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杜学忠
山腰的地层,显出龙钟的丑态,
飞鹰翱翔着寻觅其故子之尸骸,
细雨牵住行舟,
更笼罩着伫立沙渚的白鸥,
尤怨的竹林,
正盼望新春的抚慰。
山神不曾出谷,任风雨在徘徊,
雾气掩没峰峦,
如战阵前烟幕,
显出胜利之神态,
只缺乏一点生机,
阳光隐藏九天之外,
得意着如卧龙哲人。
这个大小山脉之尾闾那边,
团聚着无数宿命之徒,
肥沃的土地没有厚遇他们,
至今饥渴者之悲鸣,
环绕在滩石的水沫上。
李金发
李金发的早期诗歌都是在国外写的,那时他写诗的目的“就是创造美”,诗的内容基本是歌唱他个人的欢乐与休戚,“忠实表现自己的世界”从1925年回国以后,他“东碰钉子,西撤鼻子”,看到了社会现实的黑暗与丑陋。1927年他在南京大学院做蔡元培的秘书时,每逢星期三、六都要代表蔡先生接待成群结队的失业者,“静听那些国民诉苦”,倾听下层人民的呼声。(李金发:《记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家》,《美育》第二期)现实的教育,使他逐渐醒悟到,象征派出风头的日子已经过去,“无关社会需要的玩意,实在太不认识时代”了。李金发的思想和艺术观都发生了变化。从回国以后至抗战爆发这段时间,虽然他仍写着吟咏爱情和自然的诗歌,继续躲进艺术的避风港去寻求精神寄托,但同时也睁开眼睛张望现实世界,谛视苦难的社会和人生。写于1934年的《无名的山谷》,就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李金发这一时期创作的基本面貌和倾向。这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其中所寄的“情”,也不仅是个人的哀怨和休戚,而是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切和同情。诗人从写景入手,落脚点却是苦难的人生。
前两节写“无名的山谷”的凄凉景象。嶙峋多皱的山腰,呈现出老人一样的“龙钟的丑态”,凌空翱翔的飞鹰寻觅着“故子的尸骸”,蒙蒙细雨牵住停泊的舟船,“更笼罩着伫立沙渚的白鸥”,幽怨含愁的竹林,则正切盼着“新春的抚慰”。在这个被风雨主宰的山谷里,没有山神护佑,没有阳光照耀,没有一点盎然的生机,有的只是如战阵前烟幕一样的雨雾掩没了大小峰峦,弥漫于整个山谷,而那仅有一线光明的太阳,却隐藏在九天之外,“得意着如卧龙哲人”。诗人用了一系列贴切、拟人化的比喻,把老态龙钟的山腰,寻觅尸骸的飞鹰,尤怨的竹林,凄苦的风雨,以及濛濛雾气和隐匿的太阳一并织入了阴冷、凄厉的画境。暗淡凄楚的抒情意象,既为全诗定下了沉重悲凉的基调,又为诗人的视线转向苦难的社会人生做好铺垫。
诗的最后一节,笔锋一转,写出山脚下农民的悲惨命运。肥沃的土地没有给他们带来温饱和幸福,环绕于滩石的水沫上,至今响彻着无数啼饥号寒者的悲鸣。“一个创造者能把错综放在自己机警而活泼的手里而使之统一。”(李金发:《卜德尔的雕刻》、《美育》第二期)在这首诗里,诗人把弥漫着凄风苦雨的山谷景象和充满着悲苦艰辛的实现人生错综交融并造成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机体,既保持了象征派诗艺的特点,又融入了现实主义因素,诗的整体意象鲜明完整,又有较高的思想性,不愧是李金发摆脱了匆促的模仿而走向独立的艺术探索所产生的艺术佳品。
上一篇:戴望舒:我的记忆
下一篇:张默:无所谓幽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