几十年一下子就过去了,如建安文学,只三四十年时间。而唐代是近三百年,所以这个时代的诗歌,它不是一下子,出现一个高峰就完了,它是高潮迭起,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一个高潮过去了,再换一个面目出现另一个高潮。唐代诗歌至少有三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陈子昂、李白以及盛唐诗人改变了初唐的面貌,这是一次变化。陈子昂高举诗歌大旗要改革,但是真正的完成是到李白他们手里,迎来了盛唐的高潮——开元天宝诗歌;第二次高潮是中唐,就是韩愈、白居易这些人在盛唐之后,不愿意跟盛唐亦步亦趋,不愿重复盛唐,他们再开辟、再变化,改变了盛唐诗歌的面貌,出现了中唐。中唐又是一个繁荣的多元化的面貌,这是第二次大的变化;第三次大变化。我们知道韩愈、白居易的中唐高潮主要是在贞元后期以及元和时期,也不过就二三十年。二三十年过去以后,先是韩愈,长庆四年就去世了。在这之前孟郊早已去世。韩愈去世不久,元稹也去世了。白居易虽然活得很大,进入晚唐还活了十九年,但白居易到后期,他的诗歌在社会上失去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像早年那样能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影响,那样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他在洛阳跟一些元老们在一起,整天吟咏什么掉头发、洗澡、喝茶一类事情。年纪大了,家里的几个歌女,没有用,想把她们放走,放走又舍不得,还为此做诗,这对社会上的青年人,对整个社会,已经不起早期那样的作用了。所以这个时候,在新的社会土壤上又产生一批人,即晚唐的李商隐、温庭筠、杜牧。这批诗人是真正代表晚唐的,表现晚唐人的心理,展现晚唐的那种风情,这是唐诗的第三次变化。以上就是“唐诗三变”。晚唐是可以和盛唐以及中唐相抗衡的,是继盛唐和中唐之后唐诗的又一次高潮,出现了又一种独特的面貌。
晚唐诗坛名家辈出。我们说盛唐,但实际上盛唐的诗歌和诗人数量并不如晚唐多。根据现存的诗歌,根据《全唐诗》进行统计,诗歌最多的时代是中唐,是白居易、韩愈的时代。第二多的是晚唐。中唐、晚唐的诗歌现在留下来的都是五位数,都是在万首以上。《全唐诗》里盛唐的诗歌是四位数,诗人和诗歌的数量现存的都没有晚唐多,初唐就更不谈了,所以说晚唐的作家、作品还是很多的。许多人把晚唐讲得很复杂。从研究来讲,也是需要的,但是为了便于把握不妨把它简化。简化到什么程度?我想把它分为两大块,比较便于把握。在此声明一下,讲这两大块要把白居易他们的“老干”群体去掉,他们在洛阳有一个诗歌中心,这个中心不能代表晚唐,这是中唐的馀波。
晚唐两大群体,其中一个群体是以贾岛、姚合及其追随者为一群,另一个群体就是李商隐、杜牧、温庭筠。前一个,我把它叫做“穷士诗派”,后一个可以叫做“绮艳诗派”。所谓“穷士诗派”,就是他们好多人身世和诗歌都穷寒僻苦;所谓“绮艳诗派”,就是喜欢写男女绮情,喜欢写都市风流,好多诗都是伤春伤别,并且喜欢用很多美丽的意象与辞藻。我把晚唐划为两个群体并不是我一个人独出心裁,其他学者也有这个意思。一个人叫做叶绍本,他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一位学者、诗人。他写了一首论诗绝句,说“诗品王官莫细论,开成而后半西崑”。“诗品王官”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指做官呢?不是的。《诗品》有两个,一个是锺嵘的《诗品》,另一个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联系两家《诗品》,这个句子就好理解了。王官这里指的就是司空图,他晚年隐居在故乡山西的王官谷。这里的“诗品王官”指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司空图把诗分为二十四诗品,分得太细了。所以第一句就是说,论诗不要像司空图那样分得太细。熟悉唐代历史的应该知道,唐朝有个年号叫做“开成”,它是晚唐的标志,是晚唐的开始。