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云
雪压冬云白絮飞,
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
冻死苍蝇未足奇。
【注释】冬云:此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雪压冬云:下雪时云层极低,是冬云压雪的倒装。
白絮飞:像白白的柳絮飞舞。
万花纷谢:无数花卉纷纷凋谢。万花,百花,象征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万,虚数,形容多。
一时:暂时。
稀:稀少。
寒流:寒冷的气流,即寒风。这里喻指反华逆流。
急:原稿写作“泄”。
微微暖气:一些和暖的气息。本诗作于十二月二十六日,是冬至后的第四天。谚语有“冬至一阳生”之说,即大地并未十分寒冷,仍有微微的暖气。暖气,一说来源于地热。这里喻指中共所代表的革命力量。
虎豹:喻指美帝国主义。
豪杰:喻指中共所代表的革命力量。
熊罴:狗熊。罴,熊的一种,又称马熊,体大于熊,毛色黄白,遇人则直立,俗呼为人熊,性凶猛,产于欧洲与亚洲的北部。《尔雅·释兽》:“如熊,黄白文。”晋代郭璞注:“似熊而头长,高脚,猛憨多力,能拔树木。”这里喻指赫鲁晓夫反华集团。
漫天雪:喻指严酷的斗争环境。
苍蝇:喻指混进革命队伍里的投机分子,经不住斗争考验的假革命者。
【译文】冬季的阴云下,雪花像柳絮般飞舞,
无数花卉纷纷凋谢,只剩仅有的几枝。
面队着来自外界的巨大压力,
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
我们不仅能够淘汰混进革命队伍的投机分子,
更可以战胜眼前的重重困难。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寓志诗是诗人六十九岁生日时所作。它写景言志,借自然景色的描绘以抒怀,反映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严峻形势,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的立场,由衷地赞美真正的革命者像梅花一样不畏严寒与风雪斗争的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心。
这首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出作者勇于斗争、乐于斗争的性格特点,垂示着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的伟人风范,是其晚年的代表作品。
首联以“压”、“飞”、“谢”、“稀”四个动词突出了乌云低垂、漫天大雪的异常沉重的环境特征,构成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沉闷氛围,同时以因果关系表明了客观现实的不可逃避。严寒来势凶猛,花草经不住摧残都纷纷凋谢了。用“压”字,写出了大雪来势之猛;用“飞”字写出了雪花漫天飞舞、纷纷扬扬的状态;用“谢”与“稀”字写出了“压”和“飞”的必然结果。这两句表现出严冬大雪带来的肃杀气氛,象征着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同时又说明了这只是一时的现象。
颔联两句采用对比的艺术手法。“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上句既是实写严冬雪天的气候特征,同时也暗喻国际政治形势,暗指出苏联共产党把自已凌驾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之上,称王称霸,实行高压手段的恶劣形象。下句继续巧用自然意象,与上句构成十分工整的对仗,暗合了杜甫“冬至阳生春又来”和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意,写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英雄气概。一个“吹”字写出了革命力量逐渐发展壮大,终将主宰历史的必然规律。
颈联“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英雄豪杰面对虎豹熊罴,志不可改,气不可夺,越是困难越能显示出他们的本领,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以“虎豹”和“熊罴”分别喻指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同时又把它们放在一起,归为一类,既形容了它们的凶恶,又点明了它们外强中干的反革命、反人民的本质。
尾联“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用“梅花”与“苍蝇”进行对比,描写了在同一的严酷环境下,二者不同的表现和不同的命运。梅花象征着高洁和坚强,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写照,它凌霜傲雪,气节坚贞。同时,梅花的绽放与“万花纷谢一时稀”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赞美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真正的马列主义政党。而肮脏、丑恶、嗡嗡叫的苍蝇,在“漫天雪”中只有死路一条。“苍蝇”的意象既恰当又通俗,同时富于幽默感,进入了诗歌比喻的意境。诗中形成对阵的两组意象,一方是代表进步的暖气、英雄、豪杰、梅花;另一方是敌对的雪、白絮、寒流、虎豹、熊罴、苍蝇。作者历来主张“诗言志”,特别是其晚年的诗词,常常以哲学家的观点,将他对人生、社会和政治的见解,寓于他诗词中所写到的自然景物之中。他善于利用形象思维之重要,因此除非咏史,他一般很少在诗词中直接发议论。他总是营造出种种意象,达到情、景、理的相互交融。
纵观此诗,比喻贴切,爱憎鲜明,对比强烈,庄谐并举,格调高昂,此诗作于作者生日,有自况之意。六十年代初,毛泽东作诗的一大特点是历史、现实、理性思考的结合。这大概缘于这一时期他读史较多,同时对现实又有了太多的设想,常常将它们转化为诗,而“情’的成分相对地减少了。
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
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
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
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
【注释】吊:吊唁。此诗最早公开发表于一九七八年九月九日的《人民日报》。
罗荣桓:作于一九六三年十二日湖南省衡山(今衡东)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他早年在长沙、北京、青岛、武汉等地求学,一九二七年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他在通城组织农民自卫军,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九月十九日,他在浏阳的文家市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从此,他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得到了毛泽东的极大信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身兼党政军多项职务,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管理部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因积劳成疾,于北京病逝。罗荣桓的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特别是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年:在井冈山和中央根据地的时候,大约是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四年期间。
草上飞:形容走得快,借喻红军行军打仗时行动神速。伪托黄巢的自题像诗第一句诗:“记得当年草上飞”,“草上飞”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绰号。
