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秦观词:
淡语有味,浅语有致
秦观,字少游,颇得苏轼赏识,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秦观在文学方面天赋极高,苏轼赞他“有屈、宋之才”,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然而文坛得意,在官场却颇受打击。
当时,朝堂上的新旧两党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蜀党领袖苏轼及其“苏门四学士”出于公心,根据民生疾苦和国家利益,对新、旧两党的主张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秦观对当时的内忧外患提出了各种具体的改革方略,他认为王安石的新法是救国济民的良策,只是执法者矫枉过正,才导致了一些流弊。然而,他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没有必要因噎废食。这些观点在党同伐异的政治斗争中,是很容易树敌的,再加上与苏轼关系密切,令他更难以逃脱派别门户之间的中伤和攻击。新党人士章棹、蔡京上台后,苏轼、秦观等人一同遭贬。哲宗驾崩后,徽宗即位,迁臣多被召回,秦观也复命宣德郎,放还横州,然而行至滕州时去世。
秦观的作品与他的人生境遇是分不开的,了解了他的遭遇,才能理解其作品的动人之处。
纯粹的“伤心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这样评价秦观:
冯梦华《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谓:“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余谓此唯淮海足以当之。小山矜贵有余,但可方驾子野、方回,未足抗衡淮海也。
冯煦对秦观、晏几道评价,王国维并不认同,在他看来,只有对秦观完全符合平淡语有深味浅近语有风致的评价。晏几道词多的是高自尊贵,只能和张先、贺铸列归为同类,不足以和秦观对比并论。
词体的悲情特征一直是王国维强调的核心,于是此则便由冯煦评秦观、晏几道为“古之伤心人”的话题引申开来。所谓“伤心人”的评价,包括经历、心境、文风三方面的考量,即因坎坷生活而形成凄凉的心境,以及因此形成的凄婉的写作风格。
秦观陷于北宋新、旧党争而一生屡受贬谪,郁郁不得志;晏几道虽出身豪门,但中年家道中落,以致生活无着。这两人的“伤心”之处虽各有不同,但终究都是“伤心”,所以冯煦将二人合评也并非没有道理。然而,冯煦将秦观和晏几道称为“伤心人”,因为两人的作品并不是将悲情倾泻而出,他们在表现自己内心伤感时,反而会弱化、淡化这种悲情的外在表现,这样一来,反而将悲情表达得更直击人心。
所谓“有味”“有致”,乃是强调作品对读者情感的冲击。王国维对冯煦的观点大体上是同意的,只是觉得冯煦将秦观与晏几道并论为“伤心人”,略有异议。晏几道的“伤心”主要是自身清高孤傲的性格所导致,其作品呈现出的更多是其矜持高贵的气质,他的“伤心”也夹杂糅合了多种情感,这样反而掩盖了一些“伤心”的内涵,只是与张先、贺铸相比显得伤心而已。因此,王国维认为只有秦观才是纯粹意义上的“伤心”。这样的区分的确堪称精到。
借眼前之景抒不尽之情
秦观与欧阳修都是王国维十分喜爱的词人,他最看重欧阳修的“意”,最中意秦观的“境”。那么,秦观的境胜在何处呢?王国维解释说:“少游词境界最为凄婉。”在王国维看来,秦观词最大的成就便是绘制了一幅幅凄婉至极的画面。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踏莎行》是秦观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作者的贬谪羁旅之苦的词,让我们不禁联想到满怀忧国忧民之愤自沉汨罗江的屈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党争中无辜受到牵累的李商隐等人。苏轼曾评价过这首词,认为最好的是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而王国维觉得苏轼的欣赏只是肤浅的皮相之见,“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才是最具意境的,并将其作为“有我之境”的典范。叶嘉莹将王国维的见解理解为,“可堪孤馆闭春寒”是由实际的景物写到自己遭贬谪的境况,而其他几句则多为象喻、用典的表达。王国维标举的这两句,的确是“意境”的绝佳表现,“孤馆”“春寒”已经孤寂悲凉的意象,再加一个“闭”字更显凄苦,“杜鹃”“斜阳”都是表达绝望的常见意象,后面再加一个“暮”字,简直已被苦难压得喘不过气来了。
要理解这首词,首先应当了解它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秦观在北宋绍圣四年(1097)作于郴州的。此时的秦观,同在“牛李党争”中受难的李商隐差不多,不断受到新旧党争的波及和株连。哲宗赵煦绍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不仅作为旧党的苏轼弟兄遭到贬谪,秦观也未能幸免,先是被贬到杭州、处州,之后又因遭到谒告而被削秩,于是再贬郴州。面对接踵而来的政治迫害,秦观深感无助。
云雾遮住了楼台,在朦胧的月光下,看不清渡口,这凄迷的景象,正如心中走投无路的意绪。残酷的政治斗争让他想要躲避,却找不到桃花源那样的地方。心事重重,夜不能寐,现实中欲归无路,理想中的仙境又无处寻找,“孤馆”似乎更加冷清,眼看着日头偏西,难熬的月夜又将到来。不断有亲友的赠寄从远方送来,离愁别恨、对政治现实的不平层层堆砌,犹如恨山怨墙厚重难量。心中悲愤无法言说,只好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一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出身于下层,历尽艰辛终于求得功名,可在官场上却屡遭打击,饱受流贬之苦,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众多寒门子弟悲剧命运的缩影。秦观以其婉约凄美的优秀词作,传递出众多仁人志士共同的悲哀,因此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赞誉,形成了词史上影响巨大的抒情范式。
上一篇:王国维《谈疑古风气:学无新旧也》
下一篇:王国维《谈纳兰性德词:贵在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