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题解】
选自《全唐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陕西大旱,人民生活无着,杜甫加之政治上的失意,只得抛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官职,携带全家由华州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进入富庶的西蜀,定居于成都浣花溪畔草堂。四川当时未遭兵祸,社会比较安定。在这和平的环境中,诗人亲自栽种蔬菜,与农民交往甚多,颇为了解农民的生活,写下了不少农村生活气息较浓的田园诗,《春夜喜雨》即是其中一首。
杜甫有五十多首诗写雨,多数是咏雨的,其中以“喜雨”为题的就有四首,《春夜喜雨》是最有代表性,脍炙人口的一首。宝应元年(762)春,久旱得雨,诗人不胜欣喜,即以“喜雨”为题,写下了这首咏雨抒情诗。
【解读】
这首诗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诗人喜悦心情的名作。
全诗八句,分四联。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雨像知道季节一样,当春天到来之时,应需而降,催促植物快快生长。〕
首联,概括点题,总领全篇。
“好雨知时节”,落笔叫“好”,赞美春“雨”。起笔不凡,颇有气势。对春雨的这一评价,充溢着诗人无比的喜悦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好雨”,扣紧了诗题中的“喜雨”,因为雨“知时节”,似懂时令,适时而来,才称“好雨”。这一“好”字,统领全诗,下文便紧紧围绕这一“好”字作具体描绘。
下句承接“知时节”写来,为什么说它知时节呢?“当春乃发生”,这即是“知时节”的具体表现。“乃”,“就”的意思。当雨贵如油的春季到来,当万物萌芽生长正需要雨露滋润的时候,而雨好像了解人们的心愿,懂得满足客观需求,及时地降落了,岂不是“知时节”,岂不是“好雨”?又岂不可喜!一个“知”字,一个“乃”字,把雨人格化了,赋以人的思想感情,融进了诗人对春雨的主观感受,以无知作有知,视无情为有情,把雨写活了,显得异常亲切、新颖。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春雨随着和风悄悄地飘洒大地,轻轻地滋润万物,细软无声。〕
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一是好在适时,二是好在“润物”。对“好雨”作进一步细致的描绘,从耳闻的角度写春雨濛濛,无声无息,轻柔“润物”的特征。
“随风潜入夜”,省略了主语“春雨”。春雨乘着和煦的春风而降,这是常事。但也有例外,有时,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这雨好就好在“潜入夜”上,“潜入”,即悄悄地细细地飘洒大地,听之无声。好像这雨,既不愿妨碍人们白日的农田劳作,也怕打搅了人们的春宵好梦似的,别有一种人情味。所以,诗人赞扬它是“好雨”。
“润物细无声”,因为雨下得“细”,小雨润泽,而不是大雨淋湿,才能“润物”,焕发了生机,所以称之为“喜雨”。这雨好就好在“细无声”上,好像它晓得春天里万物刚刚萌发,芽小叶嫩,经不住狂风骤雨的吹打,才这般的细软温柔,轻轻地滋润万物。所以,只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能完全表现雨的“好”,待到这联写出了春雨的“润物”,那个“好”字才落实了。这细雨洒到了孕育着丰收的大地上,也洒到了农夫渴望丰收的心田里,浇灌着丰收的希望,所以称之为“喜雨”。因为雨下得“细”,才“无声”,因为无声,不为人所觉察,才言“潜入夜”。一个“潜”字,写出了春雨到来的情状;一个“细”字,写出了春雨润物的情状,把雨写得似通情似有知了,写得具有温柔、细心的性格特征。这“好雨”在人们酣睡的夜晚默默无声地降落,似乎它有意“润物”,但无意讨“好”。所以说,这两句诗不仅描绘出了春夜“喜雨”的美好形象,而且也刻画出了春夜“喜雨”的美好灵魂。
以上四句,是诗人对“春夜喜雨”的感受,突出了一个“喜”字,表现了作者与人民同忧共喜的宽广襟怀和高尚人格。
这样的“好雨”,当然希望它下足下够,下过通宵,那“润物”才能彻底。诗人便沿着这一思路,写了颈联。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乌云笼罩旷野,连田间小道也分辨不清,一片漆黑,只有那江船上的渔火独自明亮。〕
