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诗词鉴赏
(一)
南歌子·山溪
飞沫银花屑,寒光白刃锋。劈开峻岭几多重,万里云天尽在碧波中。
岁月无穷日,清流自向东。春来借得一帆风,四海三江何处不相通。
这首词作于1950年,以湘西的山溪为题,抒情言志。词的上阕描述了山溪劈开崇山峻岭,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下阕则借山溪言志,表明作者欲借春风,畅游四海三江的志向。这首词是厉以宁20岁生日时所填,当时厉以宁正在湖南沅陵教育用品消费合作社做会计,作者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所以词给读者一种充满活力、急促欢快的感觉。山溪虽是至柔之物,但在这首词中却被比喻为劈开峻岭的寒光白刃,这将作者蓄势待发的心情描写得惟妙惟肖。
正是有了远大的志向,加上平时的积累,厉以宁第二年考入了北京大学经济系,可谓“春来借得一帆风”,从此厉以宁就走上了经济学的治学之路。厉以宁日后的成就与当时的立志密切相关。对于年轻人来说,应当及早立志,并为自己志向的实现不断奋斗,这是将来能有所成就的重要条件。立志的关键就在于志存高远,而且一旦立志,就要持之以恒,为理想一直奋斗下去。
(二)
七绝·小塘
喜见野花岸上开,塘边碎石满青苔。
稍浑似比纯清好,摆尾鱼儿出水来。
抗战后期,厉以宁家住湖南沅陵太常村,附近有一小塘,清澈见底。1951年春天,厉以宁的家已在几年前迁至城内府坡横街,一日下乡路过太常村,见塘水已浑,却有二三儿童在此捕捞鱼虾,有感而作。
厉以宁不但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秀丽的山乡风景画,其中“稍浑似比纯清好,摆尾鱼儿出水来”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即“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以做人而言,如果明察秋毫之末,对于朋友或同事的一点瑕疵都不能容忍,势必造成无人愿意接近,从而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也是这样,应该能够容忍下属犯错误,只要这些错误不是他们有心去犯的。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长处,能够容忍员工的某些缺点,并帮助他们加以改进。管理者的宽容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团队,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如果说得更远一点,这首诗也反映了厉以宁一个重要的历史观点:弹性体制与刚性体制的辩证关系。厉以宁认为,一种制度之下,可以有刚性体制和弹性体制。西欧的封建制度是典型的刚性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人的身份有十分严格的限定,贵族就是贵族,农奴就是农奴,身份是很难改变的,这可以比作“纯清”的封建制度。而在我国,经过制度调整后,到了宋朝,尽管仍是封建社会,但农民可以通过科举做官,高官家族的儿孙也可能因为无能而变为平民,身份限制较松,可以实现纵向流动,这就过渡到弹性体制了,也可以比作“稍浑”的社会。刚性体制把一切都规定得过死过细,难以应付形势的变化。外部形势变了,刚性社会就像铁锅一样,一砸就碎了。而弹性体制由于包容性强,从而可以维持更久。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应该具有包容性。社会主义制度从计划体制转变为市场体制,意味着社会从刚性体制过渡到弹性体制。制度并未变化,但体制改变了,制度也就更加完善了。
(三)
钗头凤·湘西,山行
林间绕,泥泞道,深山雨后斜阳照。溪流满,竹桥短,岭横雾隔,岁寒春晚,返?返?返?
青青草,樱桃小,渐行渐觉风光好。云烟散,峰回转,菜花十里,一川平坦,赶!赶!赶!
这首词作于1951年。上阕描写了行人雨中在山间行走,道路泥泞,又遇到溪流,水涨桥短,再加上天气寒冷,难免有心灰意冷之意。在这种情境下是否应该回去呢?所以用了“返?返?返?”三字。行人继续前行,前面的风光就大不一样了,风光渐好,云烟消散,菜花飘香,路途平坦,行人加快步伐,要把前面浪费的时间补回来,词中用了“赶!赶!赶!”三字。
厉以宁以山行为题,名为写景,实际上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也抒陈了个人抱负。这首词告诉我们,个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应该心灰意冷,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要坚持不懈地奋斗,困境终究会过去。中途返回的人是无法看到前面的美好风光的。而在经过自身努力,峰回路转、渐入佳境时,也不应该满足于眼前的风光;而应该加紧步伐,把身处困境时丢失的机会和时光补回来。从这首词可以看出厉以宁的治学之路。他在下放农村时,也没有放弃学习和思考,继续积累知识,待到改革开放,他奋笔撰写了大量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著作。
做人如此,经营企业也是如此。企业家要学会在困境的时候不气馁,坚定信念、突破难关;在顺境的时候也不能放松警惕,要利用外部的有利环境,抓住商机,迎头赶上对手。唯有如此,企业才能不断进步。
厉以宁很喜欢自己早年填的这首词。在《北京大学名人手迹》一书中,他书写了这首词,并写道:“录少年时作品,纪念在湘西的生活。”
(四)
如梦令·过沅水清浪滩
绝壁悬崖千丈,峡谷涛声回荡,逆水偏行舟,奋战急流飞浪。冲上,冲上,滩下纤歌嘹亮。
1951年初夏,厉以宁搭乘小船离开第二故乡湖南沅陵,赴长沙参加高考。小木船顺流而下,过北溶,再过壶头山,不久就到了著名的险滩——青浪滩。对于青浪滩,著名的湘西作家沈从文也曾有过描述:“沅水由沅陵下行三十里后即滩水连接,白溶、九溪、横石、青浪,……就中以青浪滩最长,石头最多,水流最猛。顺流而下时,四十里水路不过二十分钟可完事,上行船有时得一天。”青浪滩上乌鸦成群,遇下行船必飞往接船送船,当地的风俗是:船只经过时,船夫朝空中撒米饭,让乌鸦啄食,据说这样便可以保证水路平安。
厉以宁坐的正是下行船,“下行木船靠舵手掌舵,在江中随急浪起伏,避开礁石,船上乘客心情紧张,特别是听到船底擦过礁石而发出的嚓嚓声,简直连心都要跳出来了”。但是,舵手们激流勇进、迎难而上的豪迈情怀还是深深感染了厉以宁。
在长沙,厉以宁考取了北京大学,并成为当年北京大学经济系在湖南考区录取的唯一一名学生。1988年,也就是厉以宁离开沅陵37年后,他才再次踏上湘西这块土地。但青浪滩上的一幕却经常出现在他的回忆中,激励着他在面对挫折时,要像湘西船家和纤夫那样百折不挠、永不低头。厉以宁也经常把这首《如梦令·过沅水清浪滩》题赠给学生,勉励他们不怕困难、艰险,不断奋勇上进。
(五)
采桑子·颐和园
佛香阁上看湖小,只道山高。谁道山高,见否群峰水底飘?