后一句是说开成年间以后诗坛一半都是西崑,这里的“西崑”是指以李商隐为代表的诗派。这两句诗就是强调论晚唐的诗不要太细,开成年间以后半壁江山都是西崑的天下,也就是李商隐的天下,也就是我今天要讲的绮艳诗人的天下,这是将诗坛一分为二。又一位学者是闻一多,他有一篇著名论文叫《贾岛》,其中说:“由晚唐到五代,学贾岛的诗人不是数字可以计算的,除极少数鲜明的例外,是向着词的意境与词藻移动的,其馀一般人的诗人大众,也就是大众的诗人,则全属于贾岛。”民国时期的文人讲话是非常俏皮的。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晚唐的诗除了少数诗人例外,这少数人是向着词的意境与词藻移动的,说他们的诗写得像词,像词的意境。
词是写爱情的,词一般写得非常美。除了这些下笔接近词的诗人以外,诗人大众,大众诗人,剩下的都是贾岛他们的天下。这个意思就是分诗坛为两半,一半是向着词的意境和词藻移动的,是美女爱情,剩下的一半就是贾岛他们的。所以我今天将晚唐分为两半,跟闻一多他们可以说的是一致的,可见不是我故意这么分,不是毫无根据。下面我们先把“大众诗人”的一半剥离掉,这一半就是贾岛、姚合及其追随者。贾岛讲究推敲,曾和韩愈撞上,也就是贾岛在中唐就出来了,但是我把他划进了晚唐。因为贾岛虽然在中唐就露头了,可他真正自成一家形成气候在晚唐。贾岛活的年龄大(779—843),贾岛死后九年(852)杜牧就去世了,贾岛和晚唐后面这些诗人有相当长一段是同时。还有就是姚合,他也在中唐就出名了,但是真正的成就也是在晚唐。所以把贾岛、姚合放在晚唐这一派,他们的追随者所谓“大众诗人”、“诗人大众”,非常之多。这批诗人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他们的诗歌写得收敛,第二是他们的诗歌写得淡冷,第三是他们的诗歌能让人看出是经过苦心经营,苦心锤炼的,是通过苦吟做出来的。第一点收敛,是说,这些诗歌跟盛唐、中唐那些诗歌时间空间无限悠远广阔是不一样的,你看盛唐的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时间无限长远,空间无限广阔。李白的诗歌更不用说了。这是盛唐诗歌。晚唐贾岛他们的诗歌跟盛唐这种时间、空间无限悠远广阔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诗歌呈现一种收敛的状态,缩小了,时间空间都缩小了。首先是境界缩小了,他们的生活圈子非常的有限,活动的范围非常有限,所以他们的境界就小了。
晚唐有一个诗人叫唐求,他的诗歌,诗思游历不出二百里,他所想到的不超过二百里,那就是从沈阳到长春的距离都没有,这是和盛唐无法比的。除了境界的缩小,体裁也小了。晚唐的古诗很少,我们知道诗歌有古体诗、律诗还有绝句。就篇幅讲,最长的是古体诗,篇幅长境界也广。律诗篇幅一般短于古诗。五律,五八四十个字;七律,七八五十六个字。篇幅最短的是绝句,有四七二十八字,还有四五二十字的。晚唐诗歌的收敛也体现在体裁上,体裁也缩小。可以缩小到绝句,但绝句倒不一定好写。古诗不好写,要有气派,要有魄力,就像耍刀一样,青龙大刀一般人耍不起来,一般人只能耍耍短剑,所以古诗晚唐人写不起来。但是绝句虽小,也不好写,像李白所写绝句充满了灵气,“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晚唐人写不出来的,没有这种才气。晚唐人一般写律诗,七言律诗不好写,也写不好,所以就写五律。一句五个字比较好写,如果写七个字就不大好办了,因为七个字可以有两个五言句的容量,比较难写了。五律是近体诗中最板的一种,在整个近体诗中最规范,最有板眼,有一套程式,可供揣摩。考进士一般都是考五律(加两句成十句,或者加四句成十二句)。晚唐这帮人他们考进士老是考不上,总是复读,今年复读,明年复读,一直考到六十岁还在复读。一边做五律,一边复读,准备考进士。这样,他们做得最多的就是五律。所以说这个收敛,并不光是境界,还有体裁。第二,就是他们的诗歌写得淡冷,淡淡的没有什么华彩,写得很冷清。为什么他们写的诗又淡又冷?因为这些人考试考不上,做官做不上,别人也不太交往他,整年多半在乡下,在外郡,还经常住在寺庙里,对前途失去了信心,对政治也早已失去了热情,感情上冷,对未来对政治都是很冷的,所以诗就写得淡冷。
