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诗词的主题与情怀
诗词评赏和诗词创作的才能并不是必然统一的。有许多造诣深厚的诗论家、文论家,如钟嵘、严羽,他们自己并没有留下千古传诵的诗作。王国维作为近代的文艺理论大家,他的词集《人间词》,也远没有他的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流传广泛。唐宋时,有一些著名的诗家词家,他们在诗词评赏方面也没有留下过多少真知灼见。这可能因为诗词评赏和诗词创作是两种不同的才能,运用的是相异的思维方式。
但是,在厉以宁那里,这两种才能可以说是同时具备的。厉以宁从1947年17岁的时候开始诗词创作,至今已公布于众700多首诗词。这些诗词风格多变、题材广泛,就风格而言,有婉约者,有清逸者,有豪放者,有深邃者,也有幽默诙谐者,不落俗套。
就题材而言,厉以宁以现代生活入诗,大大拓展了古典诗词的题材范围。这是厉以宁诗词创新的一个方面。彭松建、朱善利所编的《厉以宁诗词解读》一书将厉以宁的诗词作品分为十三类,分别是描写治学精神、母校情结、乐观豁达的态度、人生哲理、改革情怀、祖国山河之恋、边塞风光、母爱、夫妻之情、对子女的关怀和希望、同窗之谊、历史人物评价和生活气息。傅旭的《厉以宁的诗意人生》一书,则按照时间顺序,以厉以宁的生活经历为线索,从四个方面对厉以宁的诗作进行了归纳、总结。故土情怀——“两个故乡:江苏仪征和湖南沅陵”、治学心得——“两个学习领域:经济学和诗词”、燕园之爱——“两个北大:浮面上的和深层次的”以及家国之感——“两种深情:家和国”。笔者也试着对厉以宁的诗词作品进行了归纳,以为大体上分为以下四类:
(一)托物言志
“诗言志”,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所有的诗词都有“言志”这一功能。但是,厉以宁有一些诗词,是专门为袒露自己的心志而作、表达自己所思所悟的自我勉励的作品。同时,在表达方式上,并不是直抒胸臆地直接呈现作者的思想,而是将这些思想通过外在的景物和人事一语双关地表现出来,所以我们称这类诗为“托物言志”诗。
如厉以宁1951年的七绝《沅陵太常村》:
七绝·沅陵太常村
信步江村访故居,几番迁拆已无馀。
山前青竹今犹在,常绿只因心内虚。
此诗指出,人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世,若想保持长久,就要像青竹那样一直虚心、谦逊。
再如1952年的《相见欢·北大全斋》:
相见欢·北大全斋
忽然触景生情,路难行,瞬息三年即逝似流星。
湖水碧,风雨急,打浮萍,若是无根来日任飘零。
词中以浮萍作比,指出人如果任年华虚掷,不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只能随波逐流,难有作为。
还有1998年他为夫人何玉春所作冬梅图题词时所赋的七绝:
七绝·为何玉春作冬梅图题词
不与群芳争短长,冰清玉洁自幽香。
花坛榜首非钦定,谁敢雪中淡试妆?
这首诗以梅花为喻,表明学者应有独立的精神与自由的意志,真正高洁的品格是不惧来自外界的责难,是能够经受住实践考验的。厉以宁一贯强调道德重于文章,这种观点在诗中被充分表现了出来。
(二)怀古咏史
厉以宁是一名经济学家,也是一个诗人,此外,他更是一名经济史学家。特别是1957年以后,厉以宁因为所谓“右派观点”被罚坐“冷板凳”——到北京大学经济系的资料室工作了将近20年。在此期间,厉以宁阅读和翻译了大量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方面的文献,在比较经济史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除了在书本知识方面有深厚的积累,厉以宁的行迹也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厉以宁每年都到各地考察、调研、讲学。祖国各地的古迹,以及与古迹相关的历史和人物,激发厉以宁写出了很多怀古咏史的佳作。
比如作于1964年的《南歌子·荆江大堤,据说最早为明朝张居正督修》:
南歌子·荆江大堤,据说最早为明朝张居正督修
功过应评说,是非史实中。终将治绩论英雄,留下长堤千里锁蛟龙。
位显招人忌,恩衰万事空。斜阳默默对秋风,暮落朝升照得满江红。
该词记述的是明代万历朝首辅张居正其人其事。厉以宁从武汉到江陵途中,坐船经过据说最早由张居正督修的荆江大堤,感慨张居正的遭遇,填写了这首《南歌子·荆江大堤,据说最早为明朝张居正督修》。张居正在位时力推改革,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税制度;任用戚继光等整饬边镇防务;并浚治黄淮,都有成效,但死后受到诬陷,被抄家清算,全家落难。厉以宁认为,评价一个官员的功过是非,应该以“治绩”为主,张居正在位时治绩显赫,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有功绩的人物。在封建皇权之下,官宦的命运沉浮不定,群臣的攻击和皇帝的反复无常便可将一个人置于万劫不复之地。“恩衰万事空”,厉以宁认为这既是张居正个人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