半池荷叶遮行路,懒把舟摇。待把舟摇,别有风光玉带桥。
这首词作于1953年,是厉以宁自勉的词,也是一首寓意非常深刻的词。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很喜欢这首词,特地为它谱了曲。这首词,无论就韵律的流畅、意境的优美还是内涵的深刻,都是适宜入歌的。
一个真正的好作品,并不一定在于它教给了我们一个终极的真理,而在于它能提供给我们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视角,有了这种方式和视角,我们就能突破陈旧的观念、僵化的思维,对世界和生活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感悟。以这首《采桑子·颐和园》为例,上阕先写从山看湖,觉得山高湖小;但若从湖看山,则天光云影,再高的山也莫不倒映于湖中,那么,山高还是不高?词下阕先写荷叶茂盛,遮船去路,游人沮丧懊恼;如果坚持把舟摇下去,玉带桥的别样风光便会映入眼帘,而这在荷叶丛中是领略不到的。
这首词对厉以宁自身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它蕴含着辩证的、运动的观点,能够给人带来多方面的启示。以厉以宁的治学生涯而言,厉以宁涉猎广泛,在求学期间,他曾广泛阅读过各个学派的理论和观点,在不同的阶段,总能有不同的观点让他产生认同,但世事的变迁、环境的变化又会引起他新的思考。如20世纪50年代,厉以宁对奥斯卡·兰格的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主张不同,兰格认为在没有私有制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同样可以取得市场竞争所带来的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社会主义需要市场,也能够建立市场,但这种市场并非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而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人为模拟的市场。在兰格理论的启发下,厉以宁隐约感觉到,在正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之外,还有另一种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道路,而兰格的观点可能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厉以宁开始对兰格的理论产生了怀疑;又隔了10年,他抛弃了对兰格理论的信任。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兰格的理论就毫无价值呢?当然不是,关键在于人的认识深化了,视野开阔了,原来在特定条件下作出的判断自然会慢慢“失效”,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要否认自己学习、摸索和成长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会不断转换视角、开阔视野、兼收并蓄,不断吸收新鲜的东西来挑战僵化的思维,遇到困境时,也应该学会豁达、包容,不钻“牛角尖”,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欣赏到别样的风光。
(六)
鹧鸪天·大学毕业自勉
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怀鱼自游。
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
1955年,厉以宁自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时曾赋七绝一首:“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1985年,即大学毕业30周年之际,厉以宁又将这首诗做了扩展,写成了这首《鹧鸪天·大学毕业自勉》。可以说,这首词既有厉以宁青年时代的志向,又有他治学30年的阅历和感受沉淀其中,因此,可谓是字字意味深长。
“水”,经常出现在厉以宁诗词中。水,以其包容,以其醇厚,以其随物赋形的兼收并蓄的品性,经常成为厉以宁思想的一种寄托,在这首词中也是如此。厉以宁认为,在治学的过程中,既应该学习溪水“千弯百折不回头”的韧性,也应该学其顺其自然、不存功利之心的品性。尤其在治学中,更应该淡泊名利,不计成败得失,只有将治学作为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才能得其三昧。大学毕业之后,厉以宁既曾在资料室坐过“冷板凳”,也曾在鄱阳湖畔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他始终不曾放弃学习和研究。这正是词中“沉沙无意却成洲”的写照。
至今,厉以宁依然认同自己当年的这些感悟,并继续用其来勉励自己。但是,在治学生涯中,厉以宁感到,兼收并蓄、虚怀若谷的精神尤其重要。唯有兼收并蓄,才能博采众长;唯有虚怀若谷,才能海纳百川。这种品性,在日益浮华的社会氛围中,显得尤为珍贵。
(七)
七绝·颐和园铜牛
铜牛从未黄金镀,若是镀金早不存,
世上犁锄皆本色,年年破土笑迎春。
1962年,厉以宁陪赵迺抟老师、骆涵素师母游颐和园,在铜牛前忆及唐朝李绅的诗“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有感而作。提及李绅的这首诗,有一个小小的典故。据说唐元和年间的章孝标,在连续几次落第之后,终于考中了进士,颇为骄傲,于是连夜写了一首诗给家乡的父母官李绅,诗是这样写的:“及第全胜十政官,金鞍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意为自己一朝及第,身份大变,家乡的父老乡亲当对自己刮目相看才是,洋洋自得之情态跃然纸上。李绅看了非常生气,于是抓住章诗中的“镀”字大做文章,毫不客气地回敬了他这样一首诗:“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厉以宁之所以为铜牛赋诗,就是因为它不用镀来的黄金眩人耳目,而是以勤勉的本色示人,毫不造作。镀金是不能长久的,迟早会在风吹雨打中变得面目全非,唯有朴实谦虚的性情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年年破土笑迎春”。某些将读书和求学视为“镀金”的人应该在这首诗中有所感悟。
(八)
七绝·重读吴伟业遗言有感
长叹馀生险道行,临终仍有自知明,
僧装谢世求人恕,祭酒何如诗客名。
这首诗作于1963年,记叙了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一生。吴伟业,号梅村,江苏太仓人,明崇祯朝进士。吴伟业在明末清初拥有多重身份,他既是著名的文人,与钱谦益、王世贞和朱彝尊并称为17世纪“诗坛四杰”,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在清朝被尊为“本朝词家之领袖”。同时,他又是当时著名的士人领袖,曾任南京国子监司业。南明福王时,因与掌权派不合,认为收复失地无望,“天下事不可为”,遂以双亲年迈需要照料为由,返回原籍太仓隐居。
清朝建立后,顺治十年(1653年),吴伟业应召出任秘书院侍讲,后又任国子监祭酒。顺治十四年(1657年),因母丧丁忧归乡。此后,吴伟业一直以仕清为“误尽平生”之憾事,到康熙十年,因旧病复发,自知不久于人世,留下遗言,“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时一境不历艰苦。死后敛以僧装,葬我邓尉、灵岩之侧,坟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
如吴伟业这种身份困扰,在古代的诗人中间并不罕见。出仕为官自然可以获得高官厚禄,获得现世的回报,但对于一个真正的文人来说,文章和思想才是一个人最终的寄托和归宿。尤其在明末清初这一改朝换代的巨变时期,稍有不慎,轻则失节,重则丧命,吴伟业深知自己出仕清朝,名节有亏,因此特意嘱托后人不要在墓碑上留下官职,只留下诗人的名号,这既是一种朴素的忠贞观,又显示了一个诗人的终极选择。
厉以宁的这首《重读吴伟业遗言有感》,就再现了吴伟业的这种心路历程,厉以宁称赞吴伟业有自知之明,以“僧装”而不是“官服”谢世,如此既实现了他生前未能实现的出家的允诺,也向世人表达了他自责的心情。吴伟业希望后人能以“诗人”的名号记住他,在厉以宁看来,这是明智的,“祭酒何如诗客名”,说到底,文章才是千古事,相比高官厚禄,思想和文章才源远流长、不可磨灭。
(九)
七绝·游京郊潭柘寺
从来意静周边静,知否心宽道也宽?
墨绿龙潭千尺水,长年谁见起波澜?
此诗作于1963年。在这首诗中,厉以宁以龙潭水为喻,说明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修养,便可以抵挡外界的干扰。“在现实中,我们对于客观的把握常常无能为力,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修养来提高适应客观环境的能力。”这种抵抗外在纷扰的能力,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修养和智慧。如《老子·第十章》中提出“涤除玄鉴”,即要求人们排除欲念和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明代书画家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也说,闭门是深山,读书为净土,也是强调思想上淡泊名利,内心澄明,隔离世俗的尘嚣,即使不关闭有形之门,也能感受到深山和净土的意趣。
厉以宁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和周围许多人一样,被批斗、抄家、强制劳动、下放农村,不仅研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而且还长期从事体力劳动。但是,他总能抵挡外界的干扰,无论是经济学研究,还是诗词创作,都从未中断。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厉以宁担任的社会职务越来越多,工作日益繁重,社会活动也非常频繁,但是,他却能做到笔耕不辍,不断有新的观点和新的著作问世。这种旺盛的创造力,正是来自因“意静”所产生的心灵的深邃沉静,有了这种沉静之心,人才能够沉潜于学问之中,才能观察,才能思考。否则,就只能被外在的浮华携以俱去、随波逐流,更不可能产出思想的果实了。
(十)
七绝·无题
日升日落孰为先,月缺并非月不圆,
山景总须横侧看,晚晴也是艳阳天。
这首诗是1978年厉以宁48岁生日时所作。他曾在文章中说,自己年少时非常喜欢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他接着说,自己当时并未真正理解这首诗的含义,直到近花甲之年,经历了世事沧桑起伏后,才真正领会到了苏轼这首诗中深刻的、辩证的道理,因此便写了上面这首诗。
虽然厉以宁的这首诗受到了《题西林壁》的影响,但如果深入体会,我们会看出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题西林壁》强调的是,视角不同,人看到的东西也不同。人只有跳出自我的局限,才得窥全豹,获得全面的认识。厉以宁的这首诗则强调,人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不同的视角去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因为看见什么、体会到什么,不但与视角和立场有紧密的关系,更与人的心境息息相关,而人在观察问题时就是要积极调整自己的视角和心态。
太阳在此地落下,同时又在另一个地方冉冉升起,人感受到的是日出时的蓬勃盎然,还是日落时的怅惘失意,这就要看人是持有何种心境来看待外在事物了。即使是面对落霞,人也不一定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嗟叹,因为满天落霞正预示了明天将是一个艳阳天,正是一种希望的象征。再说,落霞本身不也是一种绚烂的风景吗?
