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诗词原文、注解与赏析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题解】
“浪淘沙”又名“浪淘沙令”、“曲入冥”、“卖花声”、“过龙门”。双调,54字。前后阕各五句,四平韵。
1954年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近五年。经过五年的恢复与建设,共和国在各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同新中国成立前相比,真可谓“换了人间”。这是这首词创作的大背景。
北戴河,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港口城市秦皇岛西15公里处,为夏季休养胜地。早在汉代,此处便是舟楫聚泊之所。汉武帝东巡,唐太宗东征,均曾至此。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曹操对乌桓作战凯旋,也曾经过这里,并写下《步出夏门行》,内中有《观沧海》一章。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休养。一天,狂风大作,骤雨滂沱,海面巨浪涌天。毛泽东提出要下海游泳。卫士李银桥以风浪太大、危及安全为由,竭力劝阻。毛泽东却以为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于是,他坚持下海游了一个多小时。第二天,毛泽东写下这首词。
【注释】
[幽燕]古代中国分十二州,传舜分冀州东北为幽州。地属燕国,《尔雅·释地》:“燕曰幽州。”周称幽燕,即今河北、辽宁一带。
[秦皇岛]即今河北秦皇岛市。位于山海关西南。世传秦始皇东巡求仙,曾驻跸此地,故名。
[魏武]指曹操。汉末,曹操被封魏王。其子曹丕受汉禅建魏称帝,追谥曹操为“太祖武皇帝”,世称“魏武帝”。
[碣石有遗篇]碣石,山名,在秦皇岛西。遗篇指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中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句。
[萧瑟秋风]语本曹操《观沧海》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品评】
这是毛泽东唯一一首咏叹大海的诗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故这首词以志意的豪放壮阔称著。
上阕,主要描写北戴河景色以及对景中人的关注。“大雨”三句,写景。写雨景、浪景、山景、海景。起势如风雨,面广量大。“大雨”,状雨势;“幽燕”,状范围;“滔天”,状“白浪”。所写之景皆大。尤其在“幽燕”大背景下写“雨”,是超乎目力的畅想。“打鱼船”句,其实是倒装的,为雨前所见。置于滔天白浪之后,是因境生情,骤生关切,有半叙而半问之语态。如此,才好理解“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这一问,问出了对人的关怀;如果不拘于“打鱼船”,这一问在形而上的意味上又可以指向大海、向高天、向宇宙的发问。
果然,诗人的疑问有了方向,思念也有了方向;下阕起句,思接千载,一下想到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三句,皆写一人,可见毛泽东对曹操的兴趣。对比《沁园春·雪》中一句点及二帝,轻重已判。“挥鞭”,谓驰骋纵横,武功也,与此处山海有关的即北征乌桓。“遗篇”,谓“沧海”吟诗,文治也。诗中所咏之山、之海仍在目前。毛泽东念及曹操,原来也是睹景思人!他曾经过,我今又来;他曾有诗,我今有词,看来,毛泽东确有与魏武一较文治武功的念头!词的结句,“今又是”、“换了人间”大可玩味。“今又是”者“萧瑟秋风”也。这“萧瑟秋风”,并非实指,夏天何来“秋风”?它仅指面对高山大海,人不能不萌生的一份悠悠情怀。此之谓:情怀依旧,江山已非。“换了人间”,是历史事实;不同代的人,拥有不同的“人间”。同时,这句话也是歌颂,即歌颂“今非昔比”。
“景”雄浑而“意”幽邃,是这首词的风格。换言之,或曰“情景交融”。“情”涉“思古”,多近忧哀;而毛泽东即便“思古”,也多不泥古,不颂古,且在融通古今后,肯定今天。这是最不易做到的。
上一篇: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诗词原文、注解与赏析
下一篇: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诗词原文、注解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