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鲍照
作者简介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被认为是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鲍照家世寒微,但很有志气。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鲍照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他不死心,向刘义庆献诗言志,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后来也做过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之类的官。但在门阀制度森严的社会里,他始终是“下僚”,不能有所作为,后因宫廷内部斗争,死于乱兵之中。
题解
《代出自蓟北门行》是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446年后,北方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屡次南犯侵犯宋朝,刘义隆为帝的南宋王朝屡和屡战。诗中描述的战事发生在公元450年,这年的12月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统兵马攻宋,越过淮河,直逼长江北岸。刘宋王朝节节败退后,以宋文帝刘义隆为首的主战派坚决应敌抗战,迫使北魏于次年2月退兵,战事结束。
句解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军情危急的公文由边塞哨所传出,敌兵入侵的警报已经传入京都。出战应征的军队屯集于(今山西)广武这个地方,准备分出兵力增援(今内蒙古)黄河一线抗敌的军队。“羽檄”,古代的紧急军事公文。“烽火”,边防告警的烟火。“广武”,地名,今山西代县西。“朔方”,汉郡名。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深秋的季节里,敌兵身负强劲的弓箭,他们的阵营精密且现出强势。皇帝被敌情激怒得手按长剑,派出的使者接连不断探报边界的敌情和战事。“严秋”,肃杀的秋天。“虏阵”,指敌方的阵容。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行进的军队沿山径小路像雁阵一样整齐,前行时如游鱼般逐个相连有序地穿越坎坷沟壑。励兵的军乐声流露着思念故乡的情意,旗帜和铠甲上敷满了北方胡地的寒霜。“雁行”,指排列整齐而有次序,像大雁的行列一样。“鱼贯”,游鱼先后接续。“飞梁”,凌空飞架的桥梁。“萧鼓”,两种乐器,此指军乐。“流汉思”,流露出对家国的思念。“旌甲”,旗帜、盔甲。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急而烈的大风冲荡着边塞之地,沙尘被吹得漫天飞扬。寒冷之气冻得马身紧缩如同刺猬般直立着毛,手被冻得连镶嵌着兽角的弓都难以拉起了。“砾”,碎石。“缩”,蜷缩。“蝟”,刺猬。“角弓”指以牛角做的硬弓。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在身处危机时才能显露一个臣子的高尚气节,形势混乱下才好辨别出一个人的忠良之心。舍弃生命以报答贤明的君主,牺牲自己去做保卫国家的英雄。“投躯”,舍身,献身。“国殇”指为国牺牲的人。
评解
在这首诗中,紧凑曲折的情节、不断变化的画面和鲜明突出的形象得到了有机的结合,使诗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较完美的统一。其中紧凑的情节,更起了重要作用。它由边亭告警,征骑分兵,加强防卫,进而写到虏阵精强,天子按剑,使者促战。然后着重写了汉军壮伟场面和战地自然风光。最后以壮士捐躯,死为国殇的高潮作结。这首诗通过对边庭紧急战事和边境恶劣环境的渲染,突出表现了壮士从军卫国、英勇赴难的壮志和激情。
上一篇:陶渊明《咏荆轲》歌咏荆轲刺秦王壮举
下一篇:庾信《拟咏怀二六》思乡爱国之情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