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秦王扫六合)古诗全文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鬈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古风》(秦王扫六合)古诗赏析
秦始皇被明李卓吾称为“千古一帝”,他雄才大略,统一中国,其功当不可没。
本篇则赞讽兼寓,融于一体。属古风第三首,五言二十四句。约略分前后两大段落。
其前段为十句,重在功业。后段为十四句,谓起墓、求仙的残暴和荒唐,以寄讥慨。大开大合,扬尽抑至,给人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印象,可见诗人奔腾的激情,高超的识见,和驾驭重大历史题材的能力,实为浪漫主义的宏篇力作。
诗开头两句,如雷霆万钧之势。诗人感叹当秦王横扫六合(四方和上下称为六合,泛指天下)之际,他虎视眈眈,何等气概!何等英雄!接着两句,写他挥剑斩决浮云,披靡四方,六国诸侯纷纷投降称臣,西来朝拜,归于一统。真是赞扬备至,犹恐不及。一个“扫”字,一个“决”字,一个“尽”字,其英勇,其智睿,其果断,都是极尽形容的。汉贾谊《过秦论》说到秦始皇时,描写他“奋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在说明强大的同时,对其酷烈是持揭露态度的,而太白却有意突出其雄威,将统一天下的残暴手段略去。并不是因为他不知道,而是因为主旨不同,写法有别。
“明断”以后六句,写秦始皇的统治术:一是明断,即发挥天启之明,独断一切;二是驾驭群才,不做阇弱之君(群下之才如不善于驾驭,将是危险的);三收民间的兵器铸为十二个金人,置于宫中,让被统治者失去武器,减弱反抗的能力。他认为这样就可以皇权永固了,于是得意洋洋地打开函谷关,到会稽山顶刻石铭功,登琅邪台(今山东诸城县东南)骋望取乐。“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两句应看成互文,因为秦始皇在琅邪台也刻石纪功了,在会稽山也有骋望的内容。这些事都见于历史记载,但并非发生在同一年,诗人加以集中概括,使之更突出而已。
“刑徒”之后十四句由褒入贬,具体抓住两件事即起坟和求仙加以描写。而这两件事又是非常矛盾的,既能求仙长生,就不必起坟;既起坟,就证明无法长生,而这里却正好说明秦始皇既英雄、专断而又虚弱怯懦的矛盾心理。李白对起坟采取略写的方法,只用了十个字,即派了七十万刑徒(服刑的犯人)在骊山造坟,事在始皇三十五年之后。我国从商周以后厚葬的风气很盛,许多古代皇帝一上台就给自己造坟,有时往往要化费每年三分之一的贡税为皇陵费用。骊山始皇陵,封土高五十余丈,环绕一周,五里有余。虽经二千余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今陵墓封土仍有七十二米高,可见规模之大。
诗人不满是自然的。对于秦始皇“尚采不死药”,作者却采用详写的方法,用了十句的篇幅。始皇二十八年,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药,结果当然不可能得到,徐福就骗秦秦始皇:因为受大鲛鱼所苦。于是又派武士与俱,以连弩(一种能连发的弓箭)射之,后来终于在芝罘(今山东烟台)射死一条。但滑稽剧演出持续近十年,仙药竟不可得,秦始皇帝死了。诗人以上述史实为基础,夸张地描写射鱼的经过,更显出其事的怪诞虚妄。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两句为全诗的结尾。这个不可一世、伟大而可笑的皇帝,即使起了大坟,葬于三泉之下,金棺(实铜棺)盛之,但也逃脱不了化为“寒灰”的结局。诗人的讽意是最明白不过的了。唐玄宗在我国历史上既领导了开天盛世,又导致了安史之乱,是个“半明半暗”的皇帝。他晚年不理政事,追求声色,也尊道教,慕长生,李白作此诗疑亦有“刺明皇”之意,“借秦为讽,意深旨远”(《唐宋诗醇》),但究竟是咏史,强作比附,则并不妥当。
上一篇:《古风》(松柏本孤直)言心志诗赏析
下一篇:李白古诗《三五七言》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