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牙鲲鬣相摩捽,巨灵戏撮天凹突。
旧山风老狂云根,重湖冻脱秋波骨。
我来谓怪非得真,醉揭碧海瞰蛟窟。
不然禹鼎魑魅形,神颠鬼胁相撑揬。
-----王 令
王令因“见知”于王安石,“一时附丽之徒,日满其门”。(见《王直方诗话》)他是一个“倜傥不羁束”,对“为不义者”敢于“面加毁折,无所避”的诗人。王安石很赏他的才识,认为“可以共功业于天下”(刘发《广陵先生传》),即以吴夫人的女弟嫁给他。可惜“二十八岁而卒”,甚为“天下士大夫”所“痛惜”(王安石《王逢原墓志铭》)。
这首诗写于仁宗皇祐(1049—1054)年间,宋人夏均父曾说:“此诗奇险,不蹈袭前人。”(《墨庄漫录》)其实王令的古诗深受中唐韩孟诗派的影响。全诗只有八句,侧重刻画了石假山的外形。
首句“鲸牙鲲鬣相摩捽”,用溟海中大鱼身上的器官作比。鲸、鲲是两个庞然大物,鲸牙鲲鬣相互摩捽,自然要给人以剑拔弩张的奇壮感。石假山造型异乎寻常,也许是神话中“劈开”华山的河神“巨灵”在变“戏”法,“巨灵戏撮天凹突”,他用巨掌把插入天外的崇山“撮”缩成凹突起伏的样式。他为石假山涂上一层神话色彩,给人以遐想。
不过,对石假山的成因也可以作如下设想:“旧山风老狂云根,重湖冻脱秋波骨”。上句说,大约它原是一座史前就岿然形成的“旧山”,由于饱经沧桑,长期受风飚袭击而不断“老”化,单剩下一片白云托根的怪石。下句说,或许它本是耸峙在重湖上的一个奇峰,由于严霜侵凌,“冻脱”了林木,在秋波中空余嶙峋而立的瘦“骨”。诗人把山石说成是山之“骨”,是从韩愈《石鼎联句》“巧匠斫山骨”句中学来。
但诗人还想从别的角度来评价假山。“我来谓怪非得真,醉揭碧海瞰蛟窟”,他认为单纯强调假山造型很“怪”,似乎还未能反映它全部“真”相。说实话,它倒像酒仙醉后,卷去碧海的波涛,揭开海底的秘密,尽瞰“蛟龙”的“窟”穴。因为从假山的结构看,它的故乡可能在海上。
然而诗人犹恐这解释不够确切,又作了新的探索:“不然禹鼎魑魅形,神颠鬼胁相撑揬。”揬,通“突”,有“触”的意思。诗人说,要“不然”,它更像《左传》所说,大禹铸九鼎时,在鼎上集中塑造的各种鬼怪的形象。“螭魅网两,莫能逢之”,本意是在引起人们的戒备。因为在假山上东支西突的峰峦和传说中害人的山神林鬼,用头顶肩胁相撑(柱)相揬(触)的架势,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此诗对假山的奇险造型反复进行刻画,自出心裁,气概雄阔。透过假山形象的描写,诗人的精神面貌和奇倔性格,也大略可以窥见。从鲸牙鲲鬣的相互“摩捽”到河神巨灵的“戏撮”“凹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志在天下,羞伍流俗的生活态度。“旧山风老”,而“云根”犹存,“重湖”霜“冻”,而劲“骨”依旧,更体现了诗人凛然挺立、不畏风霜的性格特点。至于“醉揭碧海”,尽“瞰蛟窟”,铸形禹鼎,使木魅山鬼,原形毕现,就进一步表现了诗人“揭天心,探月窟”之概。
王令的《假山》同梅圣俞的《木山》具有相近的思想与艺术倾向。《木山》实际是把苏洵父子作为描写对象,而《假山》则是作者思想性格的艺术体现。虽然在艺术构思上,诗人的设想离奇古怪,不同凡响,却始终同他对待现实的态度相联系。诗里的假山,只是真山的一个微型。诗人把它放在宏观的范围来发挥艺术想象,天上地下,无处不在。在艺术结构上,由于运用了多层次的手法,短短八句诗,内容不断变换,真是神出鬼没,难以捉摸。但只要把握住全诗主题和结构,仍能理出脉络。
王令才识甚高,却不能表现出来,他连土丘都不如,只好以假山自况。他在《题假山》中就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扰扰人心巧谓何?我肠愚只爱无它。目前好且留平地,浪爱山高险自多”。他写《假山》,大约有孤芳自赏的意思。难怪王令死后,王安石追念他,写下“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思王逢原》)的诗句。王令生前也曾写道:“叩几悲歌涕满襟,圣贤千古我如今。冻琴弦断灯青晕,谁会男儿半夜心?”(《夜深吟》)对王令这首《假山》,也可作如是观。
上一篇:苏 轼《祭常山回小猎》古诗赏析
下一篇:范仲淹《江上渔者》古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