每相违:常常见不到。意思是,毛、罗虽在同一个红军部队中,但由于战事紧张,转移频繁,两人很少见面。违,离别。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九三五年十月,红一方面军完成战略大转移,走完二万五千里极其艰苦的征程。长征途中,罗荣桓身体带有伤病,他克服了难以忍受的痛苦,跟随毛泽东走完了万里长征,同大家一起分享胜利后的喜悦。走出草地后,毛泽东曾风趣地问罗荣桓:“荣桓同志,你走出草地,有什么妙计啊?”这期间,毛、罗经常见面。
难堪日:难以忍受的日子。
战锦:解放战争期间攻打锦州的战役。一九四八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战场与国民党主力军团进行战略决战。九月~十一月,东北野战军组织了辽沈战役。战役开始前,蒋军分别据守在长春、沈阳、锦州的三个孤立的地区。是先打锦州,断敌退路,全歼蒋军主力于东北?还是先攻打长春,驱敌逃窜,退回山海关内?采取何种打法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权衡再三,难以决断。由于罗荣恒的坚持,以司令员林彪为主的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很快做出决定,全面贯彻执行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作战方针,最终取得了全歼东北蒋军四十七万人的重大胜利。这时,毛泽东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共中央机关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罗荣桓在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协助林彪指挥辽沈战役,夺取东北。
斥鷃:飞不高的一种小鸟。毛泽东曾称之为“蓬间雀”。
大鸟:大鹏鸟,喻指中国。这句说的是当时激烈的中苏论战。
昆鸡:外貌像鹤,羽毛黄白色。这里只当一个“鸡”字。《楚辞·九亲诗》:“昆鸡啁哳而悲鸣。”
长笑:讥笑。俄国克雷洛夫的寓言《鹰与鸡》中写道:鸡耻笑一只偶然低飞的鹰,鹰回答说:“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样高。”
老鹰:喻指中国。这句说的还是当时激烈的中苏论战。
离人世:离开人间,指逝世,死亡。
疑难:难以决断的事情。
【译文】还经常嫩够回忆起曾经我们一起转战频繁,
不能够时常相见的日子。
长征的岁月对于我们来说,
并不是不堪忍受的时期,
而辽沈战役中攻打锦州的问题才是全国战略的关键。
每每能够听到燕雀欺侮落魄的鸿鹄,
但是今天失去你这样一位忠诚的革命同志,
我们在革命中遇到的问题应该向谁来征求意见呢。
【赏析】这是一首悼亡诗。这首诗回顾了罗荣桓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一生,高度评价了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所创建的卓越功勋,表达了对罗荣桓的深切怀念。
首句用“记得当年”散文叙事方法,领起全文引人回思当年红军的战斗生活,追述两人在共同战斗结下的情谊。
颔联述叙罗荣恒的主要事迹,参加长征与攻打锦州时所起的历史性作用。
颈联由叙事转入议论,借用典故,褒贬强烈,爱憎分明,颂扬包括罗荣恒在内的坚持正确路线见识英明的人为“大鸟”、“老鹰”。反之为“斥鷃”、“昆鸡。”
诗至末联,由对罗荣恒一生的冷静评价,转为不可压抑的情感呼唤,表明罗的逝世是国家的重大损失,也表明诗人对他的倚重。此诗层次清晰,语言凝练,立意高,用典活。
洪都
到得洪都又一年,
祖生击楫至今传。
闻鸡久听南天雨,
立马曾挥北地鞭。
鬓雪飞来成废料,
彩云长在有新天。
年年后浪推前浪,
江草江花处处鲜。
【注释】洪都:旧南昌府的别称,指南昌市。隋、唐、宋三朝,南昌曾作为洪州治所,又为东南都会。一三六二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设置洪都府,次年改名南昌府。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此词最早发表于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
又一年:毛泽东于一九六四年曾到过南昌,此诗作于一九六五年。
祖生击楫:祖逖年轻时胸怀大志,为自勉振作,因此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后来,人们用“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刻苦锻炼,奋起行动。
久听南天雨:很长时间倾听南方下雨的声音。指作者自己在我国南方生活战斗了很长时间,经历了大自然和革命斗争的风风雨雨。作者早年胸怀救国救民的大志,投身中国革命的洪流,在三十多岁时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特别是独创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曾挥北地鞭:曾经挥舞北方的钢鞭。指作者自己在我国北方指挥军事斗争。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作者到了北方。在抗日的烽火中,他领导八路军、新四军进行了惊天动地的民族解放战争,迎来了抗战的胜利。在解放战争中,他运筹帷幄,指挥人民解放军进行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
后浪推前浪:《增广贤文》中:“长江后浪催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江草江花:比喻新人新事。杜甫《哀江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译文】经过了许多时日,我又来到了南昌,
当年祖逖中流击水的传说依然流传着。
回想当年转战南北,而今只留下一副老弱的身躯,
我们坚定的革命信念会长存于世间。
我们要用无产阶级的新思想,
新文化,新风俗,新气象来改变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
【赏析】这是一首述怀明志诗。其意境雄浑,气象恢弘,用典精当,意蕴深长,格调高昂,是一首充满生气的诗作。作者述怀明志,借典咏史,抒发报效祖国、改造社会的豪情壮志,歌颂新中国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建设事业,寄托对祖国未来的热切展望,体现了作者豪迈而乐观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革命事业接继者的殷切期望和热情激励。
诗人于一九六四年曾到南昌视察,一九六五年再到南昌,故诗的首句,直赋“到得洪都又一年”,以叙行踪,顺便点题。
次句别开生面,由洪都而联想起发生在洪都的许多历史故事。“祖生击楫”的爱国壮志,早已成为中华儿女的优良传统,故下“至今传”三字。诗人借古抒怀,表明自己的报国之志,至老不渝。
颔联紧承第二句,概述自己为国献身四十余年的革命生涯。出句由“祖生击楫”而联想到他与好友刘琨闻鸡起舞的史事,借以抒发自己忧国、报国的心情。“久听南天雨”,是这一经历的艺术性概括。“久听”,既写出了革命时间之长,也抒发了视暴雨若等闲之概。
一九三五年长征至陕北后,诗人在北方指挥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最英武雄壮的几幕,诗人都在北方地区,总共十四年。“立马曾挥北地鞭”,是这一历史经历的艺术概括。“立马挥鞭”,形象威武,气势磅礴。
颈联笔锋跌宕,描述自己的现状。“鬓雪飞来”,这是人生死病老之规律,任何人都不可抗拒;“废料”,则是诗人的自谦之辞,自嘲之辞,亦是顾影自怜之辞。写此诗时,诗人已七十三年高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故对句立即接上“彩云长在有新天”。“彩云长在”,比喻诗人坚信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长存,人民的伟大事业长新,诗人的坚强的革命意志长在。
末联,先指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年年后浪推前浪”,从而逗出“江草江花处处鲜”的立意来。“江草江花”,象征一切新鲜事物,是诗人要用无产阶级自己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气象,来改变整个社会精神面貌的暗喻。
此诗前四句着重回味自己的革命历程,后四句着重阐述自己的志向。它是诗人抒怀述志之作,是叹老图新之作。他相信,横扫了一切“牛鬼蛇神”,涤荡了所有“污泥浊水”,必在中国上空出现一片“新天”。
有所思
正是神都有事时,
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
