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长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
这是一首情诗。写一个热恋中的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抒情主体是男是女,难以断定。
全诗凡三章。每章的前二句写景,以下六句写诗人所思对象之所在,及诗人的心情。第一章,诗人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发端,首先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秋苇苍苍、露重霜浓的清秋景色。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季节里,诗人深情地思念着他(她)倾慕和爱恋着的心上人。但此时此地,她(他)又在何方?诗人仿佛看到,“伊人”就在茫茫秋水的那一边,一水之隔,使一对有情人不得相会。于是,诗人决意去追寻“伊人”,但路远水阔,“道阻且长”,诗人的目的无法达到。正在这无可奈何的徘徊中,诗人忽然觉得心上人好象就在前面秋水环绕的小岛之上,但不知为什么“伊人”形象缥缈、人影迷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终于没能见到“伊人”,只留下深深的惆怅。
诗人在第二、第三章里,仍然从秋水蒹葭写起,所不同的只是在景物和“伊人”所在的描写上更换了若干字词。字词更换后,诗在韵律和声调上有所变化,但含义却依然大同小异。可以说,三章诗都在重复渲染同一气氛,描摹同一图画,展现同一意境。但这种有意为之的重复,却在情感律动的传达上,象螺扣的旋转一样,一次次加深着,一次次递进着。这是本诗的一个突出特点。
缘情布景而又因景生情,情与景的交融合一是本诗的另一突出特点。全诗三章都由秋景写起,这不是起兴,而是传统释义中的“赋”,是一种陈述,一种铺排,一种直笔,诗人把自己置身于初秋凄清的环境中,从而把一片水乡清秋的景物与委婉、惆怅的相思情感交织在一起。秋景本来就有几分肃煞气,而用诗人的眼光来看秋水、来观蒹葭,更使这肃煞景致染上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色彩。诗人追寻恋人而不得,那心境的凄婉、怅怅然之意,恰借这幅秋凉景色得到烘托、得到渲染,情与景互相引发、互相生成,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诗境。
本诗的再一个突出特征是,它不但注重客观景物的描写,而且还调动非客观、非现实的艺术因素,注重想象和幻想的运用,从而使客观景物与想象相结合,实与虚互相生发,来创造奇幻的富有魅力的意境,加强抒情效果。如诗先写秋水茫茫,蒹葭苍苍,露浓霜重,这是实景。这景色使人压抑、使人怅惘。然后写诗人追寻恋人而不得,正感失望之时,“伊人”却恍惚出现在眼前,“宛在水中央”。一个“宛在”,真实地道出了诗人因思之切而无意中出现的幻觉。这一虚幻的景象与诗首描写的水茫茫、苇苍苍、雾露濛濛的实景相配合、相谐调,从而使全诗的境界呈现出一种飘忽不定、朦胧迷离的效果,这境界正契合着诗人此时此地想往情人又无法见到情人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抑郁心境。
此诗分析至此似乎可告结束,但我们发现,倘如此只能传达出诗的表层意义。而在其表层背后,诗人已经把这种似乎只属于某一个体的情感提纯为一种形式,使这种情感表达远远超出对任何个体悲欢的抒写,而具有更加深广的涵盖力,具有一定程度的哲学意味,最终不期然而然地沟通了本诗与历代读者间的感情交汇,使秋水蒹葭成为一种具有特定情意蕴涵的意象,透示出人类情感之流中永远无法填补的缺憾。这是造成本诗诗意朦胧深厚、隽永悠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它真正的魅力所在。
上一篇:温庭筠·菩萨蛮
下一篇:戴望舒·见毋忘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