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题解】
淳熙八年(1181)底,辛弃疾被人诬以“奸贪凶暴,帅湖南日虐害百里”,被弹劾落职。次年初,四十三岁的辛弃疾来到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城郊的带湖闲居,时间长达十年。这首词即作于此期间。
词题“书博山道中壁”,表明这首词写在博山山道的岩壁上。博山在上饶附近,风景优美,辛氏在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常往来于博山道中,先后在这里写下了十几首词。
句解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层楼”,高楼。
在古典诗词中,登楼与发愁紧紧相连,几乎结成不解之缘。这大概是因为登上高楼,极目远望,茫茫四野,浩浩长天,最容易触动人们的愁肠,引起感慨万千。杜甫《登楼》诗曰“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有“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最为典型的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诗人站在幽州高高的楼台上,发出了千古绝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楼令人发愁,令人伤心,令人落泪。而这些人之所以触景伤情,或因人生坎坷,世事沧桑,或因漂游在外,思念家乡,或因壮志难酬,寂寞难耐,总之,心底都装着这样那样的“愁”。但年少时的辛弃疾,分明不识“愁”为何物,却偏偏“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原来,他的“爱上层楼”,是为了要写出新的词句,无愁寻愁,强要说愁。
少年人涉世不深,心底事浅,更不懂得人生艰难,即使登楼,也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能有多少浓重的忧愁呢?这愁不过是无根之愁、做作之愁,是故作深沉、无病呻吟的“愁”。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词人不仅是写年少时的自己,也写出了青春少年常有的特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如今的辛弃疾,尝尽了“愁”的滋味,却不愿再说“愁”了。这时的“愁”,不再是年少强说的“愁”,而是四十多年坎坷人生路上实实在在的“愁”。
辛弃疾自南归以来,始终未能实现其驱除金兵、复国中兴的壮志。不仅如此,由于他来自被金兵占领的北方,南宋统治者一直对他存有戒心,不愿委以重任。此次更遭人诬陷,削职罢官,长期闲置。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叫他怎能不“愁”?
这“愁”里,有忧国忧民之愁,有抑郁不得志之愁,有知音难觅之愁,有年华将逝一事无成之愁……这些愁重重地压在心口,叫他无从说起。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饱经世事的辛弃疾已经不再说“愁”,只说天气凉快了,多好的一个秋天啊。顽强的他似乎在劝慰自己:既然南归报国是自己的选择,那就只有去直面一切后果,不论好坏。所有的“愁”都不要再说了,说了只会徒增悲伤。把忧愁压住,也许还能悠闲地体会春暖秋凉、春华秋实。
细细体味,我们还是能读出词中所蕴含的深远的悲凉。“天凉”,正是词人心凉的表现。回忆南归以来,备受猜忌、排挤、冷落,如今不惑之年已过,依然国耻未雪,壮志未酬,词人怎能不心生凉意?“好个秋”,初念起来似乎很轻松,多读几次,就会觉出一股悲凉。
唐人刘禹锡《秋词》言:“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古典诗歌中,“秋”常常意味着萧瑟、悲凉。诗人们非常偏爱“秋”,尤其是失意的诗人。从战国时期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到唐代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从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到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秋”总带着“悲”与“愁”。辛弃疾笔下的“秋”也是这样。“好个秋”并不是说秋风送爽、果实累累、红叶满山的美好,而是秋风萧萧,凉意逼人。
评解
这首词明白如话,却语浅意深。全词通篇写一个“愁”字,以少年时的假愁、闲愁,对比、反衬中年时的真愁、深愁。词人将大半生的人生体验浓缩在这个“愁”字中,感情深沉悲凉,撼人肺腑。
上一篇:古诗《高适·燕歌行并序》注释与赏析
下一篇:辛弃疾《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