“山景总须横侧看”,其实读诗也是一样。笔者对厉以宁的诗词加以评论,可能仅仅看到了一个侧面,其中更加深刻的道理,还待有缘人进一步挖掘。
(十一)
七绝·杭州九溪十八涧
其一
正是采茶扑蝶时,漫山花放小桃枝,
钱塘两岸家家乐,只怨东风来太迟。
其二
可叹东风来太迟,人生一次少年时,
不堪回首当初事,待把心潮化作诗。
其三
何故东风来太迟,阴森寒夜长如斯,
苍天无意留冬住,原是人间颠倒之。
其四
莫怨东风来太迟,春光已在绿杨枝。
亡羊之鉴须牢记,教训永存后代知。
1979年,厉以宁到杭州参加《政治经济学辞典》(外国经济思想史部分)的审稿会议,为期一个月,住在九溪十八涧,这几首诗就是在此次会议期间所作。1979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也有许多工作需要恢复和重新推进,《政治经济学辞典》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学者自己编纂的第一本中型辞典,其撰稿者众多,定稿者也有90多位专家和学者,厉以宁就是其中之一。
这四首诗中的第一首描绘了九溪十八涧的美好风光,时值初春,山花烂漫,钱塘江两岸风光明媚,家家户户都过着祥和而快乐的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来得并不容易,“只怨东风来太迟”,十年浩劫,造成的是无数心灵的饱受摧残和无数时光的荒废,其中既有个人青春的流逝,也有整个社会历史机遇的丧失,第二首就描述了厉以宁的这种感叹,“不堪回首当初事,待把心潮化作诗”。那么,“何故东风来太迟”?人们难免要问,为何会经历这样的挫折?历史本有其规律,历史的大潮是无法阻挡的,而社会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些曲折,甚至出现历史的倒退,究其原因,“原是人间颠倒之”,世上事本是人为,错误的历史决策,错误的个人选择,错误的社会风潮,都是造成历史发展之曲折的原因,在历史的错误面前,也许人人都难辞其咎。在最后一首,厉以宁认为,虽然经历了挫折,但“莫怨东风来太迟”,重要的是记住历史的教训,用以警醒后人,不要再重复历史的错误。
这组诗一唱三叹,感情起伏跌宕,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韵律之美,而细思其含义,又让人深思。
(十二)
鹧鸪天·游四川青城山有感
洞穴深深好炼丹,迢迢千里献高官。
贵人几个通灵性?道在是非一念间。
登小阁,望前川,缓流总比急流宽。
从来黄老无为治,疏导顺情国自安。
四川青城山是道教名山,是我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相传东汉张道陵曾在此修炼。山中洞穴甚多,有八大洞、七十二小洞,都是历朝道士炼丹的地方。厉以宁于1981年游览此山,并作此词。
在词的上阕,厉以宁以炼丹之事为喻,指出一个人能否悟道,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达官贵人们希望能够借助所谓的“仙丹”实现长生不老、羽化升仙的梦想,最后只能是一场空,依然超越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能否悟道,关键在于能否保持清醒,明辨是非。
下半阕的“缓流总比急流宽”,则充分地表达了厉以宁的经济思想。厉以宁始终认为,改革,需要渐进;处理社会问题,重在疏导。“要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市场活跃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民心安了,民情顺了,社会自然就安定了。”
在厉以宁看来,“缓流总比急流宽”的道理,不但适用于经济运行的宏观层面,也适用于企业的管理层面,反映到管理思想上,就是道家管理哲学的具体运用。厉以宁曾在课堂上指出,“道家管理哲学的要点,是尊重客观规律,顺应客观规律,不做任何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凡事都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待人要宽厚,缓流总比急流宽,这样,处理大事时就总会留有余地”。
同样,“疏导”也是厉以宁认为非常重要的经济管理思想。疏导意味着宽容,宽容则意味着和解。“矛盾宜解不宜结,更不应激化。矛盾要靠疏导来缓解。一个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经常要面对对现行做法不同的意见,因此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宽容的态度,做好疏导工作。”
(十三)
南歌子·游漓江
昨夜逢春雨,今朝雾满江,奇峰俏丽似新娘,半隐半明带羞着纱装。
含蓄人间美,自然意味长,吟诗作画亦相当,妙在容君日后慢思量。
1982年,厉以宁和夫人何玉春应广西师范大学的邀请到桂林讲学,期间在学生罗知颂的陪同下,畅游漓江。游览期间,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罗知颂担心这场雨会破坏大家的游兴,但没有想到,厉以宁回来后就填了这首《南歌子·游漓江》,吟咏桂林山水的含蓄之美,从中也可以看出厉以宁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首《南歌子·游漓江》的上阕描写了秀美、俏丽的漓江风光,在春雨的笼罩之下,奇峰若隐若现,像穿了婚纱的新娘一样美丽。词的下半阕,则表现了厉以宁的艺术观。厉以宁认为,无论是吟诗,还是作画,亦或是从事其他艺术活动,重在含蓄、自然,使人有回味。在前文的叙述中已经提到,厉以宁认为平铺直叙地讲道理的诗很难写好,含蓄的诗词反而能够给人思考的空间,令人回味悠长。
厉以宁所谓的含蓄并非晦涩难懂,如果让人摸不着头脑也就失去了诗词的本意。因此,含蓄应该有一个“度”,最好是自然涌出,意味深长。
(十四)
朝中措·河北赵州桥
一桥阅历几沧桑,旭日又斜阳。世道维艰目睹,雨晴迎送炎凉。
民间嫁娶,书生应试,权贵回乡。苦辣酸甜谁晓,凭栏过客彷徨。
1984年6月,厉以宁去石家庄讲学,游览了修建于隋代的赵州桥。厉以宁对赵州桥经历过的世事沧桑深有感触,遂作此词。词的上阕是讲赵州桥经历了人间的世态炎凉,日复一日,成了历史的见证。词的下阕列举了“民间嫁娶”、“书生应试”、“权贵回乡”和“过客彷徨”几个典型物象,表明人间喜怒哀乐,莫不成为赵州桥的历史积淀。词中的赵州桥是人格化的桥,饱经沧桑,懂得了人间的苦辣酸甜、喜怒哀乐,默默地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这首词的写作采用白描的写法,寥寥数笔,几个场面,就将作者对历史的凭吊表现得惟妙惟肖,意境跃然纸上。
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中,而人的所作所为也会构成历史的一部分。人的一生总会有苦辣酸甜,也有时会感到世道艰辛,彷徨迷离,但如果目光放得更远一些,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就会感到沧桑阅尽,一时得失不必过分计较,心态也就会更好了,处事也就豁达了。
(十五)
菩萨蛮·黄山归来
隔山犹有青山在,彩云更在群山外。寻路到云边,山高亦等闲。
问君何所志,纵论人间事,寄愿笔生花,香飘亿万家。
厉以宁这首词作于1984年,用黄山的景色向我们描绘了做学问的境界:人在治学时,应该为自己设定远大的目标,有了这种目标作为精神动力,人在奋斗的过程中不但不会觉得辛苦,反而能在不知不觉中超越障碍,这正是“寻路到云边,山高亦等闲”所要表达的道理。
那么,厉以宁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什么呢?对此,厉以宁在下阕中做了回答,“问君何所志,纵论人间事”,他希望能够探索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律,并用这种规律来指导现实经济的运转;“寄愿笔生花,香飘亿万家”,则表明厉以宁作为一个经济学者,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造福民众。
从这首词可以知道,做人应该志存高远才能获得相应的成就。企业也应如此。企业应该有自己长期的愿景,并通过不断实现阶段性的目标向自己的愿景靠近。企业切忌急功近利,被目前的一点利益所迷惑,以致迷失方向,放弃了对长期愿景的追求。
(十六)
鹧鸪天·为厉放获得硕士学位作
数载坎坷志未消,登山且莫问山高。野无人迹非无路,村有溪流必有桥。
风飒飒,路迢迢,但凭年少与勤劳。倾听江下涛声急,一代新潮接旧潮。
这首诗是厉以宁为女儿厉放所作的。厉放高中毕业后就去农村插队,可以说是历经磨难,因此倍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插队回来她在师范学校就读,又经过几年刻苦自学,终于在1982年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第一期研究生,并于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厉以宁为女儿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这首《鹧鸪天·为厉放获得硕士学位作》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所作的。词中表达出的欣慰和鼓励之情,相信会使每一个读者都受到感染。
“野无人迹非无路,村有溪流必有桥”,是厉以宁经常用来自我勉励的诗句。古往今来成大事业者,莫不经历过一个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过程。有时候,人所开辟的事业是没有先行者的,只能靠自己不断地摸索,探出一条路来。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不但无人喝彩,有时甚至陷入孤立的境地。但是,只要人秉持着一份信念,便最终能够寻找到出路,成就一番事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有时甚至引发激烈的争论,作为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多次被推上风浪口,他所受到的压力,常人难以想象。每到这时,厉以宁总是用这种“野无人迹非无路,村有溪流必有桥”的信念来激励自己,他相信自己的观点经得起考验,时间会给出公正的结论。
每一个创业者欲有所作为,都应该有这种精神,只有这样,人生才能不断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十七)
七绝·重庆夜雨
嘉陵秋雨漫秋池,岸下蓬舟摆渡时,
隔水传来圆舞曲,几人会唱竹枝词。
1986年11月下旬,厉以宁教授由成都至自贡,再赴重庆,进行调研。此行所作的诗作中,除了这首《重庆夜雨》,还有一首《采桑子·四川自贡之夜》,同是一首意象鲜明、格调清新的佳作:
采桑子·四川自贡之夜
细听台上轻声唱,琴曲悠扬,幕后帮腔,缭缭余音在两厢。
剧终客散街头去,新店开张,灯火辉煌,树下小摊酒菜香。
