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出生和过世的时间都不详。他自幼便聪明过人,十六岁时就以科考的“明经科”及第,深受唐肃宗的赏识,任命他为翰林待诏。后来因为贬官而退隐江湖,浪迹天涯。情愿驾着一叶小舟,终日泛舟于江湖之上,自称为“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他的著作,书名也叫《玄真子》。
张志和所作的《渔歌子》共有五首,以今天要欣赏的这首为最好。清代的刘熙载对这首词有这样一段评语: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渔歌子》,风流千古。就是说,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风雅精彩,流传千古。因为刘氏是个鉴赏大家,所以这段话,给了这首词极高的评价。“西塞山”也因此而一举成名,这里的“西塞渔晚”,就被列为吴兴八景之一了。
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己经一千多年了,不但历代传唱,而且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后人摹仿的极多。这五首词也很快的流传到了日本,当时日本的嵯峨天皇,以及其他的皇室成员都有唱和之作,不但为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之门,日本还把这些《渔父词》列于教科书中传授,这也是中日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渔歌子》吧!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音贵)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开头两句是写景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一片青翠的西塞山前,有雪白的鹭鸶在蓝天中飞翔着。溪水两岸夹生着成片的桃花林,粉红色的落英缤纷,飘浮在水面上,无数肥美的鳜鱼在在水中嬉戏、追逐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三句是描写渔翁的,渔翁头戴着青竹笠,身穿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的细雨,遨游在整个大自然的美景中。看似在动,然而十分巧妙地蕴涵了一种极尽悠远的宁静,用动衬托静,更觉相得益彰。
这首词像是一幅诗情浓郁的山水画,表现出了整个春江水暖、烟雨迷蒙的景象。这里面有夹岸桃红,春江渔舟,雾雨青山,蓝天白鹭,色泽鲜润但又柔美,气氛宁静而又生机勃勃。体现出了中国文化中特殊的美学,也反映了作者脱俗的意趣,旷达的心胸。
张志和的这首词轻描淡写,才用了二十七个字,就描绘出了这样一幅清丽的胜景。渔翁在捕鱼的过程中,也在欣赏着这天地间的灵秀潇洒,像这样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关系,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徒”,才有这样的心境吧!
自古以来的隐士,藏匿在万顷烟波之上的,为数不少。而这位玄真子张志和,却是恬淡如云水,不谋荣华,无意富贵。他对于道家的修炼,沉潜极深,曾将自己的修炼心得写成一本书,叫做《玄真子》。据说此书原有十二卷,总共三万言,但在南宋时已残缺不全,只剩下三卷,被收入《道藏》的“太玄部”,后人称其“著作玄妙,为神仙中人”。
他住的地方是几间茅草房,周围花竹掩映,环境优美,可以自由自在的沿溪垂钓。唐代的大书法家颜真卿,看到他的船破旧了,就想帮他换一只新的,却被他谢绝了。后来皇上赏给他两个奴仆,要专门用来侍候他的。但张志和并没有想要去差使他们,而是把他们俩配为夫妻,取名为“渔童”和“樵青”。有一次,常作威作福的乡间小吏,要征集民夫来挖河,因看到张志和穿的破破烂烂,就也把他拉入民夫的行列。按理说,张志和曾经有过功名,不应该被征役的,但是他还是乐呵呵地拿起条筐和铁锹干起活来,没有丝毫的怒色。看来他真是修到所有的荣辱得失,都不放在心上了。
他和有“茶圣”之称的陆羽,交往甚密,陆羽曾问他说,你还有什么朋友吗?他说:“太虚作室而共居,夜月为灯以同照。与四海诸公未尝离别,有何往来?”意思是说,从道家的观点来看,整个天地就好像是一座大宅子,晚上的月亮就像是灯火,照着所有的人。我在这里和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从来没有分开过,还需要谈什么来往呢?”他的豁达可见一般。
《续仙传》中说,张志和有仙术,是个守真养气的人,可以卧雪不寒,入水不濡。也就是说他可以躺在雪地里不冷、跳進水里不湿。他经常“沿溪垂钓”,但却从不投饵,因为他“志不在鱼也”。那他在那里做什么呢?其实他的心思早已神超天外,另有所悟了!《续仙传》以及《太平广记》中说,有一次颜真卿东游平望驿时,和张志和在一起喝酒,正是畅快淋漓之时,张志和忽然把坐席铺在水面上,端坐在上面饮酒谈笑,那坐席在水面上来来去去,忽快忽慢,颜真卿及众人在岸上看了,无不惊异。紧接着又从云中飞来了一只仙鹤,张志和一招手,仙鹤就驮起他,在众人面前“白日飞升”而去,留下了千古的佳话!
中华正统文化是神传文化,不只对整个宇宙、对人类、对生命,都有着极深刻的认识。其中又以唐朝文化最具特色,登峰造极,所以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融合了儒释道家的文化。尤其道家文化在历史上,所留下极重要的部分是:“凡人可以修成神仙”。连民间的章回小说里都有──“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可见仙凡二途,原是一个来头。既有凡人,怎见得没有凡人修成神仙”这样的说法。而像张志和等这些精彩纷呈的神仙故事,不但深受百姓们的喜爱,是历史上的瑰宝,也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憧憬与希望。
上一篇:白居易《遣怀》随兴发愁思
下一篇:李白〖静夜思〗唐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