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进士。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将其与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记述不多。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题解】黄鹤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这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唐诗三百首》就把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注释】1.黄鹤楼:旧址在今武昌桥头黄鹤矶上,背靠蛇山,俯瞰长江。2.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其说有二:一说三国时蜀人费文袆(huì)跨鹤登仙,曾在黄鹤楼上憩息;一说仙人子安曾乘鹤经过黄鹤楼。3.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4.汉阳:今武汉汉阳,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5.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
【赏读提示】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但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作者好像忘记了是在写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在这里,作者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诗前半部分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描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那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所以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后来李白登楼时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于是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后人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使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此诗是标准的七言律诗体,写作特点是先放后收。诵读节奏动型为凝重型的。前两联应将想象、声音、情感“放”出去,着眼于“历史行进演替”的人事变换,语中或可夹杂些“沧桑”感,语势飘忽伸展一些也无妨。后两联面对眼前的实景,语势要“收”些,“汉阳树”“鹦鹉洲”登黄鹤楼眼及之物,虽然也算不得近景,但与前面的“历史”毕竟还有很大的时空间隔,所以用扎实的声势将他们“叼”出来为好。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诵读时也须注意“思乡情之愁”的贯注。
【推荐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上一篇:《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注释与赏析
下一篇:《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注释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