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古诗赏析
原诗四首,这是第一首。
李白是一位具有远大抱负的诗人。但是,由于政治上的失意,理想的幻灭,诗人心中郁积了巨大的痛苦和忧愤。他常常借饮酒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花间月下,对酒当歌,表现了深沉的孤独感。
诗一开始,便切入题旨:“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明月高悬的春夜,良辰美景深深吸引了诗人。他携一壶美酒,来到花间,准备痛饮一番。然而,诗人构置的氛围是单调而冷清的。“一壶酒”三字,已透出冷清之感;“独酌”二字,无限潦倒;“无相亲”重复言之,孤独和惆怅的心绪跃然纸上。
首二句是“抑”,三、四两句则是“扬”。
李白毕竟是一位旷达开朗的诗人,他突然异想天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人为了摆脱孤独,邀请天空的明月、地上的身影,跟自己作伴,举杯共饮,同患难,共悲欢。
但是,“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明月、影子毕竟是虚幻的朋友,明月不通人情,影子也不会饮酒,诗人不禁感到深深的遗憾。“既”字、“徒”字,感情色彩颇浓。诗人陶渊明《杂诗》云:“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此四句或受其启发。李家瑞《停云阁诗话》评曰:“李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东坡喜其造句之工,屡用之。予读《南史·沈庆之传》,庆之谓人曰:‘我每履田园,有人时与马成三,无人则与马成二。’李诗殆本此。然庆之语不及李诗之妙耳。”孙洙《唐诗三百首》亦评曰:“月下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此时此刻,诗人李白无可奈何,没有办法,难道能让春宵虚度吗?
当然不能!诗人于是又说:“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在丑恶的现实面前,通过“行乐”来缓解、或暂时忘却心中的郁闷。这虽然流露出诗人思想性格中的消极面,但我们不必过分苛责。这种“行乐”,与统治阶级的“及时行乐”有着本质的区别。
接着四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诗中描绘了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诗人既歌且舞,时醒时醉,都离不开月光和影子,“三人”依依情深,相亲相知。
最后两句:“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把想象引向高远,整首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诗人真诚地与月、影相约,作那忘情之游,借美好的天国仙境来倾吐对人世间的愤恨和厌恶。“无情游”,因月与影都无感情,故称无情游,与上文月、影不解人事相应。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所处现实的深切感受,通过写处境的恶劣和自身的孤独,表现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从而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诗写作者花间饮酒,表现了难遇知音的深沉的孤独感,全诗实际上是李白的内心独白。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有李白诗一贯的明朗豪放的风格。全诗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感情的抒发很有层次,由独到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贯穿回环,起伏相间,极富曲折变化,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沈德潜《唐诗别裁》赞誉此诗为:“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
从诗题可见,“独”、“月”、“酒”三字是全诗之关键,而其中“独”字又是一篇之“诗眼”,李白的孤独感在其《独坐敬亭山》一诗中表现得亦很突出,可与此诗对读互证。诗人一生喜“月”爱“酒”,创作了大量咏月诗、饮酒诗,这首诗既咏月又写酒,且以“月”、“酒”衬“独”,堪称佳作。
上一篇: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抒发迁谪和去国之情
下一篇:李白《苏台览古》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