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诗词原文、注解与赏析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作者自注】
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国语·周语》:“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韦昭注:“贾侍中(按指后汉贾逵)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当其(按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
【题解】
“渔家傲”,双调,62字。上下阕各五句,五仄韵。
第一次反“围剿”发生在1930年10月至1931年1月初。1930年9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的“左”倾路线,中央苏区又有扩大。10月4日,红一方面军占领吉安,此后连克数县,在赣江两岸的34个县建立了政权,苏区人口达200多万;红一方面军亦扩大到4万多人。就在这年10月,中原大战结束,蒋介石胜,于是腾出手来调集十万大军,进攻江西苏区。10月28日,江西省主席鲁涤平就任总司令。11月2日,他率七个师一个旅兵分三路,以“长驱直入,分进合击”战术进攻赣南。红军则采取“诱敌深入”方针,渐次撤到根据地中部的东固、龙冈一带。12月28日,张辉瓒部三个旅向龙冈推进。29日晚,毛、朱二人发总攻令。30日激战一天,红军全歼十八师一个师部两个旅近万人,并活捉张辉瓒。1931年1月3日,红军又攻击敌五十师,歼敌3000多人。第一次反“围剿”遂以敌人纷纷溃逃胜利结束。
蒋介石闻败,电令鲁涤平“只许前进,不许后退”。不久,第二次“围剿”又起。
【注释】
[龙冈]江西永丰县南部城镇。地处永丰、吉安、兴国三县交界处,地势险要。
[张辉瓒]国民党军十八师师长,时任前线总指挥,于龙冈战役被俘。
[重入赣]指蒋介石调兵20万,以何应钦为总司令发动第二次“围剿”。
【品评】
上阕写红军龙冈之战的辉煌胜利,与词题紧紧拍合。“万木”与“天兵”二句,一写时令,一写军威。时令为“景语”,军威为“情语”,以“景语”烘染、衬托“情语”,其情也奋发昂扬;“冲霄汉”,即为“怒气”之极点。中国古人论战,有“一鼓作气”之说。“气”可鼓不可泄,“怒气”久积,一旦喷发,必“豪气”干云也!以词艺论之,此二句有蓄势待发之妙。
“雾满”三句,写战斗及战斗结局。高明在于完全绕过了对战场搏斗的正面描写,一句“景语”,二句“欢声”,枪炮声更在“画外音”之外;音画呼应,一场血战即轻松勾勒完毕。“雾满”句之景,与“万木”句之景小有异处,一冷调,一暖调,一暗,一明,既有词境区别,也是由晨及昏的战斗实景。因为光线渐暗,视觉渐弱,那从阵前而至阵后的呼唤才愈加洪亮。“擒贼先擒王”,张辉瓒这个前线司令被捉,岂不大快人心!
下阕与上阕相反,先写敌方。“二十万军”二句,即展示蒋介石第二次“围剿”的凶恶气焰。“二十万”是写实,“来天半”,则稍作夸张。“唤起”三句,写苏区备战情况,避实就虚,基本用侧笔,用象征,显示必胜信念。“唤起工农”之“工农”,已不限工农红军,也包括工农大众。这是“人民战争”思想的体现。“不周山”之典,见“作者自注”,为“共工”故事,“共工”与“共产党”同一“共”字,或出偶合,但作为反抗的、斗争的、胜利的英雄,则有“共性”。毛泽东用此典,仅依《淮南子》,与多数的、早于《淮南子》的传说大异其趣。此诗人之自由。共工怒触不周之山,造成天塌地陷结果,而共产主义革命则是为了改地换天,此又性质相近。用此归典,已超出了反“围剿”的使命。这说明毛泽东是着眼于中国革命的全局、长远目标看待反“围剿”战斗的。
上一篇: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诗词原文、注解与赏析
下一篇:黄镇成《东阳道中》诗词选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