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题解】
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昌龄(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诗人。青年时期,漫游各地,曾多次出入边塞,到过河西、陇右、青海、玉门等地。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士。授汜水尉,迁校书郎,再迁江宁丞。晚年因“不谨细行”贬为龙标尉,故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安史乱发,还归故里,途中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多写边塞生活和宫闺怨情,也有愤慨时政之作,题材广泛,尤以边塞诗名世。或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关将士英勇杀敌、以身报国的精神,气象雄伟,格调高昂;或描写军旅生活的艰难、乡思离愁的悲苦,表现出对士兵遭遇的同情,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激越悲凉。其中,以七绝成就最高,能在短小的形式中,选择典型画面,刻画人物内心世界。语言流利,节奏明快,句奇格俊,声情并茂。曾被誉为“七绝圣手”。王诗在《全唐诗》中存有一百八十余首,绝句占了八十首。唐代绝句,公认以李白与王昌龄为最好。《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均为传诵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芙蓉楼送辛渐》也是王昌龄的代表作,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
芙蓉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城西北角。登临可俯瞰长江,遥望江北。这首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当时,王昌龄为江宁(今南京市)丞,这次陪同好友辛渐,从江宁到润州,在此分手,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这诗原题共两首,第一首写前一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行;这一首是写第二天早晨在江边送别的情景。
【解读】
全诗四句,诗意发展分两层。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昨夜,寒意袭人的秋雨落到镇江,望江面一片茫茫苍苍;清晨,我为好友送行,看到江边那座小山孤独的身影。〕
第一层,写“寒雨”、“楚山孤”,渲染气氛,衬托“送客”的心情。第一句,写了“雨”、“江”、“吴”三种形象。写出了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雨是“寒雨”,一个“寒”字,点明了“雨”的季节,是深秋之雨,透出了萧瑟的秋意,寒意袭人。“寒雨连江”,可见“寒雨”之大,以致烟雨茫茫苍苍与江水连成一片,气氛凄冷。是什么“夜入吴”?是“寒雨”,可见“寒雨”也是“夜”雨,夜晚时分,落到了吴地镇江府。诗人因别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可以想见。这是写“送客”前一天晚上的秋夜雨景,为下一场送别布下了一幅深沉的画面与背景,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诗的第二句,写送别的场景,点明了“送”字,着重写“送客”者的心情。这一夜,风雨同舟,想到友人即将分手远去,自然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情深谊厚,难舍难分,难以入睡。这一场景,写了“客”、“楚山”,暗含着“送客”的诗人。“送客”的时间,是在“平明”,早晨;“送客”的地点,是在“江”边。至于“夜入吴”的“寒雨”,到“平明”时分已停,还是正濛濛而下,也就是诗人是冒雨“送客”,还是雨已过天已晴,诗中没有明确交代,任凭读者想象了。诗人“送客”途中,同登芙蓉楼,再次游赏,共享江南美好秋光。诗人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友人虽还未走,诗人却有了孤单之感。朋友即将奔向远方了,友人回到洛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呵,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江水逝去。“楚山孤”的一个“孤”字,写出了环境的凄凉,更是诗人孤寂心情的写照。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到了洛阳见了亲朋好友,他们如果询问我的情况,请您转告他们,我的心怀如同玉壶中的冰那样明净、清白。〕
第二层,写江边话别,宽慰友人,表露自己的心迹。客人即将启程了,所去何方?去“洛阳”。此时诗人的心,便由“送客”的江边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来了一个很大的跳跃。这时“送客”的诗人,想些什么?叮咛了客人些什么呢?朋友呵,今日您离开了镇江府,离开了我,且莫悲伤,且莫难过。明日您到了洛阳,那里咱们的亲朋好友会热情地接待您,您从“亲友”的友谊中会得到温暖,得到安慰,得到帮助。诗人以此宽慰友人。诗人还在叮嘱:您回到了洛阳,那里的好友见到了您,可能会询问我的情况,那么,就请您代我向他们表露我的心境吧:“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巧用新奇的比喻,比喻自己的心怀如同玉壶中的冰一样明净、廉洁、清白。诗人在这里向所送之“客”,以及“洛阳亲友”表明自己对友人的感情纯洁如冰,始终不渝;向“亲友”们表白自己绝不因遭贬而改变志节,保持冰清玉洁的品格,不与时俗同流。这样,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亲朋的深情。
【综述】
这是一首送别诗,看上去是为送友人辛渐而作,实际上是写送行者的感情与人格。它抒写了诗人那种孤高不苟、清白自守的情怀。全诗以诗人心境的表露为主,即景生情,情蕴景中,那苍茫的江雨和孤独的楚山,不仅烘托出送别时的凄凉气氛,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诗人写送别而不直言别情,却别情自见;送友人不写临别赠言,而述自己的誓言,新颖独到,发人深省。
全诗写胸怀,表心迹,状寂寞,都以“送客”为线串起,结构谨严。描摹生动,比喻新奇,含义深刻,不愧为唐诗中的佳品。
上一篇: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
下一篇: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