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
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阑静听潇潇雨,
故国人民有所思。
【注释】有所思:产生一些思考和想法。杜甫《秋兴》:“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这首反映一九六六年夏季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诗,最早发表在中央文献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版的《毛泽东诗词集》。
神都:古代指京城,这里指北京。旧时常称京城为“神都”或“神京”。清代一些大臣在奏折中即称北京为“神京”。
有事时:发生大事情的时候。事,指文化大革命。
南国:泛指南方。
踏芳枝:指巡视。阮籍《咏怀》:“芳树重绿叶,清云自逶迤。”
惊世界:震惊了人类世界。
满街红绿走旌旗:描写游行队伍。意为:红绿旌旗走满街。
凭阑静听潇潇雨:这里化用古代诗词名句。宋代著名爱国将领岳飞的《满江红》词中有:“凭阑处、潇潇雨歇”。阑,同栏。潇潇,风雨急骤的意思。
【译文】正是北京发生了大事情的时候,
我来到了南方巡视。
文化大革命的浪潮让革命派意志弥坚,
也淘汰了那些反革命反人民的反动分子。
一场文化大革命,不仅震惊了中国,
也震惊了世界,无数红红绿绿的旌旗,
如同潮水一般涌向街头。
我倚靠在阑干上,听着窗外的急风骤雨,心中不禁若有所思。
【赏析】《有所思》为汉乐府曲辞古题,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多有以此题做诗的。如南朝陈叔宝有乐府《有所思》、唐李白有乐府《古有所思》、唐李贺有古风《有所思》、唐韦应物有五古《有所思》、宋叶茵有五绝《有所思》等,皆借以为题,但思想内容各有千秋。毛泽东这首七律也是借历代诗人题吟新诗。
诗的首句,起笔突出,如浩翰大江迎面而来,“正是神都有事时”,给读者人以紧迫感。当时,正错误地揭批“三家村”,中共中央正处理所谓“彭、罗、陆、杨”问题,这些就是“神都”之事。但正在这个时候,诗人却“又来南国踏芳枝”,显得很镇静、很闲适。
第二联写景,“青松”、“败叶”均是“踏芳枝”时之所见,实际上却是以景色比喻“所思”的内容。出句“青松”,借喻那时人们常说的“革命派”的“高大形象”。也许是诗人自喻:他们面对“神都有事”的局势,高歌“造反有理”,向着“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牛鬼蛇神”发起猛烈的攻击。对句,“败叶纷随碧水驰”,形容当时“走资派”和“牛鬼蛇神”的状况,斥他们为“败叶”,谓他们在“西风”劲吹下,必将随“碧水”而去。这正合“正西风落叶下长安”之意境。
全联表达诗人对“文化大革命”的现状与前景的乐观估计,也透露出他的“兴味”之所在,体现着他的“兴无灭资”的战略意图。
第三联出句“一阵风雷惊世界”,便是指“文化大革命”不仅震撼全中国,而且惊动全世界。诗人在多首诗中,好用“风雷”二字,如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和郭沫若同志》的“一从大地起风雷”,一九六三年一月《和郭沫若同志》的“五洲震荡风雷激”,一九六五年五月《重上井冈山》的“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加上这首的“一阵风雷惊世界”,共四用,说明诗人晚年何等热衷于这种“革命”的风雷!一九六六年六月,“风雷”一动,“革命派”高举红红绿绿的旌旗,如潮水般拥向街头。“满街红绿走旌旗”,也是实绘“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城市一景。
末联的“凭阑静听潇潇雨”,化用岳飞《满江红》首三句“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此时,诗人也是“怒发冲冠”的,从那时的一些激烈而严厉的言辞便可窥之一二。不过,他在“怒发冲冠”时,却于一九六五年十二月离北京南下,离开中央长达八个月。他在“西方的那个山洞”里,认真地“有所思”。可惜他“所思”的似乎没有包括这场“大革命”的反面结果,而是一味地要“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这里,写的是“故国人民有所思”,而“有所思”的实是诗人自己。
这首诗熔情、景、事、理于一炉,对仗精工,造语纯熟,风格则于怒发时有欣慰,于豪壮中见苍凉,于深沉中寓轻快。这是目前所公开发表的毛泽东的最后一首诗。
针锋相对
有田有地吾为主,无法无天是尔民。
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注释】无法无天:目无法纪,不受约束。天,天理,道理。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该死的奴才!你在家不读书也罢了,怎么又做出这些无法无天的事来!”
墨吏:贪官污吏。《左传·昭公十四年》,“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杜预注:“墨,不清之称。”
哀鸿:哀叫的大雁。《诗经·小雅·哀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比喻哀伤痛号、流离失所的难民。孙中山《兴中会宣言》:“朝廷则鬻爵卖官,公行贿赂,官府则剥民刮地,暴过虎狼……哀鸿遍地,民不聊生。”
一念:一心的念头。沈约《却出西门行》:“一念起关山,千里顾丘窟。”
苍生:本指草木生长之处,后借指老百姓。《晋书·谢安传》:“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安石,谢安的字。
【译文】中国的广袤大地和锦绣河山都是由中国人民来当家做主的,
一切反动派在主权大事上指手画脚的时代即将过去。
国统区尽数是贪官污吏,
腐败横行,而反观解放区,
则是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既然你们在虚伪的外表下做着见不得人的事情,
那么我们就要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反动派和帝国主义势力让全中国哀鸿遍地,
只有共产党是为了天下苍生而不懈地进行着奋斗。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解放战争的炮火大规模轰鸣之前的国内局势,以及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局势所采取的基本方针。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又处于战争与和平的十字路口。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一方面加紧抢夺胜利果实,一方面派出八十多万军队疯狂进攻各解放区。神州大地又乌云密布。
这时,“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或者是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就是说,光明的中国,中国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国;或者是另一个小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弱的中国,就是说,一个老中国”(《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在两条道路、两种命运决战的时刻,中共中央提出了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而蒋介石却提出“不得于现政府法统之外来谈改组政府的问题”,坚持独裁。
针对这种历史现实,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中明确地说:国民党的“主意老早定了,就是要消灭人民的力量,消灭我们”;“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这首广泛流传的七律,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战略思想的充分体现。
诗的首句,庄严指出:中国的广袤大地与锦绣山河,全由中国人民做主。一切反动派在这个主权大事上指手画脚的时代即将过去。“无法无天是尔民”,反话正说。一九四五年三月一日,蒋介石说过:“共产党交出军队,才有合法地位。……我们没有交出军队,所以没有合法地位,我们是‘无法无天’”。针对这种“无法无天”的指责,该诗义正词严地表明:蒋介石统治下的平民百姓,就是“无法无天”。既不要蒋介石政府的“法统”,更否定蒋介石那个“一统”的天下!