看一个例子,是贾岛晚年在四川的一个县衙做的一首诗,“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桐”。很古旧的破败的破衙门,到晚上值班小吏要下班锁门了,院里的那条蛇也回洞了,钻到了古桐树的枯洞里。这境界多寂寞,多森冷!贾岛写的那个《雪晴晚望》,“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樵人是打柴的人,到晚上回到白屋。什么是白屋?贫穷人的屋子叫白屋。“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的诗,把“白屋”和“贫”连在一起。穷人的房子没有彩饰,另外用稻草盖的房子到秋天雨一淋全是白色的。打柴归来,晚上回到穷寒的白屋。而这里的“白屋”不光是穷得白,还可能有雪的白,更给人以穷寒的感觉。“寒日下危峰”,下雪天,让人感觉太阳也是寒的,此时顺着陡峭的山峰落下来了,可见冷气逼人,所以整个来讲,他们诗歌的境界是淡冷的。这在盛唐的那种热情的诗歌中是不大看得到的。这是一种变化。第三,晚唐这群“穷士诗人”,他们的诗并非一气呵成,不是才情喷发的,是苦练、苦学、苦想、苦吟出来的,能够看出这种苦的痕迹。贾岛们的推敲苦吟,有很多例子可举:“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五字句,就是指五言诗,一生为了五字句,把心都用破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了把一个字搞好,把胡子都捻断了好几根。可见,诗之难做。晚唐人的诗就是这样做的。韩愈讲李白、杜甫作诗是“巨刃摩天扬”,他们是像拿着大刀在高天挥舞。而韩愈,明代陆时雍也说他是“丈八蛇矛左右盘”,韩愈作诗就像舞动丈八蛇矛左右盘旋,也痛快淋漓。这是盛唐和中唐人写诗。晚唐人拿的却不是大刀,不是丈八蛇矛,晚唐人手里拿的是雕刻的小刀,是绣花针。一点一点在那里雕刻,一句一句地雕刻,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雕刻,直到把诗雕刻为一个他满意的艺术品为止。晚唐就是这样进行苦吟的。只不过诸位不要笑他们,不要因此就小看晚唐诗人,艺术这东西本来就是相当艰难的。一个人能够写一两句好诗,能够从唐代经过一千多年传到现在就不容易了。贾岛的那个“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到现在都能为人们所记得,就是很不容易的。诸位可以到图书馆看一下,建国以来,几万、几十万字的书在图书馆堆着,从来没有人看过,没人知道的还多得很呢。
艺术本来就讲究出精品。晚唐这些诗人虽然苦吟,但是他们这种精品意识是很值得我们肯定的。这些诗虽然不像盛唐,但是这些诗作出来也很不容易。“危城三面水,古树一边春”,写一个古老的小城。“危城”,就是高高的城墙,古代城墙下面是护城河,就是句中的所谓“水”。这句诗给人的图像就是高城的三面都是水。城外的一颗老树,春天来了树只有一边有了一点青绿色,其他几边还不知是死是活。两句诗让人闭上眼能够想象出一个古老的城镇。皖南、赣南、湘西一带,很多地方至今都是这样的。两句就写出一个鲜明的境界,这是真功夫啊。“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请细细体会,古代一个游子在外乡的情景。题目是《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在四川崎岖曲折的道路上,离乡万里,夜宿小店,写下这首诗。是在乱山、雪夜、异乡这样的环境,一步一步逼出最后一个字——“春”,除夕夜至五更就是春回大地,迎来新年,而自己却回不了家!“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作这诗的老先生叫做周朴,考进士没有考上,写他家乡的水,湖州董岭水。中国几乎所有的水都是向东流,而这里的水异常,董岭水是向西流的。中国的水都是大禹疏通过的,大禹疏通过的水都是向东流的,但是董岭是大禹没有到过的地方,其地的水声是往西去的。两句诗一下就把家乡水流的特征鲜明地写出来了。不仅写出了家乡的水流向西,而且联系到大禹治水,给人一种深厚的人文感。