这两首诗词描写的都是夜间的景象。在《重庆夜雨》中,厉以宁教授先用“秋雨”和“蓬舟”描绘出一幅意境萧疏的夜雨画面,让人情不自禁联想到李商隐那首著名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但接下来诗的画风陡然一变,“隔水传来圆舞曲”一句,一下子把人的视线拉回到了现代。嘉陵江还是那个嘉陵江,雨还是亘古不变的雨,但隔水听音,却不再是古代流行于此地的竹枝词,而是西洋的圆舞曲,不禁让人神思恍惚,不知今夕何夕。
如果说这首《重庆夜雨》带给我们的是时空交错之感,那么《采桑子·四川自贡之夜》,则给人戏里戏外之叹。这首词上半阕节奏悠扬,读上去,仿佛咿咿呀呀伴着琴声的吟唱就在耳边,让人沉吟其中,悠然而陶醉。到了下半阕,剧院散场,诗人的视线也来到了熙来攘往的大街上,一副热闹而繁华的夜市景象出现在眼前。读完这首诗,会让我们想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刚看完一场精彩的电影或者演出,头脑还沉浸在故事之中,身体却已经回到了现实,那种感觉,似真似幻,不知戏里戏外,哪个才是真实。
这两首作品意象明朗,色彩丰富,意境也引人入胜,它铭记了厉以宁教授在旅途中经历的一些美好的片段,也让我们想起了自己那些如梦如幻的时刻,美妙而难忘。
(十八)
踏莎行·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整理文稿
戒律清规,闲人流语,随风吹过身边去,藏书楼里作忙人,楼高那管花飞絮。
不计浮华,但求警句,愿将心血其中聚。清清流水出深山,须经沙石千回滤。
这首诗作于1987年,厉以宁当时正在北大图书馆内整理手稿《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这本书是最能反映厉以宁学术思想的一本著作,著作区分了两类不同的非均衡,认为中国现阶段的经济是第二类非均衡经济,其特点是市场不完善,参加市场活动的微观主体单位并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它们缺乏选择投资机会和经营方式的自主权,也不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这本书凝聚了厉以宁的心血,可谓“清清流水出深山,须经沙石千回滤”。虽然作者在写作这本书时,面临着重重困难,而且很多人对此难以理解,但这本书指导了中国的经济改革,也经受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检验,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首词中表现出来的厉以宁的治学精神是值得年轻学者学习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外界的诱惑越来越多,浮华、急躁的学风也有所抬头,这不但会影响学术成果的质量,而且会影响社会风气。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弘扬优良的治学之风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唯有如此,才能有更多启迪世人、启发社会进步的佳作问世。
(十九)
南歌子·为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干部班毕业而作
手掌官衙印,须知百姓情,犹如晒谷盼秋晴,最怕连绵细雨下难停。
慎独人人敬,兼听心内明,秉公执法似天平,切莫一头偏重一头轻。
词中的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前身,词作于1987年,厉以宁当时是经济管理系的系主任。这首词是厉以宁对经济管理系干部班提出的殷切希望,希望他们深入了解民情,廉洁自律,公平执法。
“慎独”一词出自《中庸》一书。《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即君子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听不到的地方,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让不符合道德的意念在隐蔽处出现,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修养的自觉性,即不仅在公开的、大的事情上能按道德原则办事,而且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在各种细小问题上,也能谨慎行事,不做违反道德原则的事情。
“兼听心内明”,则是从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演化而来的,意即只有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体现在管理干部的工作中,便是一种民主、包容的执政方式,领导干部切忌搞“一言堂”,只有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才能保证决策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群众的呼声,收到最好的效果。
“秉公执法似天平,切莫一头偏重一头轻”,则是要求管理干部在工作中必须遵循公正的原则,公正则不偏不倚,公正才能树立威信、维护法律和纪律的权威,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民众的权益。
(二十)
踏莎行·登崂山
细雨无声,山茶开早,娇姿媚态千般巧,人间不用护花神,春山处处是芳草。
大道无形,何愁天老,和风定有朝阳照。急流日夜洗河滩,沉沙新积知多少。
1987年,厉以宁应青岛大学之邀前去讲学,在这期间两次游崂山,这首词就是厉以宁登崂山有感而作的。词的上阕写的是在无声细雨的滋润之下,茶花早早开了,千般妩媚,万分娇艳。词的下阕说的是真正的“道”(这里可以理解为宇宙间的终极规律),它是无形的,也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其作用是通过潜移默化逐步显现出来的,就像朝阳可以使微风变得和煦、流水沉沙可以积为平原一样。
2006年8月16日,厉以宁在黑龙江省考察时,曾题词“细雨无声,大道无形”赠给北大荒红兴隆第一高级中学,以示勉励。厉以宁的这首词也可以用来描述教育的作用。教书育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修养和境界。而对于个人来说,不断地学习才能够掌握大量的知识,所以人人都应该在平时注意自己的学习和积累,避免急于求成的心态。
(二十一)
七古·游桃花源
少小熟背王维句,有幸曾在桃源住。
只住县城未上山,不知洞口在何处?
今日进山却茫然,亭阁楼台古树间。
虽有桃花夹溪岸,溪小水浅怎撑船?
沿溪探寻未见洞,纵见小洞仅狭缝。
洞中难有天外天,更无遗民辟家园。
归来恍然有所悟,陶公遗篇如迷雾。
武陵未必有仙山,灵境不在凡尘路。
桃花流水一年年,月儿残缺月又圆。
细雨斜风燕来去,心宽无处不桃源。
这首诗中所说的“王维句”,是指王维的《桃源行》,这首诗是王维取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写成的一首七言古诗。
1988年,厉以宁在游览湖南桃花源后写下了这首《游桃花源》,诗中写道:“虽有桃花夹溪岸”,但是现实中的“溪小水浅”和“小洞狭缝”,则与陶文和王诗的描写有很大的不同,更没有躲避乱世的居民在现实世界之外另辟家园。那么,世代流传、引人遐想的桃源佳话又从何而来呢?厉以宁桃源之行后悟得的道理是,所谓的世外桃源,原本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想象和愿望,人们希望能有一片净土,远离现实世界的纷乱与丑恶。但这种美好的愿望也只能是一种愿望而已,并不存在所谓的“仙山”和“灵境”,月缺月圆、燕来燕去的自然规律并不会改变。厉以宁进而指出,所谓的桃源,实际上只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只要人自身豁达、乐观,便无处不是净土。“心宽无处不桃源”,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这也是厉以宁经常用以勉励友人、弟子的一句诗。厉以宁夫人何玉春的摄影集,也用了这样的副标题:“心宽无处不桃源。”
(二十二)
浣溪沙·张家界
看罢青山旭照红,诗情原在淡云中,迎春浅草碧葱葱。
湖海苍茫终有岸,溪泉涓滴却无穷,细流长绕最高峰。
壮阔诡谲的朝阳总能够激发我们的感慨,震颤我们的心灵,我们也往往将生活的目标,着眼于人生巅峰时刻的辉煌和灿烂。但厉以宁在这首词中(词作于1988年)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意,其实蕴含在淡淡的云彩之中,意即我们需要在生活的平淡细微处寻找真意,恰如旷野中无名的浅草,总是第一个向我们报告春的消息。
“湖海苍茫终有岸,溪泉涓滴却无穷”,这是厉以宁经常用来勉励学生的话。我们总是以为生活只有像波澜壮阔的海洋,才值得一过,但是再宽广博大的海洋,也有一个边界、尽头,涓涓溪水却永不枯竭、永不停休;围绕最高峰的,往往是溪流,山下奔腾咆哮的大江大河,是由它们汇聚而成的。
厉以宁通过这幅画面,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道理:赋予生活意义的,往往是那些细微的东西,它们构成了生活最真实的一面。人们往往一味追求辉煌和卓越,反而忽略了人生真正的乐趣往往存在于平淡的日常生活之中。真正有修养、有境界的人,从不会漠视生活细节,而是充满生活情趣,在细微处见真意。
(二十三)
七绝·品茶有感,于湖南君山
茶中极品有银针,三次升浮三次沉,
世上谁人无挫折,任凭起落自宽心。
这首诗中的“银针”,是指湖南君山银针,此茶以沸水冲泡,会经三起三落。银针是茶中极品,而一个人如果也能在起落沉浮中泰然自若,不在挫折的打击下沉沦下去,一定也能提升自己的境界,成就一番事业。
这首诗是和厉以宁的经历有密切关系的。厉以宁在“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中屡遭冲击,他都挺过来了,不料到了20世纪80年代,当他提出股份制的主张,却又遭到各种责难,甚至是大肆诽谤。在这种情况下,1988年他写了这首七绝。近年来,厉以宁倡导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先被一些人加以歪曲,复又横加指责。厉以宁始终没有将个人得失放在心上。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者,厉以宁心中始终记得这一点,所以他真正做到了“任凭起落自宽心”。
(二十四)
蝶恋花·偕何玉春骑车游青龙桥观梅
久在瑶池台上住,散落人间,不怕尘缘误。一片清香霜后树,为消寂寞应留步。
郊外寻春郊外雾,春尚无踪,塞下风如故。疑是堆堆残雪处,飞花沾满多情路。
古往今来有许多咏梅的诗词,但厉以宁这首词与众不同。不同之一:他描写的人格化的梅花,不再仅仅局限于高洁的品格,更有一种流于尘世的寂寞。不同之二:是诗人在这寂寞之中、在这春之欲来而尚未来的张茫顾盼中,独能领悟到一种梅花绽放带来的勃勃生机,正是借助这种生机,人才能在寂寞如海的尘世中得以超拔,才能领悟这无情而又多情的世界。
这首词作于1989年,之所以动人,在于它曲折地描绘出了一种思想过程。在上半阕中,厉以宁呈现出自己内心的寂寞,如同坠落尘世的梅花,虽然并不能轻易被尘缘所误,但究竟是从高处坠落,于这尘世有一种不能相容的两隔之感。但是,梅花高洁的出处和作者远大的追求在此相互交融、互为知音,因为只有寂寞的心情才如天光云影般透彻静谧,将深邃世界的奥妙呈现毕致;也只有寂寞的心情才能抵挡尘世中的种种干扰,使人能够思考,能够领悟。
