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华鹏
它的目的在使我们孤独,
使我们污浊,轮廓模糊;
把人群变为囚徒,把每个人
都关进白色无门窗的监狱,
把都市变为房屋,把森林
变为树木,把无垠大地变为岛屿……
但可怜它并没有想到,就在
我为严寒与疲劳所驱逼,
蜷曲在冻结的棉絮里,而它在
墙外把我的斗室团团围住,
把它变为潮湿的土穴的时候,
我一样可以看到那各方的人群,
他们的步伐与怒吼,海洋的澎湃,
树木在暴风雨中都高高挥舞起
激昂的手臂,绵绵的细草大胆地
也要相率摆脱大地而远题;
我一样也看见黑夜一转瞬间
在晨鸟的歌声中狼狈而逃;
春天的田野在短短的一夜之间
穿戴起所有美丽的花朵与露珠,
而且我觉得从没有看得这么清楚,
从没有感觉过能这样高瞻远瞩。
杜运燮
这首诗写于1945年,作者在重庆。多雾是重庆这个山城的地方特色,诗人通过对雾的叙写,抒发了一种独特的思绪。
贯串全诗的是抒情主人公与雾的对立。作者把大自然的雾拟人化了,它也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它弥漫太空笼罩大地是有“目的”的,那就是使人们孤独,把每个人都关进白色无门窗的监狱,把都市变为房屋,把森林变为树木,把无垠大地变为岛屿。自然界的雾确实是阻碍人的视野,限制人们对周围的能见度,作者真实地写出雾的这种自然特性,同时又暗示它似乎是一种腐蚀人的灵魂、使人变得鼠目寸光从而看不见广阔世界的污浊的社会风气。但是诗篇中那个“为严寒与疲劳所驱逼”、并且在夜间只能“蜷曲在冻结的棉絮里”的抒情主人公,虽然浓雾把斗室围成“潮湿的土穴”,他却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且具有穿透迷雾的目光。于是出现了雾“并没有想到”的与它的初衷正相反的情况:雾要把人群变为囚徒,但我却看到他们自由行进的步伐和海洋澎湃般的怒吼;雾要把森林变为树木,但我却能看到那些树木也没有停止挥舞起激昂的手臂;雾要把无垠大地变为岛屿,但我却依然能看到充满生命力的绵绵细草把大地点缀得生气盎然;雾要把我围困在暗夜与严冬里,但我却能看到黑夜在晨鸟的歌声中逃遁,春天在鲜花的伴随下到来。这种前后的密切照应,这种死气沉沉与生机勃勃的强烈对比,既有力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冲破浓雾封锁的坚定信心,又使诗作结构严谨,并具有更大的鲜明性。
诗人的思绪在作品中都是通过具体形象来暗示的,他从不将自己的思想直接诉诸读者。当时作者生活在乌烟瘴气的国统区,诗中的雾代表什么似乎是很明显的,但作者也不明白说出;面对雾的笼罩,诗人却能“觉得从没有看得这么清楚,从没有感觉过能这样高瞻远瞩”。这种力量的来源诗人也未作交代,对于这一切,诗人或许是要在朦胧中留给读者以更多的思索吧。
上一篇:梁小斌:雪白的墙
下一篇:(美国)卡尔·桑德堡: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