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词·清平乐
弹琴峡题壁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词译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生何处也,一曲心愁难写……曾说,用一弦锦曲,写尽绮丽,写尽温柔。写尽前生的缘,写尽今生的梦……可奈今生,早已忘却锦曲的调子。任泠泠弦音,随风飞去,舞作迷茫的幽叹。
如梦的前朝繁华,如今再无寻处。唯有边塞的西风,若似曾相识的笑颜。锦弦音,再斑斓时,你孤独得都不是自己了。寂寞的心,一半高山,一半流水,只是琴韵早已不再悠扬。
评析
此篇为行役塞上之作。词中抒发了关塞行役中的“边愁”及作者的兴亡之感。
词作由泠泠水声起兴。“泠泠彻夜”,清越的流水声,整夜响动不停。用“泠泠”形容流水的清脆悠扬,自是十分精当。容若既是饱学之士,化用陆机《招隐诗》中的名句“山溜何泠泠,飞泉漱鸣玉”,也就十分自然。然而唐刘长卿曾作过一首《听弹琴》诗,里面也有“泠泠”二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可见这“泠泠”既可以形容流水,亦可以描述琴声。此处容若正是由潺潺的流水声联想到泠泠的琴声,从而发出“谁是知音者”的疑问。
那容若为何又会因琴声而发问“谁是知音者”呢?这里面有一个古老而清雅的故事。晋大夫俞伯牙,善乐,曾游泰山,观沧海,感慨寄于琴内,奈何无人能会其意。一日,伯牙焚香抚琴。一樵夫立于旁侧,久不离去。伯牙为之惊异,问曰:“知何曲否?”答曰:“孔子赞颜回。”伯牙听罢,遂重抚一曲。樵夫曰:“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有高山流水之音。”伯牙为之叹,此知我人也!遂与钟子期结为挚交。翌年,伯牙闻子期卒。以头抢地,绝琴断弦,誓永不复鼓。人究其因,方知知音无觅也。显然,此处容若由溪声而琴声,由琴声之知音而人之知音,这一连串的联想,都是据此高山流水的故事而来的。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看来,这鸣琴一样的水声勾起的还不仅仅是知音难觅的慨叹,这前朝如梦、边愁难写的无端意绪、种种悲感,皆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至此,整个上阕,都是从听觉上引来的愁情落笔。
下阕转而从视觉、从眼前景上进一步渲染这种愁情。“极天关塞云中”,关塞的形势极其险要,似在极天,似在云中。“极天”言关塞之远,“云中”谓关塞之险,皆出之于夸张之辞。这样险要的边关之地,自然是极其寥廓辽远的。“人随落雁西风”,猎猎西风之中,只有南回的北雁伴随着羁旅边关的漂泊之客。在上阕里,词人说,“一曲边愁难写”,那么此时,在极天云中的关塞,而行军中又伴随着“落雁”和“西风”,这时候“边愁”会如何?更到哪里去找知音者呢?
“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结尾二句,由辛弃疾《水龙吟·北固亭怀古》中词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化出,自然浑成,表达了难以名状的孤独寂寞的情怀,深切感人。
上一篇:纳兰《清平乐·孤花片叶》诗词赏析
下一篇:纳兰《清平乐·麝烟深漾》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