颔联将重庆与延安进行对比,勾勒出一个中国两重天的图景。“有官皆墨吏”,是人所共知的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现实;“无土不黄金”,则形象地讴歌了解放区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
颈联交错地写敌我双方。蒋介石为了包围和消灭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等,切断解放区与外地区的联系,“炸桥挖路”,还美其名曰“为团结”。而中国共产党则代表人民的利益要“夺地争城”,要“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此联对仗工谨,词语铿锵。
末联表明中国共产党人“针锋相对”的目的是要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三座大山”使得全中国“遍地哀鸿”,留给中国人民的只有血和泪;而革命则在于唤醒民众,让民众求得解放。“一念救苍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最概括又最具体的表述。
读报有感一
西海如今出圣人,
涂脂抹粉上豪门。
一辆汽车几间屋,
三头黄犊半盘银。
举世劳民同主子,
万年宇宙绝纷争。
列宁火焰成灰烬,
人类从此入大同。
【注释】西海:泛指西方。《礼记·祭义》:“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圣人:这里是褒义反说,讽刺赫鲁晓夫。
豪门:指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世界。
一辆汽车几间屋,三头黄犊半盘银:直接引用和浓缩赫鲁晓夫的话。一九五九年国庆期间,赫鲁晓夫访问中国。十月二日,毛泽东等在中南海颐年堂与赫鲁晓夫举行正式会谈。赫鲁晓夫通报了他的美国之行,大肆宣讲他在美国受到欢迎的盛况,说这位农场主送给他三头良种牛,那位资本家送给他一盘古银币。还说,现在美国差不多每个家庭都有汽车,都有好几间房子,住别墅,吃美馐。他认为,我们只能同美国在经济上搞和平竞赛,不能用武力来“试试它的稳定性”。当时,毛泽东等在如何看待国际问题和美国问题上,与赫鲁晓夫分歧很大。
宇宙绝纷争:赫鲁晓夫认为,实现“三和政策”和“三无世界”后,世界上便再无纷争了。
大同: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是正话反说。
【译文】西方世界如今出了一位所谓的“圣人”,
将自己粉饰一新,跑到帝国主义那里邀功讨赏。
不仅对帝国主义毫无骨气地倾倒和羡慕,
而且完全走上了修正主义的不正确道路。
如果按照这种修正主义的道路来走,
那么马列主义的革命火焰就会立即被扑灭,只留下一堆灰烬。
【赏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国际上和共产主义内部接连发生许多重大事件。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日,苏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单方面宣布废除双方签订的协议,中断向中国提供制造原子弹的技术资料,拒绝提供原子弹样品。八月二十六日,印度悍然挑起中印边界冲突,九月六日,中国将事件真相通告了苏联,但塔斯社却发表声明,偏袒印度,指责中国。九月十五日~二十七日,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最后三天在戴维营与艾森豪威尔总统会谈。之后,赫鲁晓夫鼓吹这次会谈是“国际关系的新纪元”,是“历史的转折点”。
国庆期间,赫鲁晓夫来华访问,通报他的美国之行的“成功”,在一些国际问题上与中共中央分歧颇大。十月三十一日,赫鲁晓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讲演时,含沙射影地攻击中国共产党搞“冒险主义”,是“不战不和的托洛茨基主义”。在此之前,一九五六年二月赫鲁晓夫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作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还提出所谓“议会道路”、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在其他公开场合,赫鲁晓夫对中国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及“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明确提出怀疑和指责。
与此同时,一九五八年~一九五九年期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三次发表演讲,要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杜勒斯的狼子野心与“苏联老大哥”的上述种种变化,使毛泽东忧心忡忡,时刻在思虑国际大势。加上这年八月庐山会议期间,出现了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的问题,并认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是同国际机会主义遥相呼应的。鉴于此,毛泽东纵观时局,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反对修正主义,防止修正主义。毛泽东当时的举措之一,是于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和十二月,在他多次住过的杭州刘庄别墅连续三次召开专门讨论国际局势的座谈会,以逐渐统一全党的思想。在此期间,毛泽东为表达对国际局势和一些重大国际事件的看法,写了被称为《读报有感》的几首诗。
“西海如今出圣人,涂脂抹粉上豪门。”“圣人”,指赫鲁晓夫,用的是反语;“豪门”,指美国,特指戴维营。两句点明赫鲁晓夫访美一事。“涂脂抹粉”,无非是为了博人一欢。讽刺其丑态,入骨三分。
“一辆汽车几间屋,二头黄犊半盘银”,是直接引用赫鲁晓夫介绍美国情况的话,间接鄙夷赫鲁晓夫对帝国主义毫无骨气的倾倒与羡慕。
“举世劳民同主子,万年宇宙绝纷争”,描写赫鲁晓夫的理想世界——只要尊帝国主义“匪盗”为主子,宇宙在一万年之内都会消灭种种争斗,进入“三无”时代。这一幻想,在毛泽东看来,正是现代修正主义的实质所在。
因此,在末联中,诗人立即笔锋一转,指出:如果走赫鲁晓夫的路线,马克思列宁主义所点燃的革命火焰立即会被扑灭,只留下一堆灰烬。
在这首诗里,诗人没有正面言志说理,全是反面刻画,目的在充分暴露现代修正主义者的丑恶嘴脸,严正指出他们行径将造成的恶劣影响。这类读报诗,都是政治讽刺诗,或者可称为以诗的形式写成的“杂文”。它们不同于抒情诗,也不同于一般的叙事诗。它们有特殊风格,画其丑态,揭其腐心,正话反说,讽刺尖刻,是这类诗的特色。毛泽东的这几首读报诗,未太注意格律。这不是诗人作诗不讲究格律,而是将诗的形式高度服从于政治内涵的迫切需要。