地理与人文的都出来了。周先生有一天外出,一个小伙子跨着驴在路上,用帽檐遮着脸,高声吟诵先生的诗。周先生一听,后背就发凉,连忙前去找小伙子理论。这小伙子赶着驴就走,连头也不回。周先生追了好几里才赶上,说你刚才念错了。小伙子问哪里错了,周先生告诉他:“仆诗河声流向西,何得言流向东?”关键就在于这个“西”出境界,难怪周先生与小伙子在这个字上较劲。再看下一例,“岛屿分诸国,星河共一天”。标题是《送云卿上人游安南》。根据这两句诗,我们可以体会出,去的地方是太平洋中部,水面上都是小岛,每个岛屿都是一个国家,岛屿把国家分开,从众岛往天上看,都是共一个蓝天,而蓝天之下是星罗棋布的岛国。那个时代没有世界地图,也没有什么人造卫星或飞机在天上考察。而诗写的就仿佛是太平洋上空的一个圆锥形的投影一样。上句像人站在太平洋的上空往下看——“岛屿分诸国”。而从下往上看,则是“星河共一天”。两句诗,把周围环境全部写出来了。这完全靠悟性和深思。辛弃疾写过:“可怜今夜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是不是那边还有人间,当我们这边看不见月亮的时候,是不是那边才刚刚看到月亮出来呢。
王国维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这可谓“神悟”,靠直观靠想象来把握。那么这个“岛屿分诸国,星河共一天”也是这样的神悟。我刚才引的这些诗歌,不用典故,没有美丽的词藻,完全靠朴实的语言,来表达一个境界,可见写得不容易,这种精品意识是值得学习的。历史上几乎每到文学困境的时候,特别是每到一个王朝末世的时候,大家都回过头去学贾岛一派。宋朝的末年,清朝的末年,写诗都学贾岛,闻一多揭示过这一点。所以说贾岛们有他的魅力,不能一笔抹杀。但是话只能讲到这一步,还是要辩证地看:一是不能抹杀他们的贡献,二是诗歌这种文体毕竟最需要灵感,最需要创造,最需要神采,在这些方面,贾岛们的诗歌又不免有所不足。跟李白的脱口而出,非常鲜活,非常富有灵气一比较,就显得是小家子气。他们是做出来一些好句子,但是有一点,如果把含这些句子的整篇拿出来,就显得不匀称。句子很好,但整篇来看就显得有些平庸乏味了。也就是说他们的力量,他们的才能,往往只能够作出一句一联来,下了好大的功夫才是一句一联,小家子气。而且我们看晚唐,还有一个现象:晚唐好多作家的集子里面都有句或联相同相重复的,甚至三四首诗里面都有那两个较好的句子。这是怎么回事?那就是,他这一辈子就这两句好,这两句是他自己最得意的,舍不得一下子抛出来就算了。他作另外一首诗的时候再把这两句用上,还是需要这两句诗来撑门面。有佳句而无佳篇。它不像盛唐诗歌,整篇都好,它往往就这两句。所以有一个人就把他看穿了,看出了门道。宋末元初,一个叫做方回的,他讲晚唐人作诗,“多先锻炼颈联颔联,乃成首尾以足之”。什么意思?就是把功夫下在律诗最精彩的部分。律诗就像蝴蝶一样,最精彩的就是两个翅膀,中间两联颔联、颈联是最精彩的,要下劲去做。“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中间两联是最精彩的。晚唐诗人作诗就是拼命把中间的两联做好。以这两联作主干。再装上头尾两联,一首律诗就拼凑好了。方回讲,晚唐人诗就是这样做的,晚唐人就是这个本事。
以上是讲晚唐诗人大众,大众诗人。尽管受到方回讥讽,他们的成就还是不能抹煞,但是这些人毕竟不足以代表晚唐。只能代表晚唐一个重要的方面,不足以代表晚唐最富有创造性的、最好的、在文学史上最放光彩的那一面。最富创造性的,最光彩的,能和盛唐、中唐相比的是另外一帮人——绮艳诗人:李商隐、温庭筠、杜牧,被叫做“温李”、“小李杜”这些人,他们更能代表晚唐,更能够体现创新。我这里着重介绍李商隐。李商隐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他的诗歌代表着文学向心灵世界深化,表现人的心理状态,表现人的心灵景观,从诗歌的开拓来讲,他向人的心灵世界开拓。由此把诗歌从一般的抒情向表现心灵世界这方面推进,扩展,这个是他在诗歌发展史上最突出的一点。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开拓呢?诗歌自身要不断出新,诗歌在经历了盛唐中唐的开拓之后,它要向感情更深处扩展,这是诗歌演进的自身原因。再一方面,从晚唐的整个社会来讲,晚唐社会不景气,文人很难有出路。向外部世界去扩展,去开拓,晚唐已经没有太多的空间,没有太多的机会。向外部世界进取受到阻碍,所以情感内转,外部世界进不去,就向内转。把关注点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体味、审视、表现感情和内心世界,成为李商隐他们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
