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文忠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是一首典型的朦胧诗,作者此诗为何事而发,令人读了之后就有点扑朔迷离。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抒写的是爱情的阳隔。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所写为大中二年(847)事,为李商隐离开秘书省赴桂州(今广西桂林)任判官时所作。三句的“梦为远别”,实即指此番远去。五、六两句,比拟宫中清要之地,结尾两句则指在秘阁时对清要之地已恨企望莫及,此去边远州郡,身就幕职,和所企望的清要之地就相去更远了。(参见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我个人认为,还是把它当作爱情诗理解较佳,诗中所写,实为一位男子对远隔天涯的所爱女子的思念。至于其中有无寄托对政治理想的追求,那是另外的事了。
开头一句,凌空而起,这是日夜纠缠着主人公心灵的情结,也是梦醒之后一声无可奈何的哀叹。当初远别时,那位心爱的人曾有重来相会的约期,但一去之后,杳无音讯,彼此天各一方,会合无缘,一切都成“空言”和泡影了。这一句诗凝聚着复杂多端的感情,有懊恨,有重重的失落感,也有一点怨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行的东西,只有托之梦想了。下文便是写梦中的境界。诗人写梦用倒叙手法,先写梦醒的时刻,颇见思致的安排,故在第二句顶上“月斜楼上五更钟”一句。一梦初醒,但见朦胧的斜月清冷的照着楼阁,远处传来报晓的五更钟声。“锦衾不耐五更寒”,梦醒后的此情此景更加强了“来是空言去绝踪”的空寞感受。追忆梦中的情景,却只有“梦为远别啼难唤”一句,“梦为远别”四字是全诗的眼目,这里既点出爱情的阻隔,也反映出对所爱之人魂牵梦绕的苦苦相思。他刚刚在梦中为感伤远别而悲啼不已,但这种悲啼与呼唤她是听不见的,眼前只有立刻写信向对方倾诉刻骨的相思,这是梦醒后第一个强烈的冲动。由于心情太急切了,书信草成之后才发现墨没有磨到一定的浓度便动笔了,这个细节描写,很符合主人公当时的心境。他似乎已经进入如梦似痴的境界,迷离恍惚,细节点缀,颇能传神。
五、六两句,转笔描绘梦醒之后室内的环境。残烛的余光笼罩着大半个带有描金的翠雀琉璃灯,绣着芙蓉图案的帐幔微微透进麝熏的幽香,在朦胧的灯光烛影中,一切都如梦似幻,又勾起昔日许多美好的回忆,往事历历在目,仿佛“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逝去的欢乐,刚刚消失的梦境和眼前的景物,通过朦胧的感觉融为一体。但梦想代替不了现实,梦醒之后,终知会合无缘,而且会合的希望比过去更加渺茫了。结尾两句,用汉武帝刘彻派人入海寻找仙山的典故,来表现这种茫茫然的感情。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曾派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但入海之人,一去不返,仙山不过存在于虚无缥缈之间。诗人用此典故,表明与所爱之人距离的遥远,伊人可望而不可及,她好像身在蓬山的万重之外。这种结尾正与首句相呼应,从而把会合无缘的空虚、孤独、怅惘的感情推到了极点。
此诗全篇罩上一层朦胧的色彩,月朦胧,夜朦胧,梦境朦胧,迷离恍惚,似幻似真。末尾用仙山缥缈的典故,又为全诗增添了更加朦胧然、茫茫然的艺术氛围。但朦胧的意境,是美的追求,它不是雾中观花,通过这种意境所表现的感情,却是真切动人的,有回肠荡气之妙。
上一篇: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二)
下一篇:李商隐:无题四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