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大抵指的是写到边塞风光、军民生活和战争的诗,其中应包括送人赴边诗,还有反映后方对边塞问题关心和思念边防战士的诗,其内容是比较广泛的。“边塞”的地域范围,主要是从东北到西北沿长城和丝绸之路展开的地带,因为秦汉隋唐的边塞战争大多发生在这里。另外,安史之乱后,唐西南的剑南道地区,常受到吐蕃、南诏的侵扰,也成为新的“边塞”。
边塞诗不始于唐代。《诗·小雅·采薇》:“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诗写士卒的戍边生活,玁狁即秦汉时的匈奴,这大概就是最早的边塞诗了。汉乐府中有一些写战争的诗,如《战城南》,但所写的战争未必是边塞战争。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大概是最早歌唱边塞风光的诗。魏晋南北朝文人,零零星星写过一些边塞诗,如左延年《从军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代陈思王白马篇》,刘孝标《出塞》,还有南朝多个文人如沈约、吴均、江淹等写的《从军行》等。其中鲍照的诗写得较好,如《蓟北门行》有“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的句子,想象新奇。而其他多数的诗,大都浮泛抽象,缺乏真切感,因为南朝文人都生活于江南地区,并没有亲历边塞,写景写情多根据间接材料虚拟悬想,模拟的迹象很明显,如上面说的沈约等的《从军行》,就是如此。由于作品零散,佳作少,故唐以前的边塞诗,尚不足以在文学史上形成一个专门的题材类型。
应该说,在初唐时期,边塞诗作为一个专门的题材类型,已经可以成立。唐代边塞诗是在唐代版图空前扩大,唐帝国在边地展开频繁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唐王朝统一全国之初,边患严重,东突厥颉利可汗连年率兵入寇,唐高祖李渊曾想迁都以避其锋芒,被李世民劝阻。唐太宗即位后,于公元630年大破东突厥,捕获颉利,唐的声威大振;后又向西进军,取得西域天山南路各国,并在唐高宗时消灭西突厥。那时候,境外各国纷纷来附,唐的疆域空前扩大。当时,由于军事、政治、外交等各种活动的需要,不少文人奔赴边地,从而写出了若干边塞诗。仅就诗人而言,贞观诗坛的盟主唐太宗李世民,曾亲自率兵征高丽,又曾至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会铁勒诸部使臣,写下了《辽东山夜临秋》等边塞诗。“以文章进”的贞观重臣兼诗人杨师道、岑文本、许敬宗、褚遂良,都曾随从太宗征高丽;贞观诗人陈子良曾游塞北,作《于塞北春日思归》诗;“有文辞”的高宗朝宰相来济贬为庭州(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刺史,突厥来犯,他领兵抗击,殁于阵中。高宗、武后时期活跃于文坛的“四杰”中,卢照邻尝出使河西,骆宾王曾从军北庭,各有边塞诗十余首传世。武后、中宗朝以诗名世的“文章四友”中,李峤尝出使朔方筑六州城,有《奉使筑朔方六州城率尔而作》诗;苏味道曾随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裴行俭征突厥,任管记,写下边塞诗《单于川对雨二首》;崔融曾随梁王武三思征契丹,任掌书记,今存有边塞诗五首;杜审言也曾因公事到过边城岚州(今山西岚县北),其《行经岚州》云:“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略晚于“四友”、在当时诗名籍甚的宋之问,曾出使河东天兵军,有《使往天兵军约与陈子昂新乡为期及还而不相遇》诗;提倡风骨和兴寄、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陈子昂,曾两度从军,亲临沙场,留下边塞诗二十余首,其成就为初唐写边塞诗者之冠;诗篇多为时人讽诵的乔知之,曾随将军刘敬同北征同罗、仆固,为监军,今存边塞诗五首;因七古名作《古剑篇》受到武后赏识而蜚声诗坛的郭震,累任边帅,有《塞上》诗传世;“少以文辞知名”的珠英学士崔湜曾从军,其《塞垣行》:“昔我事论诗,未尝怠经籍。一朝弃笔砚,十载操矛戟。”《早春边城怀归》云:“大漠羽书飞,长城未解围。……岁尽仍为客,春还尚未归。”珠英学士王无竞曾使边,有《北使长城》及《灭胡》诗。徐坚、张说、李邕在初唐时也各有入幕的经历:徐坚释褐“汾州参军事,部送边糈,至于定襄,军使王本立素重公才,署为管记”(张九龄《徐坚神道碑》);张说武后时从清边军总管王孝杰讨契丹,为管记(《通鉴》卷二〇六);李邕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入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姚崇幕,为判官(苏颋《命姚崇等北伐制》)。以上所举,皆当时之名家,至于出塞的一般诗人、文士,自然更多,只是由于史料缺乏,难以一一考出罢了。可以说,文人出塞,对于初唐边塞诗的发展以及唐代诗风的变革,都具有推动的作用。我们知道,初唐诗坛受齐梁浮艳诗风的影响较深,而当时的边塞诗,则较多地继承了北朝民歌,乃至建安诗歌的作风,往往显得雄浑而刚健,所以我们说,初唐边塞诗的创作,对唐代诗风的变革,具有推动的作用。但是,初唐的边塞诗,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来看,都还没有进入唐代边塞诗创作的高潮期。
上一篇:关于胡适的《水经注》研究
下一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