读报有感(二)
反苏忆昔闹群蛙,
今日欣看大反华。
恶煞腐心兴鼓吹,
凶神张口吐烟霞。
神州岂止千重恶,
赤县原藏万种邪。
遍找全球侵略者,
惟余此地一孤家。
【注释】闹群蛙:像一群青蛙在喧闹。陆游《宿沱江弥勒院》:“蛙吹喧孤枕,蚊雷动四廊。”
恶煞、凶神:凶恶的鬼神。无名氏《桃花女》:“遭这般凶神恶煞,必然板僵身死了也。”
腐心:极其痛恨。《史记·刺客列传》:“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
吐烟霞:犹吞云吐雾。沈约《郊居赋》:“始餐霞而吐雾,终凌虚而倒景,”原指道家修炼养气,不食人间烟火。在小说中常用以形容妖魔鬼怪作恶时的情状。
孤家:孤立一人。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六十五回:“到了今日,云岫竟变成个孤家寡人了。”
【译文】以前西方的反动势力就像
一群青蛙一样围攻苏联,
可是今天他们却联合起来,
把进攻的矛头指向了新生的
社会主义中国。
他们就如同凶神恶煞一般张牙舞爪地不停叫嚣。
然而真理是存在于这片神州大地的,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始终高举马列主义的旗帜,
夺取最后的胜利。
【赏析】一九六三年七月十日苏共中央发表了《给苏联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公然攻击中国共产党。
针对《公开信》从这年九月起到第二年七月,《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九篇评论文章。
这首诗首联直叙国际政坛上“反苏”、“反华”的局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阵营,苏联曾多次被帝国主义国家围攻,诗用“忆昔”二字表示这类围攻是过去的事。
然后,用“今日”二字表明“反华大合唱”是目前的国际形势。“闹群蛙”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各种敌对势力的鄙夷;“欣看”的幽默口吻,暗指中国之所以遭围攻,乃因为中国真理在握,且国力逐步强大。
这是毛泽东当时的认识。这年九月一日,他在一封信中说:“全世界反动派从去年起,咒骂我们,狗血喷头。照我看,好得很。六亿五千万伟大人民的伟大事业,而不被帝国主义及其在各国的走狗大骂而特骂,那就是不可理解的了。他们越骂得凶,我就越高兴。让他们骂上半个世纪吧!那时再看。究竟谁败谁胜?”这段话可作为“欣看”二字的最好注脚。它是诗人自信自强的心态的流露。
颔联中的“恶煞”、“凶神”,均指中国的敌对势力。这年五月六日,毛泽东在接见苏联等十一国代表团和驻华使节时,明确地说:“今天世界上鬼不少。西方世界有一大群鬼,就是帝国主义,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也有—大群鬼,就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反动派”。在《关于反华问题》中,毛泽东进一步具体地说:“所谓大反华,究竟是一些什么人,有多少人呢?不过是一些西方国家的帝国主义分子,其他一些国家的反动派和半反动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修正主义分子和半修正主义分子,以上三类人,估计总共只占全人类的百分之几,例如说百分之五吧,最多不过百分之十。”
两句诗刻画上述三类人如凶神恶煞,张牙舞爪地叫嚣不休,弄得国际舞台一片乌烟。“兴鼓吹”、“吐烟霞”,极写反华势力一时的嚣张气焰,然而他们必得“烟散”收场,灰溜溜地碰壁而回。
颈联,诗人再以幽默的口吻,模仿三类人的语调,剖析三类人的内心。在三类人看来,赤县神州岂止“千重恶”,还藏着“万种邪”。诗人借用反语,对三类人的丑恶内心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与讽刺。
末联的“侵略者”,是三类势力中对中国炮击金门、中印边界自卫反击等正义行动的诬蔑之词。诗人借用“遍找全球侵略者”这种诙谐的口气,逼出“惟余此地一孤家”的正意。诗人认为,中国人民在反华的浪潮中坚守壁垒,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即使是暂时的“孤家”,但前景是光明的,“胜利终是我们的”。诗人当时的坚定信念昭然可见。
他在关于国际形势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反华,对于我们说来,是好事,不是坏事,证明了我们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证明了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错。”又在同年十二月一次讲话中说:“全世界极为光明。乌云越厚,光明越多。”孤立者并不孤,毛泽东在这样的思想信念支撑下潇洒地写了“惟余”二字。全诗在轻松、幽默的语调中流露出极大的愤慨和强烈的自信。
读报有感(三)
托洛茨基到远东,不和不战逞英雄。
列宁竟撇头颅后,叶督该拘大鹫峰。
敢向邻居试螳臂,只缘自己是狂蜂。
人人尽说西方好,独惜神州出蠢虫。
【注释】托洛茨基:托洛茨基(一八七九~一九四○),乌克兰人。一八九七年十八岁时,组织南俄工人联盟。一九一七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并任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十月革命后,任外交人民委员、陆海军人民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一九二六年,被指控参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盟”。一九二九年被驱逐出境。一九三八年在巴黎组成“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又称“第四国际”。后被暗杀于墨西哥。
不和不战:一八五七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时,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叶名琛采取“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消极对策。结果,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俘叶名琛。毛泽东诗中借用“不和不战”四字,指赫鲁晓夫对待当时所说的帝国主义阵营的态度。
大鹫峰:亦称灵鹫峰,以其山顶似鹫而得名。在印度加尔各答。