又如厉以宁1984年重返南京时所写的两首咏朱元璋的诗词:
七律·南京明故宫遗址
赫赫威严不足夸,逼宫夺嫡出皇家。
生前只信权无限,老去才知命有涯。
荆棘尽除哀宿将,滥刑遍立绝新芽。
长存万世湖中影,空见夕阳衬晚霞。
鹧鸪天·明孝陵
独守明陵似地牢,那知巷尾出歌谣:凤阳子弟疆场死,换得皇旗世代飘。
收铠甲,换龙袍,一登宝座旧情抛。两淮多少冤魂哭,松柏阴森血水浇。
这两首词表达了厉以宁对登上皇位后的朱元璋的看法。他认为,正是朱元璋把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推到了顶点。
再如作于1995年的七律《湖南邵阳魏源故居》:
七律·湖南邵阳魏源故居
百年风雨耐人思,江水覆舟只早迟。
可叹销烟几纸令,怎如颂德万家诗。
狂澜力挽既无望,经史探微后代知。
世事沧桑君堪慰,落潮已到涨潮时。
这首诗包含了厉以宁独特的历史思考。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病入膏肓,仅靠林则徐、魏源等几个人,独柱擎天力弗支,是无法扶大厦之将倾的。在厉以宁看来,魏源既是具备济世之力的实干者,又是拥有经史之学的学问家,却不能见容于朝廷,力挽狂澜既然无望,便只好将一腔心血都投在经史探微之上,成为一名杰出的思想家、学者。正如章铮博士评论的:对于中国思想界来说,魏源不见用于当朝,是件好事;但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又不是件好事。喜耶?忧耶?但历史演进毕竟有自己的规律,“落潮已到涨潮时”,魏源地下有知,也该感到欣慰。
同一题材的另一首七律《虎门炮台》,是厉以宁1992年在广东虎门写的:
七律·虎门炮台
无奈权臣只徇私,边情火急几人知。
名园歌舞升平夜,江下官兵浴血时。
割地终成千古恨,改弦引发万民思,
回归之日再凭吊,前事不忘后事师。
(三)抒情感怀
诗人的不同之处,即在于他们都拥有一颗敏锐的心灵,生活中的一切,在他们的眼中无不充满诗情画意。厉以宁的诗词作品中,数量最多的,大概就属这类抒情感怀的作品。这类诗词作品题材丰富,既有对妻子的似海深情,也有与朋友的莫逆之交;既有对子孙的殷殷叮咛,也有对父母的感恩之意。这类诗作的诞生,往往是由于受到日常生活之中人、事的触动:两地相思、旧地重游、儿时的照片、昔日的书稿、朋友的词作,都能像微风一般拨动诗人心灵的琴弦,发出最美妙的声音。
厉以宁这类诗作中最感人的大概又属描写夫妻两地分居、相思之情的作品。厉以宁和妻子何玉春于1958年喜结良缘,伉俪相得,但这之后有十三年的时间,两人是分处异地的,直到何玉春携带孩子到厉以宁下放的江西鲤鱼洲北大农场与他团聚,这种两地相思的状况才得以改变。在这十三年中,厉以宁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的诗词作品。如写于1959年的《浣溪沙》:
浣溪沙
燕子多情绕故城,杨花飞尽了无声,夜阑人静听残更。
又是池塘春水绿,几回天外鹊桥横,半庭青草为谁生。
词中,依依盘旋于城中的燕子,寂寥无声的杨花,以及不知为谁而生的萋萋芳草,都因为没有妻子在身边,成了虚设的良辰美景,愈发加重了诗人因思念妻子而产生的寂寞和哀愁。
还有作于1960年的《唐多令》、1961年的《菩萨蛮》和《木兰花·又逢七夕》:
唐多令
寂寞度黄昏,独居深闭门。醒来时、好梦无痕。影似惊鸿归又去,分两地,怕逢春。
窗外数星辰,花香正袭人。小园红、难免风尘。可惜天公无爱意,狂雨过,落缤纷。
菩萨蛮
青春已逐年华去,西风送客愁如故。关外路迢迢,几回渡鹊桥。
再逢河汉月,一见终须别。宁可暂相思,盼来长聚时。
木兰花·又逢七夕
一年一度桥头见,一夕时光飞似箭。眼穿肠断又如前,遥隔银河无尽怨。
情深也怕天涯远,回首依依难了愿。淡妆拭泪盼明春,相伴仅存归去雁。
诗人的心灵因为相思而变得格外敏感,无论是大好的春景,还是妻子名字中的“春”字,都只会加深他的思念。这类相思的诗写得愁肠百结,读来令人心酸。而每年的七夕,都成为格外思念、惆怅之日。
再如1962年写的《浣溪沙》和1963年写的《鹧鸪天·中秋》,都是思念远在东北的妻子的抒情之作:
浣溪沙
几见西风送晚霞,小园开遍一年花,篱边人去影留家。
眼底离愁谁似我,银宫寂寞不如她,飞尘又满绿窗纱。
鹧鸪天·中秋
一纸家书两地思,忍看明月照秋池。邻家夫妇团圆夜,正是门前盼信时。
情脉脉,意丝丝,试将心事付新词。几回搁笔难成曲,纵使曲成只自知。
这两首词都被选入谢冕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1949—1999)》诗歌卷中。傅旭对这两首词的评语是:真是典型的婉约派风格,但又是真情的流露,毫无矫饰和造作。
(四)探寻哲理