有人疑问,中国的诗歌主要不都是抒情诗吗?中国的诗歌最主要的不就是情感吗?中国诗歌读起来不都能看到一种心情吗?为什么要提李商隐的诗歌表现内心呢?对此,我是这样概括的:因为他(李商隐)的诗歌对内心世界丰富的层次、复杂的变化、清晰的和不清晰的(亲人死了很难过,这是清晰的,但情感、情绪在有些时候甚至更多时候是不够清晰的,说不清的)难以言说的状况做了细致传神的表现。这是他和以往诗人不一样的地方。通过这样的表现,以至于能让人感受到心灵的景观,心灵的样子。所以说,李商隐的诗歌是向内心世界去开拓,表现人的心灵世界,心灵景观。下面,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他是怎样表现心灵世界、心灵景观,说明他跟盛唐的诗歌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他跟传统的有什么不一样。李白、杜甫他们为代表的传统诗歌,一般来讲,或者直抒:“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李商隐的诗歌的表现方式可以概括为:用心象熔铸物象。心象指心里的那种状态,以心中之象来熔铸客观世界的种种景观,若即若离,不即不离,若虚若实,不虚不实,导致二者合二为一。
李商隐这些晚唐的诗人,多情善感,特别的敏感,内心的情绪丰富复杂,翻搅不停。我们可以结合我们自己有些时候的心理状态想一想,可以说像浪花,像天上的流云,像雾像烟像肥皂泡,像淅淅沥沥的雨水,像镜中花、水中月。这种心理状态,难以捉摸,更难以表现。从李商隐的诗歌来看,他一方面对自己的内心进行体验、审视、把握,另一方面是自觉或者是不自觉将其与某些自然景观相融合叠印,把从自然界得到的花开花落,鸟语花香,风生云起,波涌浪翻,或者得之于神话的牛郎织女、嫦娥、王母,得之于历史传说文章典故的西施、桃叶、宓妃等等,把从这些方面得到的一些形象嫁接或者融合到心灵景观里面去,心里面那种说不清的状态,得外来情景典故相黏附,用心象熔铸物象,就把心灵状态呈现了出来。一些例子非常能够说明问题。李商隐有一组诗《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是在他受打击的时候做的,考进士考上了,但是再进一步参加吏部考试被刷下来了,心情沉重,借此抒情。“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体会一下这联诗怎么和心灵世界相关。数(shuò),是一次又一次的意思;“玉盘”是牡丹的花冠,也犹如人的心,雨打在花上,打在玉盘上飞溅起来,牡丹迸泪,诗人受了打击内心也在迸泪。“伤心数”一次一次受打击,一次一次迸泪,既是牡丹为雨所败,牡丹的花瓣在迸泪,也是诗人的内心世界在受摧残。“锦瑟惊弦破梦频”,牡丹的花枝在颤抖,如锦瑟之弦在颤抖。同样,人的心弦也在颤抖,这都表现了心灵世界。
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其中有两句,是代人赠别的两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说两个人分别之时的那个愁心,愁得拉不开的心,愁得裹在一块的心,愁得展不开。自然界芭蕉心是裹着的,展不开,丁香花也是如此,借此来写愁人的心。芭蕉、丁香郁结不展,对着春风是愁,面临离别的男女对着春风也满心都是愁。比李商隐迟一点有一个叫钱珝的诗人,他写《未展芭蕉》:“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把没有展开的芭蕉,比成少女的心。古代由于封建礼教,少女不像现在这样开放,就是有春心也得收起来,就像未展芭蕉。