螳臂:“螳臂当车”的缩用。螳螂以其前腿抵挡车子的前进,言其自不量力。《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狂蜂:蜂子常常成群地以毒刺蜇人,故称狂蜂。
【译文】以前托洛茨基到达远东地区之后,
与赫鲁晓夫搞的“不战不和”根本与列宁主义背道而驰。
他的那一套理论,
只能让他落得和历史上的叶名琛一样的下场。
他们敢于不自量力,
不过证明他们是一群愚蠢狂妄的小虫子罢了。
在这个人人都羡慕西方的时期,
只有中国能够继续高举马列主义的旗帜,进行斗争。
【赏析】此诗开篇起笔突兀,有一定历史背景。一九五九年十月,赫鲁晓夫谈论中国对帝国主义阵营的政策时,特别提到了十月革命初期列宁与托洛茨基的分歧,意在类比今天他与中国在对待西方问题上的不同态度。故毛泽东诗的首句反唇相讥,说:“托洛茨基到远东”。
“不和不战”四字,含沙射影,概括地批评赫鲁晓夫既搞“和平共处”又搞军备竞赛。赫鲁晓夫曾提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共平处”、“和平竞赛”以及资本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三和路线”。毛泽东对此极为反感,认为这是赫鲁晓夫“已经修了”的标志。但赫鲁晓夫并不真正致力于世界持久和平,而是不断扩大核力量,增加军事预算。赫鲁晓夫的这些方针政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未曾如此系统地出现过的“新”事物,因而毛泽东在诗中讽刺他“逞英雄”,别有企图。
第二联进一步指出,赫鲁晓夫“不和不战”政策是与列宁主义背道而驰的,是把列宁“竟撇头颅后”的结果。“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是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叶名琛在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的极愚蠢言行。“叶督该拘大鹫峰”,一个“该”字,预示赫鲁晓夫必将步叶名琛的后尘,会获得同叶名琛一样的可悲下场。
第三联“敢向邻居试螳臂,只缘自己是狂蜂”中,“邻居”指中国。是说赫鲁晓夫辈敢于以螳臂当车,不过证明他们是一群狂嗡乱蜇的蜂虫。表达了对他们所作所为的不屑一顾,嗤之以鼻。末联借赫鲁晓夫辈的口吻和语言,斥责他们崇拜西方,鄙视中华。语态轻松却意蕴深刻。
毛泽东这首《读报有感》,寓理于诗,比喻恰切,用语精当,可以说是一们政治家在写政治诗。诗这时在他手里,已成为一种形式、一种工具。他要直抒胸臆,袒露政治观点,已难以太多地顾及形象和意境等了。毛泽东的诗写成后,分送的人很有限,但他一有新作,在中央领导人之间肯定是传诵的。故董必武“读其继作”之后,于一月十三日又有和诗。
附:董必武和诗
再为长句奉毛主席诗韵
董必武
一
阵营思想判鸿沟,
一入迷途未肯休。
越陷越深难拔足,
胡天胡帝怎回头。
缓和局势宜争取,
迁就西方大可忧。
革命红旗要擎紧,
责无旁贷是神州。
二
倒绷儿臂事非鲜,
吞却糖衣锭欲仙。
投鼠必须思忌器,
得鱼切莫喜忘筌。
自居右首嫌人左,
身立中间蔽已偏。
如此逆流须抗拒,
坚持原则党能肩。
读报有感(四)
托洛茨基返故居,
不和不战欲何如?
青云飘下能言鸟,
黑海翻起愤怒鱼。
爱丽舍宫唇发紫,
戴维营里面施朱。
新闻岁岁寻常出,
独有今年出得殊。
【注释】返故居:指“现代修正主义者”的思想回到了苏联“老家”。
青云:喻空高。司马相如《子虚赋》:“交错纠纷,上千青云。”
能言鸟:即鹦鹉。《汉书·武帝纪》:元狩二年“夏,马生余吾水中。南越献驯象、能言鸟”。颜师古注:“即鹦鹉也。”这里借指美国的侦察飞机及其驾驶员。
黑海:为内陆海,在欧洲东南部。
鱼:借喻苏联的黑海舰队。此舰队的前身为一九二○年成立的黑海和亚速海潜艇独立大队,一九三五年一月改名。
爱丽舍宫:法国总统的官邸,坐落在巴黎市中心爱丽舍田园广场北侧。建于一七一八年,当时称戴佛罗大厦。一七八八年改称爱丽舍大厦,意思是“天国的乐土”。一八七三年起成为总统官邸。
戴维营:美国总统的别墅,在宾夕法尼亚州。
【译文】赫鲁晓夫和托洛茨基都是一类人,
都是修正主义的的代言人。
他们和西方的帝国主义势力“不和不战”,
到底在搞什么歪门邪道呢。
面对苏联人民的正义的抗争,
他却依然穷兵黩武,妄想争夺世界霸权。
他在法国的爱丽舍宫气得嘴唇发紫,
但到了美国的戴维营,
又扮演着面施粉黛的跳梁小丑。
国际上的新闻大事每年都有,
但是惟独今年的这一件可以说是独一无二。
【赏析】此诗作于一九六○年,那一年世界上风云变幻接连发生了几件爆炸性新闻。按时间顺序,第一件是,一架美国侦察飞机于五月一日从土耳其阿达拉美军基地起飞,侵入苏境纵深达二千一百公里,被苏空军击落,驾驶员被俘并对其侦探活动供认不讳。美国的飞机从一九五六年起多次入侵苏联领空。事实揭穿了“艾森豪威尔是和平爷爷”的胡言乱语。
第二件是,飞机入侵后,苏联各界纷纷举行抗议集会,其中拥有舰艇五百四十多艘、飞机三百八十多架的黑海舰队官兵也愤慨填膺、严正抗议。
第三件是,五月十六日美、英、法、苏在巴黎举行四国首脑会议,法国总统戴高乐宣布正式开会前,赫鲁晓夫掏出事先准备的稿子,强烈要求发言,指责美国飞机入侵苏联,要求严惩这一事件的直接罪犯,并承诺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但艾森豪威尔听而不闻,拒绝了他的合理要求。于是赫鲁晓夫气急败坏地退出会场。四国首脑会议因而宣告流产。
第四件重大新闻发生在一九五九年九月二十五日~二十七日。艾森豪威尔和赫鲁晓夫在距美国首都一百余公里的总统别墅戴维营举行会议,就东西德和柏林问题、裁军问题、禁止核武器试验问题、美苏关系问题等交换意见,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协议。但对阻挠中国解放台湾和发展自己的核武器却达成默契。会谈后,赫鲁晓夫到处宣扬所谓“戴维营精神”,还鼓吹说一九六○年要成为世界上“没有武器、没有军队、没有战争”的一年。
毛泽东读到这些新闻后,在同年六月十三日写了这首《读报有感》。
此诗首联直言赫鲁晓夫乃托洛茨基一类人,借历史上的托洛茨基为现实中的赫鲁晓夫定性。“返故居”,言修正主义的阴魂又回到了苏联老家。“不和不战欲何如”,以反问的句式对赫鲁晓夫的外交方针作一概括性的否定。
第二联首句,以“能言鸟”比喻飞机,以“飘下”这样颇有气势的词语,讽刺鼓吹“戴维营精神”的赫鲁晓夫的美梦如肥皂泡般破灭。次句,既正面写苏联人民的正义抗议,又暗示赫鲁晓夫依然在炫兵耀武,暴露其争夺霸权的狼子野心。“青云”与“黑海”,“能言鸟”与“愤怒鱼”,自然成对,如妙手偶得。
第三联正面描绘赫鲁晓夫的外交舞台的表演:他在法国的爱丽舍宫里气愤得双唇发紫;在美国的戴维营中,扮演着面施粉黛的跳梁小丑。这是赫鲁晓夫在言行上的矛盾,也正是“不和不战”方针的矛盾反映。
末尾以“寻常”反衬一“殊”字,加重了诗人对这些国际新闻的讽刺,更表明了对“不和不战”方针的批判态度。这首诗融合了四条新闻,且多次将“托洛茨基”、“黑海”、“爱丽舍宫”、“戴维营”等翻译名词入诗,对于旧体诗来说,可说是继梁启超、黄遵宪之后的又一次大胆创新。