厉以宁的这首词最动人之处,就在于能于寂寞之中有所超拔,不但使整首词有了一个足以安顿思想的归宿,也使读词之人常获得一种深厚的感悟和希望。这首《蝶恋花·偕何玉春骑车游青龙桥观梅》的下阕,由“赏梅”的寂寞,转向了“寻春”的超越,词的最后,则以“多情”二字消融了单纯的寂寞,“飞花”之“飞”字,更描述出一份活泼的动感,衬托出了深厚的寂寞之中蓬勃欲出的生机。
“飞花沾满多情路”,“多情”与“寂寞”形成了呼应。多情之中仍有寂寞,但已超越了寂寞,更多的是作者对这世界的豁达态度。
(二十五)
鹧鸪天·游浙江定海普陀山,船中闻邻座几位民营企业家闲谈有感
大道尽头小道弯,游人许愿到仙山。乐施好善修功德,自律从严心始安。
生命短,海天宽,隔厢妙语可通禅:若无信仰为支柱,名利场中行路难。
1993年,厉以宁在乘船前往普陀山的途中,听到邻座有几个民营企业家在谈为什么去进香的问题,有感而填了上面这首词。厉以宁在这首词中指出,所谓福分并不是通过许愿得来的,而是要靠乐善好施的善良心地,以及自律从严的人格修养。最后的“若无信仰为支柱,名利场中行路难”两句,不但反映了厉以宁的经济伦理思想,而且已经成了一些企业经营者的信念。
厉以宁的《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一书,系统论述了经济发展中道德、精神及信仰力量的作用。他认为,在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之外,还存在第三种调节力量,即习惯与道德,“习惯与道德调节是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出现以前惟一起调节作用的调节方式,也是在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达不到的领域内惟一起调节作用的调节方式”。所以,习惯和道德调节是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的一种调节。“假定缺少精神力量,没有一定的伦理观念作为行为目标理性化的内核,社会的持续进步将是不可能的。”具体到信仰,厉以宁则指出:“在道德调节中,信仰既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促使道德调节有效的重要因素。信仰不仅同政治不可分开,而且也同经济发展不可分开。”这些道理,是值得所有经济研究者和企业经营者深思的。
(二十六)
七律·雨中游南雁荡
大雨滂沱归意浓,风云变幻赖从容。
来时犹见溪边树,转眼渺茫雾后峰。
人世难寻回首路,机缘一去不重逢。
急流已报飞舟渡,隔岸青青迎客松。
1994年,厉以宁夫妇由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去南雁荡,归途遇到大雨,山溪陡涨,十分惊险。来时看到的风景,已被滂沱大雨和重重雾气遮掩住,再也寻不到了。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变化,和自然界的风云变幻并无二致,机遇稍纵即逝,一旦错过,就难有补偿或重新来过的机会。如果不懂得把握机会,只会留下无尽的遗憾。
厉以宁这首词提醒我们,人生中充满了变幻,外在的环境转瞬间就会发生变化,让人欣赏到全然不同的景色。所以,一方面,“风云变幻赖从容”,人应该具备应对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应懂得珍惜和把握机遇,不要等到机遇流逝之后,才想起去寻找“回头路”。具备了适应能力,学会“从容”,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无往而不适;懂得把握机会,才能最有效地利用外部条件,创造辉煌。
做人如此,从事经济改革和市场开发又何尝不是呢?如果改革开放和开拓市场时不抓住机遇,等到经济形势变了,或者对手已经成长起来了,再着手行动就贻误时机了。
(二十七)
踏莎行·庐山花径,忆白居易诗
冬日严霜,初春飘雪,秋来又见枫林叶。人间自有暖和凉,深山内外无差别。
世道中庸,何须过绝,静观历史翻新页。月亏且作月盈时,花开也是花飞节。
该词作于1995年,词中所指“白居易诗”,是白居易的七绝《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说的是诗人惜春总怕春归去,当俗世的春已然归去之后,却在山寺中得见,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既然春转入此中,也就不必为春归而伤感了。厉以宁的词中表达的意思却与之不同。词的上阕说的是山中也是“冬日严霜,初春飘雪”,秋天枫叶红遍,这与人间的四季轮回、冷暖交替并无不同。词的下阕则表明了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人间冷暖和四季轮回。厉以宁认为,为人处世应守中庸之道,不应该过于绝对。只要保持好的心态,即使是月亏的时候,也可以当作昭示阖家团聚的月圆之时,而花开给人带来喜悦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花开之时也就是花落之时,这正是“月亏且作月盈时,花开也是花飞节”的深刻含义。
自20世纪80年代,厉以宁在改革中一直主张“渐进”,反对所谓的“休克疗法”。这首词不但表达了厉以宁豁达的人生态度,也表明了厉以宁的改革思想和辩证的历史观:时间和历史不是极限运动,不同事物的交替运转才是历史的常态,所以,“世道中庸,何须过绝”,应该保持辩证的观点,不能用绝对的眼光看事物和历史。
(二十八)
七绝·广西田阳德保途中,见燕群飞过
未退春寒草已生,几行旧燕到边城。
年年往返三千里,处处暂停又一程。
构筑小窝情有寄,飞回老屋悄无声。
世人当学南来燕,从不违时守信诚。
田阳和德保是广西百色地区的两个县,这首诗是厉以宁1996年在德保写的。
光阴流转,四季交替,燕子却从不违背自己的诺言,“年年往返三千里”,飞回老屋。厉以宁借用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人们应该像燕子一样讲究诚信,风雨无阻地履行自己的诺言。
厉以宁曾在不同的场合指出过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信用是经济生活中对交易者合法权益的尊重和维护。在市场经济中,信用体系的崩溃与瓦解将对经济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害,给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对信用的破坏,固然损害了别人的利益,但实质上也使自己受到了损失,正如西方谚语所说的那样:“你骗了所有的人,结果发现,你被所有的人骗了。”
厉以宁也从效率的观点出发,阐述了信用的重要性。他认为,效率有两个基础,一个是物质技术基础,另一个是道德基础。先进的设备、熟练的劳动力,构成了效率的物质基础,但仅有物质基础,只能产生常规的效率。超常规的效率则来自于道德基础,而互信的关系,就是效率的道德基础。信用体系的瓦解,使效率失去了道德基础,互不信任的人们将形成一种内耗,力量相互抵消,不但不可能创造超常规的效率,也会使常规的效率受到影响。
(二十九)
减字木兰花·贺厉放获博士学位
艰辛历尽,风雨当年凭自信。更上层楼,莫让时光似水流。
扬鞭再赶,创业从来无早晚。处世惟谦,天外须知还有天。
这首词是1998年厉以宁为女儿厉放获得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博士学位而作。词的上阕讲的是历尽艰辛、坚定意志、不辞辛劳,终究可以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下阕讲的是等到学业有成,再去创业也为时未晚,只要谦虚谨慎,虚心学习就会有所成就。
在这首词中,“创业从来无早晚”一句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对世人有所启迪。关于创业宜早还是宜晚的问题,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已有涉及。例如《老子·第四十一章》就提出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中的“大器晚成”指的是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较晚。但厉以宁并不认为创业晚一定优于创业早,他只是说“创业从来无早晚”,早也可,晚也可。实际上,或早或晚,因势而论,因人而定。
要知道,创业者的年龄不是非常重要的,重要的是创业者是否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才能。如果具备了这种才能,即使是年纪大了,也能找到商机;如果不具备这种才能,年龄优势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又回到这首词的上阕,人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才能,磨炼自己的意志,并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扬鞭再赶”,创业终会有成就。
(三十)
踏莎行·见何玉春细心培育君子兰有感
院静庭幽,花黄叶翠,清香缕缕春风醉,若教明日胜今朝,冬寒暂且轻轻睡。
一觉醒来,新图重绘,容颜不换宁憔悴。媚官媚俗绝无缘,兰中君子堪相慰。
厉以宁的夫人何玉春退休以后,喜爱养花。去过厉以宁家里的人都会被何玉春养在阳台、一年四季争奇斗艳的鲜花而吸引。君子兰是比较难养的花卉,需要精心的培育和照料,何玉春养花颇为得法,而且对花呵护有加。花的恬静淡雅给厉以宁一家增添了生活乐趣。
该词作于1998年。词中对君子兰的赞美实际上也是对花之高洁精神的赞美,更是作者对自身治学精神的寄托。其中“媚官媚俗绝无缘”一句表达了作者对那些不愿媚官媚俗的前辈学者的称赞。厉以宁认为,学者应当通过独立的思考和研究,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不管阻力有多大,都应坚持到底。厉以宁在学术研究中,在各种压力下,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对于别人的批评,他一般不做回应,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来对待,他希望自己的观点能经受住实践的检验。在面临压力的时候,家里养的君子兰就成了一种精神寄托。
1995年厉以宁纪念他就学时的北京大学马寅初校长的一首《虞美人·为马寅初先生铜像揭幕而作》,就写出了学者应具有的高尚品质。
虞美人·为马寅初先生铜像揭幕而作
罢官遭黜寻常事,难夺匹夫志。当年何故不低头?墙上芦苇摇摆实堪羞。
安危荣辱抛身外,留得尊严在。今生无愧是宗师,亮节高风传与后人知。
(三十一)
虞美人·观电视剧《商鞅》有感
城乡尽诉胸中怨,拒为商鞅辨。纵然变法可强兵,苛政重刑无处不心惊。
令行从未留余地,只替君王计。大权转眼化云烟,刻薄寡恩难怪少人怜。
商鞅,卫人,入秦佐秦孝公变法,壮大了秦国的军事力量,但是其变法期间,采用苛政重刑,黎民怨声载道。《盐铁论·非鞅》说:“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肉刑,百姓斋栗,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倍之利,民无所开说容言。”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而死。