颈联,从眼见的角度写春夜雨中的郊野景色。
“野径云俱黑”,诗人的居处临江,从户内向户外望去,乌云密布天空,笼罩四野,浓云压在原野的道路上,连小路也分辨不清。细雨濛濛,一片苍茫,写出了雨夜的景象,渲染了雨意正浓的气氛,将愈下愈大。看起来一时不会停止,准会下到天亮。亦含喜意,亦写“喜雨”。
但远望江上,“江船火独明”,此为反衬句,是映衬“云俱黑”的。以红色的火与黑色的云相对照,从渔火“独明”,可以见出云之“俱黑”,仍在写“喜雨”。这两种色彩的点染,相互衬托,一扫沉重气氛,意境深远而美好,特别迷人。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天一晓,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红花挂满朝露,沉甸低垂,映照着朝晖,把锦官城妆扮成一个鲜花的世界。〕
尾联,写雨后晓景,表现了诗人的“喜雨”的情趣。
“晓看红湿处”,一夜“好雨”,万物得到润泽。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一夜“喜雨”,诗人喜不成寐,想必起得很早。一个“晓”字,表现了诗人欲看雨后美景的急切心情。天一晓,雨过天晴,看雨后红花娇态,突出了一个“红”字,一个“湿”字。“红”,红花得到春雨的滋润,留有湿润的痕迹,故称“红湿”。花非一株两株,而是一丛一丛,一片一片,所以谓之“红湿处”。雨后百花“红湿”,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林呢?这样呼应了上文的“润物”;也表现了诗人“喜雨”的心情。
“花重锦官城”,花着雨而“湿”,才显“重”;花得雨润,似见生长而显“重”。一“湿”,一“重”,仍在写雨,写出了花含宿雨、朝露,沉甸低垂,映照着朝晖,姹紫嫣红的美景,表达了诗人的无比喜悦。这雨后朝花,把一座锦官城装点得分外妖娆。“锦官城”,即成都。但诗人不写“成都城”,而用“锦官城”,是颇有意义的,为了声调的响亮;为了与诗中描绘的优美的境界和谐一致;为了与诗中表达的喜悦的感情协调一致。所以,选用了这一有声有色的漂亮的名称。“锦官城”,既点出了作者立足观察之点,也言明了诗中的“春夜”是“锦官城”的春夜,诗中所写的“喜雨”是降落在“锦官城”的喜雨。“晓看”“锦官城”花团锦簇,是一个鲜花的世界,朝气勃勃,何等瑰丽清新呵!
【综述】
这首诗是写景抒情诗,从农作物渴望春雨的角度,描写了春夜降雨滋润万物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表现了作者与人民同忧共喜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忧国愿年丰”的爱国爱民的崇高精神。
《春夜喜雨》,写出了这“好雨”、“喜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高尚人格。
这首诗层次分明,层层递进。由当夜写到明晨;由近景写到远景;由写雨的发生,到写雨中景色,又写雨后景色,写得井然有序。通篇又由“喜雨”二字串起,结构极为谨严。
此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写春雨,一开头就叫“好”,用“知时节”来赞扬,用“润物”来赞美,充满了欣喜之情。写雨中景色“云俱黑”,从云黑写出了雨意浓,表露了喜意。写“晓看”雨后景色,“红湿”,“花重”,春色满城,更是满怀喜悦的感情。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在诗题中标有“喜雨”。但全诗不露一个“喜”字,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喜意,诗人把自己喜春雨“知时”,喜万物复苏之意,都注入了对春雨的具体描写之中。
诗的语言精练准确。诗人写春雨,突出了一个“细”字。因为是“细”雨,才能“润物”。因为是“细”雨,落地着物才“无声”。因为“细无声”,故曰“潜入夜”,表明了细雨是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这春夜的。这样,把春雨濛濛、轻柔温润的特征细致地刻画了出来。又如“花重”的“重”字,涵义颇丰,它既描绘出了朝花含露之态,又表达出了花盛之意。
上一篇: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
下一篇:杜甫《绝句》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