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
---谢 翱
诗人谢翱二十八岁时(1276),元兵攻下临安,俘虏了宋朝皇帝赵㬎。文天祥在福建起兵抗元,诗人追随文天祥,参加了勤王军。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日,文天祥在大都就义。谢翱隐居南方,每逢文天祥就义的日子,总要找个秘密的地方来哭祭他。至元二十七年是文天祥就义后的第九个年头,谢翱于这年的十二月初九日傍晚,来到浙江桐庐县富春江的西台,设置文天祥灵主,悄悄哭祭。回到船上时,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见谢翱《登西台恸哭记》及黄宗羲所作注释。据《梨洲遗著汇刊》本。)
十二月初九日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也是年岁将残的日子,诗人登上富春江畔“高数百尺”的西台,冒着被元兵搜捕的风险,哭祭了文天祥。他回想十五年前,自己还是一个“布衣”青年的时候,由于抗元的共同愿望,被文天祥选拔为谘议参军,确可称为“知己”。十五年后的今天来哭祭“知己”,正好是白日落下西台的黄昏时候,心境十分凄凉,他感到自己的眼泪流入了富春江,将会随着钱塘江潮而流入东海,又将随着海潮而返回富春江里,海潮常常要返回来,自己的眼泪也将永无休止地返回来,对民族英雄表示哀悼。
他想象文天祥就义之前,在大都被囚禁了三四年,多次拒绝元朝的诱降,身上穿着宋朝的“故衣”,不肯更换,最后终于碧血染“故衣”而保持了自己的名节,这句是化用《庄子》“苌弘血化为碧”语意。无情的皇天后土,为什么不爱惜这样的人才而让他失败呢?四十二岁的诗人想到自己虽然“未老”,也只能无所作为而隐居山中,像杜甫写《八哀》诗来哀悼张九龄、李光弼等英雄人物一样,写诗来哀悼文天祥了。
全诗只有八句,第一句点出哭祭的日子是“残年”,第二句点出哭祭的时间是傍晚,第三四句写自己泪随潮涌,东流而复返,悲痛之情,回旋往复,不能自已。五六两句哀痛文天祥的牺牲,埋怨天地的无情。七八两句诉说自己只能悄悄地写诗来表示哀痛。整个诗篇都显得平平淡淡,不假雕琢而自然悲痛,但这悲痛是从热血中喷射出来的,因而整个诗篇也是用血写成的。读了此诗,不难想象诗人在荒台之上,“以竹如意击石”招魂,而“竹石俱碎”(《登西台恸哭记》)的情景,多么令人悲怆啊!
上一篇:李清照《夏日绝句》古诗鉴赏
下一篇:汪元量《徐州》古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