这首词作于1998年,厉以宁当时思考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是为追求经济指标的上升还是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厉以宁在1986年出版的《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一书中对此有深刻的论述。厉以宁认为,体制、目标、人这三个层次的研究,人的研究是最高层次,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研究如何关心人和培养人,而不应该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了改进国民福利。
从厉以宁这首词可以知道,变法,如果只靠重刑而没有给平民百姓带来福利,甚至造成怨声载道,那么即使这种变法有利于富国强兵,也不会得到百姓的支持和理解。
对于公司管理而言,高层管理者在制定自己的目标时,不应只考虑本公司的业绩如何,目标是否能够实现,还应该为本公司的员工考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进他们的福利,同时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这样就会使他们对公司产生认同感,从而在公司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这对于公司长期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十二)
采桑子·冬日登梅岭忆陈毅同志诗有感
花香百里坡南北,不怨春迟,独秀寒枝,笑对西风刺骨时。
将军落难梅关下,思绪飞驰,慷慨吟诗,振奋泉台十万师。
词中所说的梅岭位于广东和江西交界之处,自古以来便以梅花著称于世。此首《采桑子·冬日登梅岭忆陈毅同志诗有感》的上阕,便描写了梅岭红梅怒放、傲雪斗霜的景象。
梅岭还是一处革命圣地。1936年冬,陈毅在梅岭被敌围困,敌人搜捕不到他,便放火烧山,陈毅自知难逃此劫,就写下了著名的《梅岭三章》,其中一首说道:“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后来多亏一场大雨从天而降,浇灭了大火,陈毅才得以逃脱。厉以宁这首词的下半阕,便追忆了这段革命往事。
这首词作于1999年,厉以宁之所以对梅花笑对刺骨西风和陈毅将军慷慨吟诗表示感叹,与厉以宁自身的遭遇有关。厉以宁自大学毕业以来,多次遇到各种批判和责难,是梅花的高洁品质触动了他的心灵,使他更加坚定自己的学术观点,耐心地等待实践的检验。这就是词中“不怨春迟,独秀寒枝”的含意。
(三十三)
相见欢·岷江源
小溪绕过山坡,性温和,脉脉含情低诉似情歌。
阻其步,断其路,起风波,水患伤人远比火灾多。
2000年,厉以宁在自松潘至九寨沟途中,经过岷江源时作了这首词。这首词说的是,溪水顺流而下,在没有遇到阻力的时候,性情温和,但是一旦遇到阻力,水流被阻断,就会风波骤起,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
从这首词可以悟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治理国家时,应该采用疏导的方针。
(三十四)
采桑子·青海西宁至贵德途中
野花杂树红崖下,云淡风轻,绿草相迎,小路崎岖缓缓行。
高山绝壁从无水,洼则盈盈,低则青青,知否人间处世情?
这首词作于2000年。在这首词中,厉以宁描绘的是高山悬崖下的景色:悬崖之下山径崎岖,野花杂树、绿草盈盈,而高山绝壁却没有树木生长。厉以宁从而想到了《老子·第二十二章》中的“洼则盈”,意即水只会积聚在低处,同样,人只有谦虚低调,内心才能丰富、充实。
“洼则盈”不仅是厉以宁感悟到的处世之道,也是他人生态度的一种反映。不论是在意气风发的学生时代,还是在几起几落的动荡年代,亦或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渐为公众知晓、影响渐广的年代,厉以宁始终都以谦逊平易、低调沉稳的态度示人。这种“洼则盈”的道理,不仅是厉以宁自身经验的总结,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它告诉我们,在治学上,应该虚怀若谷,不急于求成。以写诗填词为例,厉以宁虽然创作了数百首佳作,但是他从不自称诗人,而总是说自己只不过是一个诗词爱好者而已。
(三十五)
破阵子·七十感怀
往日悲歌非梦,平生执着追寻,纵说琼楼难有路,盼到来年又胜今,好诗莫自吟。
纸上应留墨迹,书山总有知音,处世长存宽厚意,行事惟求无愧心,笑游桃李林。
厉以宁70岁(2000年)生日那一天,历届弟子数百人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聚会:上午举行讲座,由厉以宁讲“唐宋诗词欣赏”;下午举行“厉以宁诗词研讨会”;晚间举行“厉以宁诗词朗诵会”,厉以宁在诗词朗诵会上朗诵了这首《破阵子·七十感怀》,抒发了他为人处世、教书育人的心得体会。
词的上阕说,虽然作者经历了各种坎坷和挫折,但仍然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虽然开始时理想如琼楼玉宇般遥不可及,但形势还是一年年好转,对于取得的成就,他总是和家人、周围的朋友、弟子一起分享。词的下阕,作者一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在学海中上下求索,处世宽厚,行事唯公,如今桃李遍天下,如何能不为之欣慰呢?
这首词不仅是作者的自勉之词,对世人也不无启发。在立志方面,这首词告诉我们,大凡有成就之人,树立了奋斗目标之后,都会持之以恒,通过不断努力,终会改变境遇;治学中可以找到乐趣所在,著书立说从不奉命而为;在处世方面,应该对人宽厚,做事无愧于心。
(三十六)
七绝·年终寄语
江水浊黄溪水清,朝霞或雨晚霞晴。
半生悟得其中意,伴我余年一路行。
“江水浊黄溪水清”,是指江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往往浊黄不清;而溪水缓流平静,往往清澈见底。“朝霞或雨晚霞晴”则指,早上有霞云,未必是晴天,也有可能下雨,而晚霞则表明,明天多半是晴天。
这两句诗是厉以宁在多年的生活经历中悟得的道理。此诗作于2001年。前一句告诉我们,人生在世不应当只追求显赫,因为显赫的背后往往有不为人知的混浊,而平静简易的生活中可能更有一份真意在。后一句则告诉我们,遇到成功的时候,不应沾沾自喜,因为前面很有可能还要遭遇狂风暴雨;遇到失败的时候,也不要自暴自弃,坚持下去,还会有新的转机。总之,为人一定要达观,要想得宽,想得开。
(三十七)
七绝·广东新兴国恩寺
六祖堂前悟性生,菩提明镜意中成。
此心长似清泉水,处处无声即有声。
诗中所说的六祖,是指唐代高僧、禅宗六祖惠能,他是禅宗南宗的开创者。禅宗五祖弘忍要他的弟子都写一首偈给他看,以显示各自对佛法的理解。谁悟了佛法大意,便将衣钵传给谁。上座神秀作了如下一首: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看了以后评论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意为神秀还未登堂入室,离悟道之日尚远。这时,旁边的下等僧惠能听到,便也呈了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一偈之下,众座皆惊。五祖认为惠能深得佛法大意,便将衣钵传给了他。后来,惠能成为禅宗史上有名的六祖。
厉以宁对神秀“时时勤拂拭”主张的赞同,前面已经提到。这里只就这首诗中“此心长似清泉水,处处无声即有声”两句做些解释。这两句既有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也有厉以宁对自己人生的感悟。
但是,厉以宁这首诗并不只是就禅论禅,它实际上包含了更宽泛的感悟。厉以宁曾说:“解悟人生,重在一个‘悟’字。悟了,就心静了;悟透了,就心安了。”人容易感慨于岁月的流逝、世事的无常,容易在回忆中产生伤感的情绪。然而,只要解悟了人生,就会更加理解大自然和人世的规律,“处处无声即有声”。解悟了这一切,心就会像生生不息的活水,融解世间的一切烦恼。
此诗作于2002年。
(三十八)
木兰花·连云港花果山
弯弯曲曲登山道,坡陡谷深烟渺渺,后人急步赶前人,记取让行君莫笑。
芳洲岁岁春风到,峰顶应知明月小,海边朝夕浪花飞,目睹几多砖塔倒。
此处的花果山,即是传说中的孙悟空出生地,据说,吴承恩写《西游记》曾来过此处。在登山的过程中,总不断有后来者追赶上来,并超过前面的人。这使厉以宁联想到了现实中的继承和超越的关系。对此,他的态度是,应该大胆地培养和起用新人,鼓励他们超越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有这样历史才能进步。如果不懂得为后来者让行,不但会造成后继无人,而且自己也会被历史淘汰。
厉以宁在经济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成就,其经济思想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但他表示,如果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自己只是一个经济研究的过渡性人物。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表现了一种真正的大家风范。这是因为历史总是在“一代新潮接旧潮”的发展中进步的,希望总是在后来者身上。
这对企业经营者也应有启发。企业、特别是家族式企业的掌管者,平时就应注意培养接班人,让后人得到足够的锻炼,否则,就会由于后继无人而导致企业难以持续发展、壮大。
该词作于2002年。
(三十九)
鹧鸪天·瑞士洛桑古迹
天纵有情心也偏,人生不信只由天,何须计较沉浮事,褒贬从来一阵烟。
山涧过,是平原,秋游且到小溪边,甘泉无语流千里,沙土飞扬弹指间。
洛桑,瑞士古城,位于日内瓦湖北岸,2002年厉以宁夫妇游洛桑古迹有感而作此词。词的上阕以“天纵有情心也偏”起领全词,这句话指的是世事际遇不一定是公平的。“天也心偏”就表现为顺应天道的事情未必就能顺利实现,机缘往往为顺应历史潮流之事平添很多障碍,正所谓命运多舛,造化弄人。但接着是“人生不信只由天”,人的主观努力才是真正的决定力量,即使际遇多舛,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发挥其作用。如果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观点,就必须做到不计较自己的沉浮和外人的褒贬,对自己的目标持之以恒。词的下阕以“山涧过,是平原”形象地表明了坚定自己的意志,渡过难关之后就可以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厉以宁用无声的甘泉可以流到千里之外,而飞扬的沙土瞬间就灰飞烟灭来做比,说明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为之奋斗,终究可以成功。
(四十)
南歌子·阿里山姊妹潭
路小丛林秀,潭深水色清。周边落叶惹波平,成串鱼儿来去乱浮萍。