董必武读到此篇后,诗兴勃发,第二天夜里,便有《奉和毛主席一九六○年六月十三日读报有感韵》:
岁月徒令叹不居,徘徊歧路愿难如。
总思铸戟为农器,无怪临渊羡庶鱼。
幻术使青能变白,色盲看碧亦成朱。
列宁遗教谁违背?阿Q精神又岂殊。
一个半月后,又作《八月二日夜大风雨仍次居韵》:
风狂风骤逼爰居,黑夜涛声汹汹如。
吠影反华惊百犬,投机似柏喜双鱼。
天下是非将大白,面前醒醉现微朱。
谁持马列维真理?群众心中判别殊。
当时党中央“五老”的谢觉哉,以《叠韵诗》命题从六月二十八日~十二月九日,也用毛泽东的“居”韵连写十二首七律。现录二首以飨读者:
一
改编史传意何居,
王莽当年愧不如。
换日偷天今作古,
断章取义鲁为鱼。
祖龙掌运色从黑,
和尚称尊姓同朱。
谁当政该准作史,
马恩到赫太悬殊。
二
海市蜃楼不可居,
纷纷响应意何如。
深山藏有惊弓鸟,
隔海欣呼落网鱼。
捉月清波悲李白,
亡羊歧路泣杨朱。
东风吹醒华胥梦,
事理昭昭匪特殊。
“五老”之一的林伯渠,虽不是步“居”韵,却也在一九六○年一月写了一首反修七律,题为《年末》:
年末大气颇惺松,
寒热时流舞太空。
欲锁蛟龙不反掌,
只看鸣鹄想弯弓。
薰莸同器势难合,
寰宇映辉总是红。
寻委究源到尽处,
梦回午枕一笑松。
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
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
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
“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
莫从子厚返文王。
【注释】《封建论》:《封建论》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重要政论。它论证了秦始皇实行郡县制,以代替殷、周长期实行的分封制(亦称封建制),是时势之所必然,阐述了郡县制比分封制优越,批驳了几种维护分封制、反对郡县制的错误观点,从而得出了“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的结论。
郭老:指郭沫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历史研究所所长。
秦始皇:姓赢名政(前二五九~前二一○)。秦国庄襄王之子。公元前二四六年即位。自公元前二三○年起,先后灭韩、赵、魏、燕、楚、齐,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中国,结束了纷争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废分封制,初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多郡。
焚坑事业:指秦始皇焚书坑儒史事。公元前二一三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统一前除《秦纪》以外的列国史书及民间所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书。翌年,又在京都咸阳活埋儒生及方士四百六十多人。
祖龙:指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壁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第二年,始皇果死于巡视外地途中。
孔学:指孔子所创立的儒学。
秕糠:秕,空壳的谷。糠,谷皮。秕糠,比喻价值不大的东西。
十批:指郭沫若于一九四三年下半年~一九四五年年初在重庆所写的关于中国古代诸子研究的论文集《十批判书》。一九四五年出版,一九五○年修改补充后多次再版。
子厚:柳宗元的字。河东解县人(今山西省运城县西南解州镇)。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蓝田尉,继任监察御史。永贞年间,参与王叔文、王伾的改革,任礼部员外郎。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再贬为永州司马。元和十年,调柳州刺史,死于任上。
文王:指周文王。姓姬名昌,是中国历史上开始推行分封制的国君,与其儿子周武王被历代儒家奉为圣人。
【译文】我劝您还是不要总骂秦始皇有什么过错,
对于焚书坑儒这件事我们还是要全面地看待。
秦始皇虽然死掉了,但是他所实行的法度却沿用了上千年。
孔子名声虽然响亮,但却是名不副实。
从现代的角度来说,“十批”算不上是篇好文章,
您应该多读一读柳宗元的文章,
不要再回到颂扬文王时代实行分封制的儒家立场上去。
【赏析】毛泽东的这首七律是颂扬秦始皇,为焚书坑儒事翻案,鄙视孔教儒学的诗作。“少骂”,言外之意,后人骂秦始皇错了;“要商量”,言下之意,过去对焚书坑儒的否定应该否定。
首两句,态度鲜明,措辞则婉转有度。“业犹在”,出语平易,评价却极高,言始皇虽死,其功绩足耀百世;“实秕糠”,比喻学识扎实,言孔儒之学名不副实。次二句,对比强烈,爱憎分明。
第三联紧承上联,“百代都行秦政法”,是“业犹在”的实实在在的表现;“‘十批’不是好文章”,批评为“秕糠”唱赞歌的《十批判书》。
末联点题,以亲切的口吻规劝郭沫若熟读柳宗元的文章,不再回到颂扬文王时代实行分封制的儒家立场上去。
在紧张繁忙的“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读起《封建论》来,想起要写诗“呈郭老”,是有背景的。一九七三年七月三日,他在一次谈话中说:“我正式劝同志们读一点书,免得受知识分子的骗,什么郭老、范老、任继愈、杨柳桥之类的争论。郭老又说孔子是奴隶主义的圣人。郭老在《十批判书》里头自称是人本主义,即人民本位主义。孔夫子也是人本主义,跟他一样。
郭老不仅是尊孔,而且还反法。尊孔反法,国民党也是一样啊!林彪也是啊!”中共中央从一九七四年一月起开展了“批林批孔”运动。郭沫若是文化名人,又是毛泽东的诗友,毛泽东要治病救人,便耐心地写了首诗,“劝君少骂秦始皇”,“莫从子厚返文王”。毛泽东在极理智时,对儒学的创始者态度是客观的。
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可见这首咏史诗,并非纯粹咏史,不纯粹探讨学术问题。它是复杂的政治局势的产物。
改鲁迅《亥年残秋偶作》
曾惊秋肃临天下,
竟遣春温上舌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
金风萧瑟走高官。
喜攀飞翼通身暖,
苦坠空云半截寒。
竦听自吹皆圣绩,
起看敌焰正阑干。
【注释】秋肃:秋天的萧条。肃,衰败。《吕氏春秋·李春纪第三》:“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
春温:春天的温暖。鲁迅说:“人有读古国文化史者,循代而下,至于卷末,必凄以有所觉,如脱春温而入于秋肃……”,以“春温”与“秋肃”比喻心境的欢愉与悲凉。
尘海:喻世事险恶如大海。尘,尘世,人间。王维《愚公谷》:“寄言尘世客,何处欲归临?”
