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怀古迹五首(选三)》古诗注释与赏析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①,漂泊西南天地间②。
三峡楼台淹日月③,五溪衣服共云山④。
羯胡事主终无赖⑤,词客哀时且未还⑥。
庾信平生最萧瑟⑦,暮年诗赋动江关⑧。
【注释】
①支离,犹流离。东北,指中原地区,与下“西南”相对。自蜀言之,中原则在东北。风尘,指战乱。际,适当其时。此句乃追忆安史乱时,自己在中原地区的流离生涯。②西南,指巴蜀。③三峡,通常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此指夔州。楼台,泛指当地民居。淹,淹留、留滞。淹日月,言漂泊日久。④五溪,《水经注·沅水》:“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无(一作“潕”)溪、酉溪、辰溪……夹溪悉是蛮左所居,故谓此蛮五溪蛮也。……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五溪在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一带,位于夔州南。共云山,言与五溪蛮共处杂居。⑤羯胡,古匈奴族别部。此指安禄山。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主,指唐玄宗。玄宗宠任安禄山,而禄山阳奉阴违,终致叛唐作乱,故曰“终无赖”。无赖,谓狡诈反复。羯胡,亦指侯景之乱。景降梁又叛梁,反复无常,《南史·贼臣传论》谓其“多行狡算”,“因机骋诈,肆行矫慝”。《梁书·侯景传》亦谓“肆其恣睢之心,成其篡盗之祸”,“方之羯贼,有逾其酷”。庾信恰值侯景之乱,故下及之。⑥词客,杜甫自谓,兼指庾信。未还,作者未得还故乡,庾信未得还故国。⑦庾信,字子山,初仕梁。侯景之乱,信奔江陵,在庾家故居(江陵城北三里宋玉宅)暂住。后出使西魏,被羁留北朝长达二十八年之久,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信仕北朝虽位望通显,但常有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寄慨。庾信有二子一女死于侯景之乱,其父不久亦去世。在北朝家庭屡遭不幸,女儿和外孙又相继死去。晚年老病交加,景况凄凉,故曰“平生最萧瑟”。⑧庾信晚年由于环境的变化,创作由绮艳变为苍劲,代表作是《哀江南赋》和《拟咏怀》二十七首,故曰“暮年诗赋动江关”。动江关,谓其诗赋感人之深。杜甫《戏为六绝句》又谓“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江关,指江南,庾氏初仕之地。而杜甫身遭安史之乱,漂泊流落西南,犹庾信遭侯景乱,滞留江北;二人的诗风也都经历了一个“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过程。此“动江关”语意双关。
【评析】
这组诗为大历元年(766)在夔州作。诗借咏古迹以抒己怀,故题曰《咏怀古迹》,并非专咏古迹。五诗各自成篇,每篇各咏一人。第一首咏庾信,第二首咏宋玉,第三首咏王昭君,第四首咏刘备,第五首咏诸葛亮。
第一首以庾信自况。“词客哀时”四字,为全诗关键,前五句所以风尘漂泊,淹滞于三峡五溪者,皆由羯胡倡乱所致。而禄山之叛唐,犹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难,亦犹庾信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东北,漂泊西南,赋诗哀时,亦犹庾信之羁留北朝,怀念故国而作《哀江南赋》。二人身世颇相类,一留江北而不得回江南,一滞江南而不能回江北,同病相怜,故后四句双管齐下,彼我兼举。前二句明自咏,暗咏庾信,后二句明咏庾信,暗自咏,实以庾信自比,感怀身世。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①,生长明妃尚有村②。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③。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④。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⑤。
【注释】
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南岸。“赴”字用得极生动,把无生命的山川景物写得富有生命活力。②明妃,即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人,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君为明君,故曰“明妃”。昭君村,在今湖北兴山县南宝坪村,唐属归州。③紫台,即紫宫,天子所居。此指汉宫。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指匈奴。青冢,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一去”、“独留”,显得是那么寂寞孤独;“连朔漠”、“向黄昏”,显得是那样空旷凄清。“紫台”和“青冢”形成鲜明的对比,而造成这悲剧的不正是那居住在“紫台”的主人吗?④画图,《西京杂记》卷二:“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省识,犹不识。案图召幸,自不能识人真面目。春风面,美丽面容。空归,魂归而身不得归,故云“空归”。“省识”与“空归”对文,又形成强烈的对比:“省识”见出汉元帝的暴戾恣睢,草菅人命;“空归”,显出王昭君的高尚情操,抱恨终身。⑤胡语,犹胡音。曲,指琴曲《昭君怨》。相传王昭君远嫁匈奴,心中不乐,乃作《怨旷思惟歌》,后人名为《昭君怨》。实不可信,当系后人伪托。二句意为千载以下,人们还分明从琵琶所奏的《昭君怨》一类歌曲中听到昭君在诉说她那无穷的怨恨。
【评析】
第三首是五首中写得最好的。首联极有气势,表现了作者对昭君悲惨身世的深切悼念和无限同情。颔联十四字写尽昭君一生,文字极为精炼,感慨却是无穷,把昭君生前死后的寂寞悲凉写得淋漓尽致。颈联既深刻地揭露了汉元帝的昏庸和淫威,又将昭君眷恋故国的痴情活现。末句“怨恨”二字,点明全诗主题,为千载之下一切怀才不遇之士痛洒一掬热泪。作者通首咏昭君,实际上是在抒己怀。王昭君是美女入宫而不见御,诗人是烈士怀忠而不见用。但诗人的感慨和爱憎全不直接写出,而是通过冷静的客观描写,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去体味。这正是杜甫的高超之处。
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①。
三分割据纡筹策②,万古云霄一羽毛③。
伯仲之间见伊吕④,指挥若定失萧曹⑤。
运移汉祚终难复⑥,志决身歼军务劳⑦。
【注释】
①宗臣,宗庙社稷之重臣。肃清高,言后人仰其清高而肃然起敬。②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分天下而成鼎足之势。纡筹策,用尽心智为之计谋策划。③万古,犹言旷古。一,独也,特异之谓也。句谓诸葛亮乃旷古未有之奇才,犹如鸾凤高翔于云霄之上,不可企及。④伯仲,兄弟行。伯仲之间,犹谓不相上下。伊吕,指伊尹、吕尚。伊尹佐商汤,吕尚辅周文王、武王,都是开国元勋、历史名臣。句谓诸葛亮可与伊尹、吕尚比肩。⑤指挥若定,谓策划谋略若得实现则平定天下。失,犹“无”,掩没也。萧曹,萧何和曹参,皆为汉之开国元勋,所谓“一代之宗臣”。句谓倘若诸葛亮按计已定天下,则萧、曹之功业均不能与之相比。惜其早死未得实现。⑥运,国运,天运。祚,帝位。句谓国运转移,汉祚难复,诸葛亮辅佐刘氏恢复汉室的宏图终于不得实现。⑦志决身歼,即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评析】第五首专咏诸葛亮。“宗臣清高”四字,为一篇之纲。既盛赞其才品独超,又痛惜其生不逢时。天运难复,则非宗臣之能事所及;志决身歼,则非清高之节操不坚。宗臣清高如此,能不令人仰大名而瞻遗像,以叹其遭时不遇也哉!此亦《蜀相》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意也。
上一篇:杜甫《秋兴八首(选三)》古诗注释与赏析
下一篇:杜甫《夜》古诗注释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