坡陡溪流急,山高月更明。云天倒影怎分清?恰似人间虚实伴随行。
这首诗是2003年厉以宁为夫人何玉春教授的摄影作品“阿里山姊妹潭云天倒影”配的词。姊妹潭中碧波荡漾、鱼群嬉戏,云和天倒影在水中、水天一色的景致让人莫辨孰是水、孰是天,这恰似人间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让人无从分辨,甚至无所适从。但是对于虚虚实实的现实世界,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在厉以宁的词中,这些景色是十分美丽的,潭深水清,鱼动浮萍,丛林秀丽、山高月明,这些秀丽的景色并未因为虚实难辨而减少半分。实际上,世间的万事本来就是虚虚实实,难以明辨的。只要保持豁达的心态,就能在虚虚实实之间避虚就实,游刃有余。
(四十一)
虞美人·山东荣成市成山头
少年观海天无际,故土绵绵意。轻舟好去莫回头,破浪直前随处有芳洲。
老来得失应知矣,潮退潮升起。一番秋雨一番风,换得心宽南北亦西东。
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以“听雨”为题,写了少年、壮年和“鬓已星星”的老年三个时期听雨时的不同感受;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则以“赋诗”为题,点出少年时期是“为赋新辞强说愁”,成年之后,遍识愁滋味,却只能是“欲说还休”。
厉以宁这首《虞美人·山东荣成市成山头》,则以“观海”为题,写出了少年时的踌躇满志和老年时的淡然豁达。作者少年时离开故土,轻舟一叶,破浪直前,走向广阔的世界,在此后的求学治学生涯中,既获得了成就,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过了古稀之年(词作于2004年)再回忆往昔,以前的成就与坎坷,如同潮退潮起,经历多了,也就心宽了,这就是“换得心宽南北亦西东”。
年龄和际遇的不同总能给人不同的感受,而这种感受的变化正是岁月在人身上刻下的印记。但最关键的就是持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如果一味对过去的荣辱得失斤斤计较,无法自拔,只能是自寻烦恼。反之,如果能够将过去的得失付诸一笑,淡然对待往事,那么就可以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恬淡之美。
(四十二)
减字木兰花·贵州织金洞
刚柔相较,谁负谁赢难细道。山外奇观,滴水年年顽石穿。
刚由柔起,不信请来溶洞里。日久天长,滴水凝成石笋廊。
该词作于2004年。
《老子》早就提出“柔弱胜刚强”“柔弱者生之徒”“柔弱处上”的道理。贵州织金洞外“滴水石穿”的景色和溶洞内“石笋水成”的自然奇观,则让厉以宁深刻地体会到刚和柔的辩证关系。
《老子》强调的是水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厉以宁在词中则指出“刚由柔起”,比如溶洞内,坚硬挺拔的石笋凭借的是水滴的凝注和积累。如果说“滴水年年顽石穿”说明了“以柔克刚”,而“滴水凝成石笋廊”则说明了“刚由柔起”和“刚柔相济”的哲理。
这一理念,也反映在厉以宁的管理思想中。厉以宁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开设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哲学课程中,是这样讲授的:道家管理哲学的要点是尊重客观规律,顺应客观规律,不做任何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这既适用于企业管理,也适用于宏观经济管理。
(四十三)
清平乐·甘肃崆峒山
台阶几许,百鸟啾啾语。万物竞生来又去,无序悠然有序。
雨停始见莺飞,花开全赖风微。乐业安居处处,有为出自无为。
崆峒山,在甘肃省平凉市境内,是道教名山。2004年8月,厉以宁到甘肃省、陕西省的七个市进行考察,在甘肃省平凉市游览了道教圣地崆峒山。在山上,平凉市旅游部门请厉以宁题词,厉以宁即兴撰写了一副对联:
雄秀仙山,万物竞生,无序原来有序
升平世界,安居乐业,有为出自无为
这首《清平乐·甘肃崆峒山》,即由这副对联引申而来。其中的“无序悠然有序”和“有为出自无为”两句,充分表现了厉以宁的经济思想。上阕是说,“世上一切,无不遵循客观规律,看似‘无序’,原来全都‘井然有序’”;下阕是说,“人间万事,只要适应客观规律,政简路宽,‘无为’必定导致‘有为’”。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同样面临着政府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干预经济运行的问题。如果政府干预太多,限制太多,违背了原来的经济规律,就会影响市场效率的充分发挥,也会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假定政府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建立起相应的制度,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政府只做市场做不到或市场做不好的事,那么经济必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四十四)
七绝·湖北黄梅四祖寺
世间何必论衣钵,自古真经心底传,
得道不须分早晚,有容顿悟海天宽。
诗中所说的四祖,是指禅宗四祖道信。四祖传衣钵给五祖弘忍。四祖寺和五祖寺都在湖北黄梅。禅宗以菩提达摩为初祖,下传慧可、僧粲、道信、弘忍,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两派。惠能以后,不再一脉单传,传者甚众。禅宗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外别传”,主张以心传心。如弘忍在将衣钵传给六祖惠能时,即说“法即以心传心,当令自悟”,即主张人应凭借自己的心性和悟性来“得道”。
厉以宁这首七绝所表达的正是上述观念:能否“得道”,不在于是否传得“衣钵”,人人都能够凭借自己的修养和心性达到“悟”的境界;“得道”也没有早晚之分,只要心胸足够宽广,定会拨云见日,排除世间的纷扰而悟道。
厉以宁这首诗不但符合禅宗真意,而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启示。人在精神上可以达到何种境界,并不在于地位的高低,也不在于年龄的大小和学历的高低,重要的在于心境:心灵纯净自能获得生活的真意,心胸宽广世界才会宽广。因此,人在事业上,也应将视线转向自己的内心,不断提高内心的境界。
此诗作于2005年。
(四十五)
七绝·新年将至,忆王安石元日诗
独饮屠苏静夜思,庙堂争辨面红时,
不愁风暖开言路,怕在桃符更换迟。
王安石《元日》如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屠苏,是酒名,指用屠苏草泡过的酒。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牌子,上面画有神像,据说每年新春更换一次,可以避邪。
据说,王安石这首诗不只写民间的新年景象,而且“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还隐含着改革的想法。不管这种说法是否符合王安石的原意,至少厉以宁这首七绝则包含了更多的感慨和希望。2005年底,厉以宁看到了经济学界有关改革的各种观点激烈交锋的情形,感到现在的学者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件好事,但值得担忧的却是,如果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不能跟进,将白白贻误了改革的时机。由此,他提醒当政者在广开言路的同时,应该及时吸取好的观点并付诸实践,避免悬而不决和贻误时机。于是写下了“不愁风暖开言路,怕在桃符更换迟”。
对于企业也是这样,高层决策者不但应该发挥民主、广开言路,也应该当机立断,及时作出决策,以免错过商机。
(四十六)
七律·从教五十周年暨七十五岁生日自叙
秋霜染得漫山红,看叶登高叠叠峰。
昔日荒沙连大漠,今朝道边尽花丛。
多年劳累非虚掷,往事堪思一笑中。
鬓白不为闲话扰,加鞭纵马对西风。
2005年12月3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为厉以宁从教50周年暨75岁生日举行庆祝会。厉以宁向弟子们展示了这首新作,既为明志,也是自勉。
本诗的前四句用几个简单的意象精炼地概括了厉以宁的学术生涯。其中的“荒沙”和“大漠”意指当年作者面对的艰苦环境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花丛”则指当今开放的学术环境以及作者自身研究成果累累和桃李满天下的境况。从昔日的“荒沙大漠”到如今的“道边花丛”,凝聚了厉以宁多年的辛劳和坎坷。如今回首往事,百般滋味,正是“多年劳累非虚掷,往事堪思一笑中”。在岁月中磨炼出的豁达的心胸,是不会被往事所牵绊的。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厉以宁始终保持着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独立立场,年过古稀依旧如此,这就是诗中“鬓白不为闲话扰”一句所要表达的意思。摆脱了流言蜚语的干扰,才能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才能加鞭纵马,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厉以宁近几年在经济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继出版了《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和《罗马—拜占庭经济史》这两本大作,这是厉以宁“加鞭纵马”的真实写照。
(四十七)
虞美人·携全家回故乡仪征
隔窗遥望青砖塔,满院花枝插。城东日出过霞云,疑似淡妆仙女换红裙。
晨风吹舞枯枝柳,不觉寒衣透。小船飘逸过江来,愁雾顿消堤上腊梅开。
厉以宁祖籍江苏仪征,出生在南京,后来一直在外地求学、工作,只是间断地在仪征居住。他对于故乡仪征的感情非常深厚。他曾经写过许多描写仪征的诗词佳作,这首《虞美人·携全家回故乡仪征》就是厉以宁2006年携全家回仪征过春节时写下的一首词。在这首词中,厉以宁不但描绘了作为“风物淮南第一州”的仪征如图画般秀丽、优美的景色,而且这首诗蕴含了厉以宁浓郁的乡情,因此尤为情深意长。
仪征紧靠长江北岸,过去由江南乘船来仪征,皆从小集镇泗源沟上岸。厉以宁在此呈现给我们的,恰是一幅江上乡景图:砖塔耸立,腊梅盛开,天边一抹红云如同仙女的裙摆,将景色烘托得玲珑灿烂。江上一叶小舟横渡,苍茫、飘逸。在这种美景中,纵有寒风袭来也不觉凄冷,更重要的是他的心已被乡情激荡,充满了喜悦和幸福。
词中的“青砖塔”,是指仪征城内唐代兴建的天宁寺塔,距今已经1300多年。1947年厉以宁17岁,在南京金陵中学读高中二年级,春假期间回仪征,曾填过一首词,就以天宁寺为题:
捣练子·仪征天宁寺
山远远,水清清,星月从来故土明。寺内桃花开又谢,多情春雨似无情。
(四十八)
踏莎行·江西婺源农村所见
草密林深,莺飞蝶舞,野花开遍溪边渡。山乡无处不桃源,粉墙黛瓦谁家住?