沉百感:千百感慨湮没于尘海之中。
金风:秋风,张景阳《杂诗》:“金风扇素节,丹霞启阴期。”
飞翼:飞翔的鸟。这里借代飞机。
空云:空荡荡的云气。
圣绩:神圣的业绩。
敌焰正阑干:谓敌人的气焰很高。阑干,纵横。古乐府《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蔡琰《胡笳十八拍》:“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译文】秋天的肃杀之气扑向人间,
而一夜之间又仿佛是春风送暖。
此时即使有千百感慨也都湮没于尘海之中。
满怀欣喜地登上飞机之前,感觉十分温暖惬意,
但是在全部希望都落空之后,
无论身心都凉了大半截。
听惯了自吹自擂的“圣绩”,
起身一看,敌人的嚣张气焰依然弥漫。
【赏析】毛泽东利用鲁迅诗的韵脚、句式和某些词语,做些改动,另创新诗。鲁迅于逝世前(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五日)最后写的旧体诗《亥年残秋偶作》,痛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国民党“千官”纷纷逃走的时局,哀民生之憔悴,百感交集,忧时愤世。因此这首诗与两首《读报有感》写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都是谴责现代修正主义者赫鲁晓夫的诗作。
首联改“敢”为“竟”、“笔端”为“舌端”,首句写美苏的全球冷战,有如秋天的肃杀之气扑向人间,使爱好和平的人民深为惊叹;次句写赫鲁晓夫摇唇鼓舌,竟然说艾森豪威尔是“真诚希望和平”的“明智派”,美苏两国首脑的会晤,“在国际气氛中引起了某种转暖的开端”,似乎春风送暖了。全联叙事,而着“惊”与“竟”字,表达了诗人对这些事件否定的鲜明立场。
颔联只改“千官”为“高官”。首句先抒发自己在大动荡大分化的“尘海苍茫”中的百端感慨;次句写自己感慨最深的,莫过于在“金风萧瑟”的日子里赫鲁晓夫这位“高官”在美国搞出“戴维营精神”这—件“出得殊”的丑剧。
颈联,基本上改写了鲁迅原诗,描摹出赫鲁晓夫出访美国时的心境。写他在兴高采烈地登赴美的飞机时,满以为一个“新的时代”就要开始,飘飘然感到很惬意。而实际上不过是一厢多情,全部希望如“苦坠空云”,落了个身寒而栗的结局。“通身暖”和“半截寒”,对仗精妙,逼真地写出了赫鲁晓夫访美前后的不同神态和心境。
末联又对鲁迅原诗作了较大的改动。首句上承“通身暖”,戳穿赫鲁晓夫的伪装——他将自己的所作所为称为“圣绩”;次句上承“半截寒”,严正地指明“敌焰”依然弥漫的现实,从而反衬出赫鲁晓夫的国际关系开始“转暖”的论调的荒谬。
鲁迅的诗,经毛泽东一番改动,变成一首绝妙的政治讽刺诗。它揭露并批判了赫鲁晓夫的言行,表达着作者的“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的对敌思想。
附:鲁迅原诗
亥年残秋偶作
鲁迅
曾惊秋肃临天下,
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
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
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
起看星斗正阑干。
登安化北宝塔
骤雨东风过远湾,
滂然遥接石龙关。
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
野渡苍松横古木,
断桥流水动连环。
客行此去遵何路,
坐眺长亭意转闲。
【注释】滂然:雨水很大的样子。《汉书·宣帝纪》,“醴泉滂流,枯槁荣茂”。石龙关:地名,位于湖南安化境内。
野渡:野外的渡口。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遵:沿着。屈原《九章·哀郢》:“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长亭:建在路边的亭子,供行人憩息或亲友送别。秦汉时十里置一长亭,其后五里建一短亭。苏轼《送孔郎中赴陕郊》:“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
【译文】滂沱的大雨骤然而来,洪水滔滔东流,
仿佛与远方的石龙关浑然合一。
野外的渡口,苍松古木横卧其间断桥和流水相映成趣。
远方来的旅人应该走上怎样的道路呢,
坐在长亭中眺望远方,不禁感慨良多。
【赏析】一九一七年夏,毛泽东、萧子升曾登上安化城郊的宝塔浏览,当时二人登塔远眺。塔下,洢水如带,每逢雨后,碧绿如蓝;塔侧的紫云山上,有巨石如镜,将阳光反射到县城。他们还到过孔圣庙,庙内有计时的滴漏铜壶,年代已久;梅子岭下,有股泉水,清冽爽口。
毛泽东登上北宝塔的第七层,举目四望,美不胜收,于是挥毫在塔壁上题写了一副对联:“洢水拖蓝,紫云反照;铜钟滴水,梅岭寒泉。”巧妙地把安化四景全部烘托出来了,可见青年毛泽东当时心情是非常舒畅与豪爽的。此诗即是毛泽东在安化时所作。
首联咏骤雨和洪水,均从动中着笔:一“过”字,描绘大雨骤然而来,又骤然而去的状态;一“接”字,准确地再现洪水滔滔东流,似与远处的石龙关浑然合一的景象。
“野渡”联,则于静中显示景观的幽复:“野渡”、“苍松”、“古木”、“断桥”、“流水”、“连环”,组成一幅古朴的自然风光画;再着一“横”字,在画上浓添重彩,加深了画的意境,“动”字把静态之景写活了,能反衬出自然界之静谧。
末联由状物转而抒情。毛泽东二人“游学”,本无预定途径,“遵何路”,当是实情,“坐眺长亭”,也可能是实事,而突以“意转闲”结之,则显示了青年毛泽东在野渡骤雨中的潇洒情怀。“转”字尤为贴切,渗透出身无分文的青年“游学”者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曾经有过的焦虑心理。
上一篇:和郭沫若同志,毛泽东诗词选讲
下一篇:毛泽东《游泳征友启事》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