“冷烛无烟绿蜡干”,未展的芭蕉像一支绿色的蜡烛,“冷烛”是说这个芭蕉看上去冷冷的,像一支没有点燃的绿色蜡烛,“芳心犹卷怯春寒”,姑娘的心由于封建礼教束缚就像卷着的芭蕉,像害怕春寒一样。春寒芭蕉展不开,外面的环境限制了它,姑娘的心也不敢放开,芳心仍然卷着,就像害怕春寒一样。“一缄书札藏何事”,古代的书信,不像我们现在这种信封,到唐朝,书还是卷轴式的,书信是卷成一卷的,就跟芭蕉心是一样的形态。芭蕉心就像卷着的没有展开的信一样。这个信里面藏着姑娘的心,神秘得很,但是不用急。“会被东风暗拆看”,东风慢慢地吹,天气回暖,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最后卷着的芭蕉会被春风舒展开,耐心的春风慢慢地吹,最后会把姑娘的心吹开。这首诗写姑娘的心像芭蕉一样,最后会展开,这意象是从李商隐诗歌中来的。《未展芭蕉》,这是李商隐过后的一个唐朝诗人写的。再下去,李璟,是南唐中主。他写词:“青鸟不传云外信,芭蕉空结雨中愁”,青鸟是爱情的使者,也是从李商隐诗里来的。青鸟不曾从云外把对方的信传来给我,我心里充满了愁,愁得像芭蕉在雨里裹着一样。后一句就是来自于李商隐的诗《代赠》。宋朝著名词人贺铸,跟一个女子交好。分别时间久了,女子寄诗给贺,末两句:“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
贺回了一首《石州引》,结尾说:“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也是用李商隐的诗句,传达他们的心态心情。我们近代很摩登的诗人戴望舒以《雨巷》著名,这首诗歌反复以丁香喻心愁,意象几乎全是来自于李商隐,“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前面在雨巷中走,暗用李商隐的《春雨》:“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下面是丁香的意象:这个姑娘的人和心都像丁香结一样,这也是来自于李商隐。要举例子的话,还有很多,《红楼梦》里面也有,薛宝钗改贾宝玉的诗,就是用《未展芭蕉》的句子改的。可见,李商隐用这个写心理状态,写得极其成功,不然不会有这么多的追随者。还有些例子,更是不用说,各位一看就知道是写心理状态。“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把心理状态写得无人能及。张生和莺莺第一次见面,贾宝玉和林黛玉第一次见面,就算是没有言语,但是心已经像灵犀一样相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男女之间,人不能在一起,但是心早已相契,早已沟通。对于这个还可以再扩展,文化大革命时期,批斗人,说某两个反动分子,心有灵犀一点通,用到政治上去了。因为抓不到实在把柄,就把这种写心灵状态的话拿来坐实,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李商隐能把心灵状态写得若有其事。
李白没有这些例子,杜甫也没有这些例子。还有,人在迷惘之中,我想我们都有,特别是我们儿童时代,失望中间,痛苦中间,迷惘中间,对自己的存在,对自己的生命状态,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早上似睡似不醒的时候,特别是百无聊赖的时候,“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迷迷糊糊,似梦非梦,似幻非幻,就好像灵魂出窍一样,迷离恍惚,自己不是自己了,这就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完全是意识流,意识流就是让你写心理活动,心灵状态,乃至变态。如卡夫卡写人在天花板上爬。我觉得他写得还没有这么形象,没有这么逼真,没有这么深刻。我觉得,李商隐所写真正是一种心灵状态。而且李商隐创造的形象,时代更早。“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体会体会,假如我们很孤独,在外面流浪,晚上睡在大草坪上面,仰面看天空上孤冷冷的一轮明月,感觉自己的心能和那明月吸附到一起,在宇宙中漂流。