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钱鸿瑛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当代某朦胧诗人于1980年为《上海文学》“百家诗会”写的一篇小序中认为:“诗歌面临着形式的危机,许多陈旧的表现手段已经远不够用了,隐喻、象征,通感,改变视角和透视关系,打破时空秩序等手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前景。”并且说他“试图把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引入自己诗中,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来填补大幅度跳跃留下的空白。”其实,引入“蒙太奇手法”用来组接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早有;特别在词中,此种特色更为明显。而南宋末年蒋捷的这首《一剪梅》,可谓是一个绝妙的印证。
《一剪梅》题曰“舟过吴江”,系抒发诗人舟过吴淞江时在凄风苦雨中触景生情的悒郁情怀。这是一种难以排遣的春愁,包含两个层次:对闺中人的离愁相思和对似水流年、春光易逝的伤感。诗人通过“打破时空秩序”、“大幅度跳跃”、“迅速转换”、“组接意象”等“蒙太奇手法”,将抽象的情绪表现得具体而鲜明生动。
词的上片有三组意象,似电影三个镜头。先是“江上舟摇”和“楼上帘招”一组对比镜头,舟中诗人怀着“一片春愁”,船摇过酒楼时,见到酒楼上酒旗招展,欲待酒浇愁肠而不能,这一“摇”“一招”,舟中的寂寞和酒楼上的热闹形成强烈对比,更添行客的惆怅之情。接着是“秋娘渡与泰娘桥”的一组并列镜头,都是吴江地名。选择此两意象表面上是写实、写船行经过之地,实际上暗逗出诗人潜意识的流动,因“秋娘”与“泰娘”都是唐代著名歌女,在同是女性这点上,和闺中人相通。小舟行经此地,诗人相思之情已朦胧逗出,所以第三组“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似放大特写的空镜头,以景抒情,情感鲜明而饱满。这画面上的风雨含意丰富而深刻,一是指自然界的风雨。诗人飘泊江上,归心似箭,偏偏逢上凄风苦雨,连用两个“又”字透露出他对这不顺人意的风雨气恼之情。二是指心灵上的风雨。内心的凄苦借自然界的风雨体现,按西方格式塔的术语来说,就是心与物的“同型同构”。三是指政治上的风雨。蒋捷生活于南宋灭亡前后,此词大致作于南宋亡后、诗人飘零于姑苏一带太湖之滨时期。国难和个人颠沛流离命运密切相连。在风雨如晦、行道艰难的年代,更渴望与家人的团聚,所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组意象,是写实,也是象征。
词的下片有两组意象,都是从过片“何日归家洗客袍”和“流光容易把人抛”引出来的。由离别相思的悲哀和年华似水的痛楚激起强烈的感情,激发了丰富的想象,所以这两组意象都是诗人想象中的虚景。它和上片的实景不同,已打破时空秩序。两组意象之间也是迅速转换,大幅度跳跃。第一组“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是并列意象,写闺房中的画面,是诗人想象归家后由佳人素手调笙、满室香气氤氲的温暖生活。第二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似特写镜头,也是并列意象。将“流光容易把人抛”化为画面,以具体的形象暗示初夏来临、春光消逝。“红”“绿”两色诉诸视觉中的对比色,色彩鲜明,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印象而又韵味无穷。
上一篇:闻一多:一个观念
下一篇:李清照:一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