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题解】
此词约作于庆元二年(1196)辛弃疾闲居瓢泉期间。绍熙五年(1194),辛弃疾再度罢官从福建回到江西后不久,其带湖住宅不幸失火烧毁,于是他举家迁徙到铅山县瓢泉。他在瓢泉的闲居生活,和之前在带湖大致相同,时时游山玩水、赏花饮酒、赋诗填词。
灵山,位于江西上饶境内,古人有“九华五老虚揽胜,不及灵山秀色多”之说,足见其山色秀美。词序表明,这首词是在灵山的齐庵所作,当时新筑之偃湖尚未落成。
句解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重重叠叠的群山如万马奔腾,急驰向西,突又盘旋回转,掉头向东而去。
山如万马奔腾,这样新奇的想象在辛弃疾笔下早已有之。远在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他的一篇《菩萨蛮》即写道:“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不过,本词后来居上,想象更为丰富,笔下群山也显得更加勇猛豪迈:西驰中猛然回旋,其奔腾跳跃、盘旋凌空之态,栩栩如生。灵山之险峻,由此可见。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山的雄壮必有水的轻灵来衬托,于是词人接下来写水:正看见飞流直下,惊天动地,水珠跳起,四处飞溅;流泉之上,小桥横跨,宛如新月初生。
与写山的壮美不同,雄放的风格到此一变而为清新疏朗。“正”字总领其后四个四字句,前二句写水,飞泉瀑布,急流奔泻,水珠迸溅,极见动态;后二句写桥,如一弯弓形新月横跨溪流之上,静境毕现。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老了本应当过闲散的生活,偏又老天爷多事,却教“我”来管理这十万株高大的青松。
不说徜徉山林,不说观赏风景,却说“检校长身十万松”。这样的话语,只能出自于一个曾经号令千军万马的英雄人物之口。
闲居的英雄安慰自己“老合投闲”,实际是牢骚之言。他的内心,并不愿意过这样的闲散生活,因为他还有壮志未酬、国仇未报。他的闲居,完全是无可奈何,自然会有抑郁苦闷之情需要发泄。但这种发泄不是本篇主旨,只是涉笔成趣,自然流露而已。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写了远景的山,近景的水,又凝集到眼前的一点——灵山齐庵。这间小小屋子,正与松林相邻,既可见松之影,又可闻松之声,的确是“检校长身十万松”的最佳位置。“龙蛇”,喻松树,白居易《草堂记》有“夹涧有古松,如龙蛇走”。“风雨声”,喻松涛。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检校”完松树,词人又开始遥望青山。在他笔下,青山是那么多情:云雾消散,群山“争先”露出,与他“见面”。
天色渐明,云雾消散得越来越快,山峰也显现得越来越快,因而让词人感觉它们是争先恐后地出来与自己会面。这些三三两两来到人面前的山峰,带来清新的气息,叫人精神为之一爽。《世说新语·简傲篇》有“王子猷……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辛弃疾巧用入词,不见痕迹。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写罢山之“形”,继续写山之“神”。为此词人用了两个立意新颖、构思别致的比喻:群山或挺秀轩昂,似衣冠洒脱的谢家子弟;或巍峨壮观,如气度雍容的相如车队。
“谢家子弟”,指东晋门阀世族谢家子弟,包括谢安、谢玄、谢灵运等人。“相如庭户,车骑雍容”,语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历来以山比人者多,以人比山者少有。词人之前用“谢家子弟”、“相如庭户”比山,已经新巧,但他还不满足,又作一喻:群山雄伟、深邃、秀雅、刚健,身处其间,犹如在看太史公司马迁的文章。
韩愈曾评柳宗元之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辛弃疾将其对文风的评价直接移来,赞叹群山的美姿,的确别出心裁。
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处山之间,与山相亲,得如此感受;浮水之上,对语青山,又将如何呢?词人似乎想到了这点,他转而写道,新修的湖堤已经成路,偃湖又何时筑完,能见烟水濛濛的景象呢?
面对“雄深雅健”的山色,词人还觉不够,他憧憬着偃湖落成之时,山茫茫水悠悠的另一番景致。如此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
评解
这是稼轩山水词中的名篇。其绘景状物,气韵生动。最叫人叹绝的,是下片写山时连用的三个绝妙比喻,虽迭用故实,而益见新意。一般写诗作文,都习惯于用自然山水之物去比拟形容人的形貌、性格、气度,以及文艺作品的风格意象等。辛弃疾却反将过来,用人的衣冠服饰、气度仪容甚至文章风格来比拟自然山水,独创一格。明人杨慎《词品》便评:“说松(应为‘山’)而及谢家、相如、太史公,自非脱落故常者,未易闯其堂奥。”
上一篇: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词赏析
下一篇: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