淳朴民风,勤劳农户,排排屋后新茶树。窗明院净客人来,炖鸡香满村前路。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历史上曾隶属安徽管辖。婺源不仅风景优美,而且还是历史文化名城。这首《踏莎行·江西婺源农村所见》,对婺源的风景和风土人情作了绝好的描绘。厉以宁以生花之笔描绘了婺源的民风之淳朴、农户之勤劳、茶树之秀美、民宅之优雅,俨然一幅世外桃源景象。
要知道,这首《踏莎行·江西婺源农村所见》只是厉以宁2006年皖赣之行沿途写下的多首描写农村景象的诗词之一。这一组诗词还有:
七绝·安徽泾县查济村
叠叠青山云雾茶,许溪侧畔有人家。
桃源藏在查村里,笑看开花又落花。
鹧鸪天·安徽泾县云岭
苦战当年血漫地,如烟往事寄哀思。江南一叶冤千古,云岭遗踪到处诗。
冬去速,夏来迟,春山老树发新枝。游人凭吊应宽慰,又见长龙飞跃时。
七绝·安徽旌德郊外
草绿莺飞花竞开,莲塘侧畔小亭台。
皖南最是迷人处,茉莉清香扑面来。
调笑令·安徽旌德江村
香气,香气,迷漫东西十里。杂花夹岸盛开,转眼云低雨来。来雨,来雨,石塔檐前可去?
七绝·江西浮梁瑶里
细雨濛濛拂晓天,飞泉直落碧潭前。
此山只合神仙住,游客今来尽是仙。
诉衷情·江西婺源彩虹桥
沿村小路草塘青,飞絮乱浮萍。廊桥避雨闲坐,话别道天晴。
迎晓月,送晨星,几曾停?水车旋转,碾谷人家,笑语盈盈。
厉以宁对农村有很深的感情,不仅因为他于20世纪50—70年代几次下放农村,同农民一起生活,更因为他深知农村和农民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近年来,扶贫更成为厉以宁调研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领域,他多次带队,深入到贫困农村实地调研,孜孜不倦地寻求让农民致富的方法,并且每到一个地方,都深入到农民家中或田间地头,深入了解农民的生活。厉以宁了解农村,所以他笔下描绘的乡村景色总是格外多情。
(四十九)
七古·薰衣草
薰衣草,
薰衣草,
伊犁河畔谁人晓?
百里花开一色蓝,
清香缕缕山边绕。
奉献终身无尽时,
直到草枯花谢了。
花谢犹有花籽在,
来日北疆景更好。
薰衣草,最著名的生长地是法国普罗旺斯。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国的新疆伊犁也是盛产薰衣草的地方。
厉以宁在伊犁观赏薰衣草的时候,产生的并非漫无边际的浪漫遐想,而是感叹于薰衣草默默无闻,奉献终身。薰衣草用自己的生命点缀着祖国边疆的河山,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作出贡献。
为了促进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北京大学和新疆石河子大学结成合作关系,北京大学派出以厉以宁的学生于鸿君教授为首的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长期在新疆支教,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对新疆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2006年,厉以宁应邀赴新疆讲学,见农垦战士种植的大片薰衣草,有感而发,遂作此诗。我们就把这首诗看作是对北大支边教师艰苦劳动的褒扬吧。
厉以宁当时还写了两首有关新疆军垦的词:
卜算子·新疆石河子至新源途中
冬日雪封山,夏夜惊雷雨。满目荒凉碎石滩,军垦人来去。
少小即屯边,四海五湖聚。汗洒冰川化作溪,渠水清如许。
采桑子·翻越天山赴那拉提
断崖无路峰峦峭,秋雨飘飘,春雪飘飘,夏日骄阳冰未消。
高山翻越南边望,驿站遥遥,农户遥遥,菜绿禾黄汗水浇。
(五十)
七绝·滕王阁
重来又见柳条垂,古阁千年人事非。
江上难寻孤鹜影,山头依旧落霞飞。
滕王阁坐落在江西南昌西北赣江东岸,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原阁已毁,新建的滕王阁建筑规模很大,临江而立。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声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使滕王阁名声大振。
厉以宁2006年访滕王阁时,除了欣赏滕王阁的秀美景色之外,还追思古人,想到了昔年古人宴饮时的欢乐场面,想起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然而,厉以宁感叹的是,由古及今,斯人已逝,世事已非,纵然垂柳依旧,山头还可以看到落霞的影子,但孤鹜已经难觅踪迹了。
(五十一)
鹧鸪天·赠黑龙江农垦老战士
十万官兵为戍边,征衣未解学耕田。
灌渠风雪挑灯夜,换取丰收九月天。
看黑土,话当年,白头伉俪意绵绵。
此生奉献从无悔,叮嘱儿孙永向前。
北大荒(黑龙江垦区)地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山麓,其开发始于1947年。开发建设之前,垦区是亘古荒原,素有“北大荒”之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王震将军率领10万复转官兵进军北大荒,开始了北大荒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特别是近2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垦区已成为我国耕地面积最大、机械化水平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2006年8月,厉以宁赴北大荒,对我国的现代农业进行深入调研。在调研现代农业的同时,厉以宁也对曾经投身北大荒开发建设的老战士深表敬意。在生产条件异常艰苦的年代里,老战士们用艰苦的劳动换取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灌渠风雪挑灯夜,换取丰收九月天”,生动地描绘了老战士的辛劳和取得的硕果,而他们的无私奉献所凭的正是一种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精神。诗中“征衣未解学耕田”一句就表达了老战士们急于投入生产战斗的迫切心情,“此生奉献从无悔”则表明了他们心甘情愿为这片土地奉献终生,更表明了他们对北大荒的眷恋与热爱。如今考察北大荒,遇到的都已经是老战士们的第三和第四代后人,他们仍然默默地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春种秋收,毫无怨言。
厉以宁北大荒之行,除了写下上面的这首词以外,还有三首即兴之作,一并披露如下,作为本书的结尾。
七古·北大荒雁窝岛湿地
清水盈盈,湾汉绕绕,
一望无际三棱草。
疑怪白鹭争相告,
年年大雁归来早。
七绝·赠黑龙江普阳农场
创业艰难众所知,行路步步耐人思。
瞻前道路虽宽阔,仍是扬鞭纵马时。
七古·赠黑龙江农垦宝泉岭管理局
改天换地,何等气概;
几代奉献,何等胸怀。
连片良田双手开,
成行大树汗水栽。
老兵最为动情处,
昔日荒草台,
今晚风送稻香来。
上一篇:以动人、感人评价诗词
下一篇:诗词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