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古诗全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古诗赏析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的一首著名七绝。开元十二年(724),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清溪至渝州的夜行途中,写下了此诗。
诗篇描绘了一幅优美的蜀中江行图。前两句是清溪舟中所见夜景:在雄伟秀丽的峨眉山上,在静谧清澄的秋空中,高悬着半轮皎洁的月亮;而平羌江中,又流动着秋月的映影。首句是作者仰望山上之秋月,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作者俯视江中之月影,写动态之景,而且是动中之人看到的动中之景,具有极强的动态感。因为“影入江水流”之景,只有顺流而行的人才能看到。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影随波的美妙景色,而且还暗点了秋夜乘舟之人,写得空灵幽美,不失为传神之笔。
第三句写夜行出蜀。末句写途中思友。由江行见月触发江行思友。此为对景怀人,但偏偏在“思君不见”的情况下,还要“下渝州”,与友人愈离愈远,愈远也就愈难相见,“思君”之情也愈强烈,可见末句于貌似一般叙述中饱含着一片依依惜别的深情。
末句的“思君”有两种解说。一说是思友人,已如上述。另一说,是思峨眉山月。李白一生很喜爱月亮。在他的心目中,月亮是皎洁、光明的象征和美好的化身。所以,在他的诗歌中,对明月有那么多的赞颂,寄托了那么多的深情,不愧是我国文学史上描写月亮最多最好的诗人之一。他不仅爱春月,更爱秋月;不仅爱异乡的江月,更爱故乡的峨眉山月,因为他对故乡蜀地怀有很深的感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对峨眉山秋月的思念,寄托了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当木船徐徐驶向三峡时,诗人抬头凝望着那半轮秋月。但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水经注》)峰回江转,山高蔽月,诗人又即将离蜀,因而他更思念那轮熟悉而又明亮的峨眉山月,思念月亮照射下的可爱故乡。由此看来,似把“思君不见”称作思月不见,更富有诗意,亦更切合诗题(可参看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一般说来,文学作品特别是短诗中,不宜过多地使用人名、地名或数字。杨炯喜用人名作对:“张平子之略谈,陆士衡之所记”等,曾被讥为“点鬼簿”;骆宾王写诗文,好用数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也被人嘲为“算博士”。而李白在这首仅有二十八字的绝句中,竟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可能是仅见的。可它却毫无呆板、堆砌、累赘之感,读来流畅、明快,也无人讥李白开“旅程表”,相反却受到后人的赞赏。王世贞曰:“此是太白佳境,„„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王麟洲也赞道:“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
上一篇:《怀仙歌》借怀仙而抒愤的诗作
下一篇:《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