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题解】
选自《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作者张志和(约730-约810),初名龟龄,字子同,号玄真子。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唐代诗人。肃宗时待诏翰林,因事被贬为南浦尉。遇赦后不再出仕,当了和尚,过隐居生活。天下游览,常游于太湖及浙西苕溪等地。日与山水渔樵为友,长期泛舟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人称“浪迹先生”。据传,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隐而有名”。通音乐,能书画,善歌词,常自作渔歌,绘成画幅。作品多表现隐居时的闲适生活。其词仅存《渔歌子》五首。《渔歌子》为描写水乡风光之作,在早期文人词中颇负盛名,这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全唐诗》录其诗词九首。有《玄真子》集。
《渔歌子》,即渔歌,或渔家曲。歌子:犹曲子。《渔歌子》,写于大历七年(772)秋八月。
【解读】
全词四句,词意发展分两层。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西塞山前,成群的白色鹭鸶在飞翔;两岸桃花盛开,江水初涨,清澈的江流中活跃着肥美的鳜鱼。〕
第一层,写春山、春水、鹭飞、鱼肥的“江南春汛图”。
“西塞山前白鹭飞”,词的第一笔写了“山”、“鹭”两种形象。“山前”,表明处所,在“山前”的上空,有成群的白色鹭鸶在飞翔,使江南鱼米之乡生意盎然。这句是写远处高处所见,写淡远之景,画面的空间是阔大的,为下文渔夫垂钓展开了广阔的背景,也是全词的衬景。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边,现名“白龙山”。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优美。张志和垂钓处,即在西塞山下西苕溪水域。白鹭,是一种羽毛雪白,嘴直而尖,脚脖细长,以鱼虾为食的水鸟。
“桃花流水鳜鱼肥”,绘出了“流水”、“桃花”、“鳜鱼”三种形象。“流水”亦在“山前”,傍依“西塞山”而流,碧水青山相依。“流水”’前冠以“桃花”,表明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之意,既含蓄地表现了“流水”两岸多桃林的美景,也点明了时值江南二月,桃花盛开,落英缤纷,气候和暖,雨水频繁,江湖碧波荡漾,游鱼争食嬉戏的美好季节。“鳜鱼肥”是写水中,既能看清鳜鱼之肥,可见“流水”的清澈。这一“肥”字,突出了鳜鱼的特点,肥墩墩,对观者、钓者产生了极大的引诱力。鳜鱼,又名桂鱼、花鱼,黄褐色,黑斑纹,鳞小晶亮,样子十分惹人喜爱,肉质细嫩鲜美,是我国名贵的食用鱼类之一。有俚语云:“尝尽天下肥,不及鳜鱼美。”这句诗写近景,亦是诗的主景。是谁看到的青山、白鹭、红桃、碧水、肥鱼这一切呢?当然是钓者,即词作者的化身。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风斜雨细好垂钓,哪还想到归去?〕
第二层,写斜风细雨恬然垂钓,乐在其中。
词的第三句写“钓者”,用了借代修辞手法,不正面写人,只粗粗地勾画了钓者著饰,“青箬笠,绿蓑衣”,是以渔夫的穿戴写词人自己的垂钓形象。“钓者”头戴“箬笠”(用竹篾编成,内夹箬竹叶子的斗笠),是“青”色的,身披蓑衣(用蒲草茎叶编织成的雨衣),是“绿”色的。一“青”,一“绿”,使从容自乐的渔夫形象更鲜明,更传神,也给整个画面增添了富有生气的色彩,词人悠然自得的情态可见。戴笠穿蓑,是古今诗人笔下常见的渔夫形象,而着青披绿,却是张志和画笔之下设色之妙。
同时,“箬笠”、“蓑衣”的描写,也极为自然地引出了词的下句“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垂钓时的天气。“风”是斜的,是柔和的春风;“雨”是细的,是甘霖春雨。春风吹拂着如丝如毛的春雨,扬扬洒洒。风的斜度,是通过细雨斜飘看出,用雨写风,十分巧妙。有“箬笠”、“蓑衣”的遮护,何愁风雨,不必归;有迷人春景的吸引,忘情于山水,不愿归;又有肥美的鳜鱼可钓,陶醉于垂钓,不能归;同时,这句诗也有所寄托,作者退隐垂钓于江湖,怡然自乐,官场上的“风雨”又有何干呢!所以说,“青箬笠,绿蓑衣”只是对渔夫外形的描绘,而“不须归”却是对渔夫内心世界的刻画,写出了渔夫赏春的欢乐,爱春的迷恋,争春的心切。“不须归”三字,使情寓于景中,景与情相融,完美统一,确为这幅“江南烟雨垂钓图”的点睛妙笔。
【综述】
这首词描绘出了一幅烟雨迷蒙、桃花流水、鹭飞鱼肥、渔夫垂钓的江南水乡图景,赞美了渔夫生活的乐趣,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作者隐居江湖,厌弃仕宦生活的感情。
这首词仅二十七字,但构思精巧,画面容量很大,描绘景物众多,多而不杂,围绕中心,妙作安排,远景近景相衬,动景静景相映,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春汛图”:绘出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九种景物。西塞山、白鹭是远景,但不朦胧,给人的印象是清晰的。桃花、流水、鳜鱼是近景,但近景距远景并不甚远,山水是相依的相衬的。斜风、细雨,既有近景,也有远景。至于青箬笠、绿蓑衣,当然属近景。从另一角度看,词的第一句中的两景,西塞山是静的,白鹭是动的,在飞翔;第二句中的三景,桃花是静景,水是动景,在流,鳜鱼是动的,在游;第三句中的两景,青箬笠、绿蓑衣,有时是静景,有时是动景;第四句中的两景,斜风、细雨,看似静景,实为动景。画中诸景,远近适当,动静相间,相互衬托,十分谐和,创造了令人神往的优美境界。
正是这优美如画的自然景物,烘托出了词人隐居江湖,悠然自得的心境。“烟波钓徒”张志和,在这烟雨中春江上垂约,志不在鱼,在于垂钓之乐,在于忘情山水,在于厌弃仕宦生活,这多种情感,是通过淡远宁静的诗的境界,通过清新活泼的格调,通过通俗流畅的语言,得以充分表达。
这首词一直被后世所传诵,所推崇。苏东坡对《渔歌子》甚为欣赏,度意入曲,引录全文。可见此词在当时影响之大。
上一篇:崔颢《黄鹤楼》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
下一篇:张继《枫桥夜泊》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