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饮清露(1),流响出梧桐(2)。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3)。
【注释】
(1)垂:,人的帽子上或旗杆顶上的缨子;垂,缨子下垂部分。因蝉口部吸管有触须下垂,像人的帽缨。此处用来形容栖附在高树枝上蝉用口吸管吸露的样子。
(2)流响:发出的阵阵蝉鸣声,持续不断、流转动听,传向远方。
(3)藉:依赖、凭借。
【赏析心得】
这是一首咏物明志诗,明写蝉,实写人,言简意赅,实可视为作者夕阳时的人生自我评价。首两句“垂饮清露,流响出梧桐”,写出了蝉垂埋头而饮的是清露。垂本是表示官宦的身份,“垂”今饮“清露”,说明为官清廉。蝉抬首发出阵阵鸣声,透过秋天高大梧桐稀疏的树叶,不断地送往远方。末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说的是蝉居高发音,传播自远,并非凭借秋风等动力作用来送鸣声。
世南入唐,已是六十花甲之年,在唐太宗贞观年间任职,已近七十古稀,他历经陈、隋、唐三朝,通过比较,深知当朝(唐朝)进入难得盛世,庆幸自己夕阳人生喜逢开明君主。尤在贞观年间,凡遇太宗有过失,他就像秋蝉一样发出鸣声,犯颜直谏,结果是多为采纳,甚得亲礼,有助于贞观开明之治,故太宗赞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唐代咏蝉之诗出色者,数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等,号为“三绝”。艺术成就各有所长,但后两者的格调远不同于世南之咏。“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在狱咏蝉》),骆宾王身陷禁所,发出的是患难蝉鸣自辩高洁;“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李商隐怀才不遇,发出的是牢骚蝉鸣,哀中有“恨”。而虞世南的蝉咏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登高远瞩,清明廉洁,自能声誉远播,闻名遐迩,而无须外力帮助。在这里,虞世南似乎忽略了一个因素,其蝉鸣之所以与骆宾王和李商隐蝉鸣的命运不同,那就是他有幸遇上了一个开明的时代和开明的君主。若是作者所谓的秋风不含有帝王之力,那在封建时代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末句写“端不藉秋风”,似更为妥帖。试问:吹的是陈后主和隋炀帝时代的秋风,他的蝉鸣有这么幸运吗?
上一篇: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即事抒情词作鉴赏
下一篇: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描写秋夜田园生活和朋友喜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