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梁歌酬郑集之
大禹之功及天地,庙有梅梁何足异?
奈何过用铁索缠?太祝为之欲徼利。
每言变化失其所,去作老龙治风雨,
一声霹雳震岩扉,千尺蜿蜒辞殿户。
七月槁苗沾块土,忧杀村中老农父,
买羊沽酒祭梅梁,祭罢祠官传好语。
吁嗟老农无尔愚,大禹有神焉可诬!
汝曹淫祀欲求福,此物为妖当伏诛。
诗一开头就开门见山,摆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肯定大禹治水的辉煌功德之后,指出禹庙梅梁不足为怪。至于用铁索缠绕梅梁,以及有关梅梁的种种神奇传说,都是那些掌管祭祀的神职人员故弄玄虚,是他们用以诈取钱财的卑鄙手段。他们时常危言耸听,声称梅梁会变成老龙兴风作雨,当它升天入湖之时,会搅得天地不宁,霹雳炸响,声震岩山,龙身蜿蜒,垂天千尺。这些可笑的神话在民间有着相当的市场,因此梅梁也成了祭祀的对象。
作者关于梅粱的这番议论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明显针对性的,诗的后半部分,就是对当时农夫求雨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七月禾稼将熟,正是极需水份的时候,偏偏久旱无雨,庄稼枯槁,老农为之心急如焚,于是买羊打酒,虔诚祭祀梅梁,希望老龙显灵,呼风唤雨,解救旱情。而那些掌管祭祀的祠官在收足了供物以后,总是用那套虚妄的好言好语来安慰农夫。诗人不禁感叹老农太愚蠢,因为祭祀梅梁就意味着对大禹的不敬,而且这样不辨对象地滥行祭礼,是不可能求到什么福份的。最后诗人直截了当地指出,梅梁果真有什么灵异的话,也只能是妖异,不该是供奉的对象,而应斩杀。
明初人瞿佑的《归田诗话》里说,杨载这首《梅梁歌》当时受到广泛的注意和称赞,我想本诗之所以能获得如此热烈的反响,艺术性还在其次,重要的是它直接干预了生活,旗帜鲜明地指斥和反对当时泛滥成灾的淫祀。元代统治者大力崇佛,每年各类佛事所供,花费不计其数,在这样一种迷信气氛的笼罩下,各种方士、术数应运而生,因此五花八门的祭祀供奉、道士作法不胜枚举,百姓虽身受其害,却往往浑然不觉,甚至倾心好之,而杨载一针见血地指出术士们“徼利”的险恶用心,无疑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作用。
本诗语言晓畅,情真意切,节奏明快,读来感觉气势颇为雄壮。元代中期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柠和揭傒斯的诗均享有盛名,各有所长,世人大多认为虞集首屈一指,杨载却颇不以为然。相传虞集和杨载曾在京口相会,杨载屡屡讥刺虞集不会作诗,虞集于是携酒登门,讨教作诗之法,杨载并不直言相告,只顾喝酒,酒酣之后,信口吟出,举座倾倒。(见元季陶宗仪《辍耕录》)可见杨载素以酣畅淋漓的诗风自负,并且认为好诗的首要条件就是气势。唐、宋以后,文人作诗存在着两个倾向,一类重视写,追求阅读的美感,因此讲究词藻典故,比较强调表面形式,强调深远含蓄的效果;另一类则重视吟,强调听觉和朗读时的快意。元人较多偏向于后者,杨载则是其中的佼佼者。正因为杨载重“吟”,因此他作诗一挥而就,然而在不断重复的吟诵中,又不时发现问题,补充修正,所以他的诗稿总是改了又改,经常是定稿与初稿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不过,不论如何修改,杨载的诗总是保持着音节的流畅,或者恢宏的气势,这就是“吟”的效果。
上一篇:杨载《次韵虞彦高游阳明洞》诗词选鉴赏
下一篇:杨载《到京师》诗词选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