厉以宁是一位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学上的思考也经常以诗词表现出来。比如,厉以宁非常重视道德力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道德调节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除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之外的第三种力量。他有一些诗词,就是反映这个思想的。比如,1998年,厉以宁在福建龙岩市考察,并参观了客家人居住的土楼,即兴写下了一首《浣溪沙·闽西龙岩土楼》:
浣溪沙·闽西龙岩土楼
今日山村见古风,人情道德一楼中,乡邻和睦乐融融。
南渡屡经颠沛苦,拓荒换得杏桃红,客家凝聚力无穷。
客家人的祖先原在中原,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逐渐南迁,到了南方,在蛮荒之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扎下根来。龙岩市约有一万座客家的土楼保存下来,有的一座土楼住了好几百户,有时一个大家族都住在一个楼里。“人情道德一楼中”,厉以宁认为,移民社会之所以能有超常规的效率,恰恰是由于道德调节起了作用。
厉以宁虽然对禅宗六祖惠能颇为敬重,但他内心始终认为,与惠能争五祖弘忍衣钵的神秀的思想是更切合实际的。神秀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后来,神秀赴湖北当阳玉泉寺传授禅法。2002年,厉以宁在湖北当阳题了一首五绝:
五绝·湖北当阳玉泉寺
见色终无色,悟空万念空。
只因勤拂拭,佛理出心中。
厉以宁推崇神秀的“时时勤拂拭”的主张。
厉以宁作为一位经济学家,又作为一名诗人,处处留心观察人间的变化,他认为人生哲理随时随处都可以体会。例如,2003年厉以宁夫妇在英国伦敦白金汉宫墙外小溪畔漫步,感到“动与静”“喧闹与寂静”不仅是相对的,而且是变化中的。观察的角度不同,体验也就不一样。当时,他填了一首《唐多令·白金汉宫墙外小溪》:
唐多令·白金汉宫墙外小溪
溪畔柳丝长,宫中灯火煌。不须猜、谁静谁狂。水静人欢墙内外,真如此?待思量!
深院百花香,街头车马忙,又难言、谁静谁狂。院静人欢墙内外,世间事,费思量!
上面是笔者试着从题材的角度,对厉以宁的诗词进行的大致分类。还有一些优秀的诗作,它们是厉以宁忽有感触、信手拈来之作,无法明确地把它们归到某一类。厉以宁创作的诗词不但数量多、题材丰富,而且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作为一个现代人,且作为“术业有专攻”的经济学家,厉以宁能创作出这么多韵律流畅、意境高雅、寓意深刻的诗词,确实是一个奇迹。
厉以宁的诗词,能将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融合无间,读来自然、清新。这一方面要得益于厉以宁的诗词创作才华,另一方面也要得益于他在古典诗词方面的深厚积淀,他不但对于古代的诗词名作能烂熟于心,而且至今能默写出几十种词牌的正谱,这种对诗词艺术的执着,也是他诗词成就的一个来源。
在诗词风格上,厉以宁的诗词质朴、平易,无论是抒情还是说理,都毫不造作,真实自然。厉以宁的诗词,可谓达到了深入浅出的境界,字句上的平易和感情的深厚、思想的深邃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厉以宁的诗词创作的意义在于既传承了古典诗词的风格,又赋予了时代的新内容,这在当代中国诗词中,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厉以宁却不这么看。傅旭在《厉以宁的诗意人生》一书中写道:本书作者原来打算撰写一本《诗人厉以宁传》,因为新闻界前辈范敬宜先生就曾经以《诗人厉以宁》为题发表过文章(《经济日报》1999年3月25日;《新华文摘》1999年第6期)。但厉以宁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还是换个书名为好。”这样,本书采用现在这个书名:《厉以宁的诗意人生》。
为纪念厉以宁七十岁生日,他的学生们于2000年编辑并分类撰写了《厉以宁诗词解读》一书。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厉以宁曾写了一首七律,表明自己的心情和看法。
七律·为学生们撰写《厉以宁诗词解读》一书出版而作
花落愁生莫凭栏,无怨无求守杏坛。
明月缺圆应记得,雨云消散自心宽。
少年岂敢文人梦,老去更知韵律难。
笑领盛情终有愧,只当借此释悲欢。
这就是厉以宁!
下面,我们从厉以宁的数百首诗词中选出了65首,逐一进行解析。
上一篇:一种会话方式
下一篇:唐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