嫦娥本来是想升天,但是升天了不能回家,一年到头就在天上,蓝天碧海冷冷的,很孤独。人们那种整天流浪在外的孤独、冷落的感觉跟这个可能有所相似。本来是想升华,能够上一步,结果上一步以后是那样的寂寞难受,这就是写心灵状态。宇航员在天上,你觉得很开心,但是得在天上搞几年,哪天都想回家。再下面这个例子我们可能无法体会,但要是能体会的话就会感觉没有人写得出来。“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许多人为之拍案叫绝。写荒山里面的一个圣女庙,里面有神女,但是很荒凉,没有什么香火,一个春天都是笼罩着那种梦雨。“梦雨”就是指那种如梦如烟似梦似雾的雨,而人的心灵有的时候不就是像如梦的雨一样吗?“梦”和“飘”都带有心理上的感觉,把内心和外物黏合到一起了。圣女庙,似灵非灵,似有神又没有神,似有香火,又没有香火。旗杆上的神旗,风一吹,好像有灵,但是整幅的旗面就好像从来没有张满过,始终就是软沓沓的,似灵非灵,从来不是“红旗呼啦啦地飘”,而是悠悠忽忽的。
可以想象这个圣女很寂寞,很难受,庙里没有什么香火,似灵非灵,似神非神,你可以揣摩神女的感觉。世界上许多情况不都是这样吗?一本书里面写一个山区小学,门前有一杆旗子,几个老师看着几个学生,几个老师心里很难受,一个春天几乎没人睬,没人过问。坐台小姐总想有一些顾客,但是一个春天她的生意都不好,“尽日灵风不满旗”。还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个诗好懂,讲春心不要像花一样一到春天就开放,因为开放之后肯定是悲剧,一寸相思最后落得一寸灰。把春心与春花,把相思与冷灰连在一起,非常形象化。春心与春花一起开放,最后相思的结果就像燃烧的灰烬一样,完全给形象化了,而且把这个过程写出来了,心灵世界都显现了出来。还有“已闻佩响知腰细,更辨弦声觉指纤”,不细想是不清楚的。设想:某位男士在2号房间,一位女士在3号房间。男士非常想知道这位女子漂亮不漂亮,好看与否,但是又不能见面。听到这位女子在房间里走动,想到她肯定是细腰,不会是很胖的,因为从那个佩玉的声音能够听出她肯定是细腰,不然佩玉不会是这种声音。她在弹琴,就细细地听,听到最后知道她的手指一定是又尖又细。隔壁的这个男子不能做到“思无邪”,他揣摩那位女子。而这个多情的有点不大规矩的男子,却被通过这样写他的探测把他心理状态与过程写出来了,入木三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既是过程又是状态。李商隐写的这种情感、状态,写这种心灵状态,跟李白、杜甫已经不是一个诗学阶段上的了,已经完全推进了一步,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创造,给词境的开拓,做了很好的准备。所以说,唐朝的诗人,如果说李白写的世界,“欲上青天览明月”,写的是理想世界,杜甫写的是现实世界(看到的是疮痍满地的战乱的现实),韩愈写的是奇奇怪怪的世界,李商隐写的就是心灵世界,这是唐诗里面重要的开拓。清朝有一位叫吴乔的评论家,说“唐人能够自辟宇宙者,唯李、杜、昌黎、义山”。所以我们给高教出版社新编的文学史,在唐朝给上述四个人列专章,是有道理的。李商隐对于诗歌的开拓,是别人没有的。李商隐等人对于心灵世界的开拓,到了宋词就发展成为了一种词境。关于李商隐,今天要讲的下面还有两点,就是爱情题材的扩大,虽然写爱情但是和政治相通;再就是写人生感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一种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人生感慨。这都是他们突出的成就,是盛唐诗人、中唐诗人不可以代替的(下略)。
(演讲日期:2007年6月21日记录整理:董微苏建美)
(原载吉林大学主办《华夏文化论丛》第七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收入本书时标题有改动。)
上一篇:政治对李杜诗歌创作的正面推动作用
下一篇:李商隐在诗史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