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在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他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其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所提建议,均未被采纳,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侂冑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愤慨,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风格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题解
这首词为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当时辛弃疾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句解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难人的眼泪。“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梁。“可怜”,可惜。“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江边夜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的叫声。“愁余”,使我感到忧愁。“鹧鸪”,鸟名,传说它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异常凄苦。
评解
这首诗反映了由于金兵南侵,祖国南北分裂,广大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也反映了作者始终坚持抗金立场,并为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而感到无限痛苦的心情。
上片四句在写法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下片紧接着上片,继续抒发对中原故土的怀念。“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是,作者并没有脱离现实,沉醉于未来理想的幻想之中。想起目睹的抗金事业受到的重重阻力,诗人不禁又愁绪满怀。从鹧鸪的悲鸣声中,恰好透露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这首词写得非常质朴、自然、流畅。尤其“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十分含蓄,耐人寻味。
上一篇: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远大抱负诗词鉴赏
下一篇:陆游《示儿》爱国情怀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