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游园》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溅!
——汤显祖《游园》
这一出我以为是整个《牡丹亭》里最激动人心的一幕,比柳梦梅的出现还值得人向往,比最后还魂还值得感喟。
正值二八年华的杜丽娘,长于深闺人未知。深闺是枯燥的,也是暗淡的。就像年幼时候的我们,看着窗外的枝头上麻雀跳来跳去都会觉得寂寞难耐,大好春光,却只能埋头诗书,确实令人烦闷。
于是姑娘们开始看言情小说,正如杜丽娘开始读《关关雎鸠》一般,虽说懵懂,然而那其间的滋味却又那么具有诱惑力。那些别人的爱恨情仇,怎么能那么感人肺腑,那么惊天动地呢?年轻的姑娘们看着小说里的完美男主角,有的冷酷,有的温文尔雅,有的霸气,有的阳光,总是难免心动不已。尽管身边没有出现这样的男人,但是已经春心荡漾,梦里依稀会出现一个男人的剪影,模糊却又十足美好。
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对杜丽娘管得特别严格,生怕女儿做出什么越出礼教的行为,自己的生活也是一丝不苟——至少表面上是这样。一个青春貌美的女孩儿,在一片大好春光之下却只能被锁在房子里,这样的管教实在是太过了。而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虽然也爱女儿,但是更怕丈夫。何况,就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标准来说,她是不懂什么的——她肯定也不知道该如何爱自己的女儿。在这个封建官僚家庭里,父母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不能越雷池半步。汤显祖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问题。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至于培养成模范淑女之后做什么呢?大概就是一来免得遭人说闲话,面子上好看,二来也好名正言顺地给杜丽娘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
而杜丽娘对于外面世界的好奇之心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这样压抑艰苦的环境,也不能阻挡她的热情。这样一来,就等于杜丽娘和她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了敌对关系。诚然,在我们年幼的时候,叛逆也是常有的事,我们厌恶父母的管教,尤其憎恨他们私自拆阅我们的信件,反感他们阻挠我们交朋友,反感他们有意无意地监听我们的电话。但是,杜丽娘比我们更可怕,因为她没有别人可以求助,她只有独身一人!这样与全世界为敌的勇气是多么可贵!汤显祖在如此描绘杜丽娘的生活环境、周围人物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她所面临的对手不是某些单个人物,而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着的整个正统意识和正统社会势力。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事实证明,第一感觉比学术说教靠谱多了。
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私自游园。在这次游园之前,杜丽娘进行了一番很隆重的精心准备,感觉这不像是一次简单的出游,而是一次青春的仪式。她先是梳妆打扮了一番,然后对着镜子照着,内心进入恍惚痴想状态,明明是为自己的美色自豪,但又不好意思。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
依稀记得身体刚发育的时候,女生总爱弓着身子,驮着背,生怕别人看出来自己已经成为一个大姑娘了。这种感觉也应该和杜丽娘类似吧?“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气氛里,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抑在心中。
然而一到这满园子的春色中,她内心对于生活的热爱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于是发出了震烁千古的感叹: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溅!
原来这废弃的院子里竟有如此惊心动魄的美丽,我说平日里怎么都感觉不到春天,原来在高墙以外。春天的花这么多,这么美!然而,这么大好的春光,却像这院子一样,只不过是一片无人问津的废墟罢了!没有人关心,也没有人欣赏,这样好的时辰,这样好的春光,却又能怎么样呢?只能任凭自己被辜负罢了!那些赏心乐事,又在谁家的院子里?反正不在我的院子里。
看这眼前的景致啊,云卷云舒,云蒸霞蔚,雨丝夹杂着微风,浩渺的烟波上缓缓飘来画船,可惜我一个闺阁女子看这春光,却觉得如此好的春光白白给糟蹋了!
这一番感慨之后,汤显祖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惊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剧中杜丽娘日常的行为举止,丝毫不违背她作为名门闺秀的身份,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等。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的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她去游玩空寂无人的花园,还想到“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她性格的这一面是现实环境造成的;但在另一面,当杜丽娘独处深思时,却不由自主地发出对“才子佳人”“密约偷期”的倾慕;在更深的一层,当完全摆脱现实束缚进入梦境时,她的潜在欲望便充分地活跃起来。
主人公杜丽娘在礼教束缚下的复杂细腻的哀愁和坚定执著的反抗性格,被作者以文采瑰丽的妙笔,描绘得淋漓尽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溅。”数百年来,被人们唱得口角生香。
《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的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而出现。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借梦固然是一种手段,然而事实上,在杜丽娘的生命里,还没有柳梦梅这个人——这个形象完全是因为杜丽娘年轻的心对爱情的渴望而催生出来的,凭空造了一个符合自己期许的佳公子来跟自己恩爱。
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因此,尽管这个剧本在刚出来的时候引起一片喧哗和争议,但是渐渐地,所有的姑娘都在争相阅读这个剧本。
《牡丹亭》自明代上演后,就不知有多少痴男怨女为之伤心泪下,更有一些闺阁淑女如醉如痴地追求起汤显祖来。很多诗话笔记都记载了不少令人感动的事情。例如《石间房蛾木堂随笔》说:“杭州有女伶商小玲者,以色艺称,于《还魂记》尤擅长。尝有所属意,而势不得通,遂郁郁成疾。每作杜丽娘‘寻梦’、‘闹场’诸剧,真如置身其事者,缠绵凄婉,泪痕盈目。一日,演‘寻梦’。唱至‘待打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盈盈界石,随声倒地。春香上视之,已气绝矣。”《柳亭诗话》记载说:“娄江女子俞二娘,年十七,未适人,酷嗜《牡丹亭》传奇,批注其侧。幽思苦绝,有痛于本词者,愤惋以终。”汤显祖听到这件事还作诗《哭娄江女子二首》哀悼她:“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第二首云:“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上,天下有心人”(见《静志居诗话》)。更有不少女子读了《牡丹亭》,始而仰慕作者,愿以身相许,目的达不到便拼死相殉。《黎潇云语》说:“内江一女子,自矜才色,不轻许人,读《还魂记》而悦之,径造西湖访焉,愿奉箕帚,汤若士以年老辞……因投于水。”《三借庐笔谈》也记载扬州女子金凤钿,因读《牡丹亭》成癖,写书至汤显祖“愿为才子妇”,因为邮路阻滞,半年之后汤显祖才看到这封书信。深受感动的汤显祖,星夜兼程去找这个女子,谁知金凤钿已忧死一个月了。其他如清人焦循《据说》之类的笔记,也记载了许许多多当时这出剧使人激动感泣的故事,用现在的时髦语来说:红颜“粉丝”可谓多多!倘若有心人加以搜集,简直可以编成一部书了。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那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冯小青是当时一户寻常人家的女儿,一生下来就极其聪敏,她小的时候就有尼姑给她算命说,如果她不识字倒是可以活得久一些,但是冯小青岂止会识字,还好读书,善写诗文。十六岁的时候嫁给杭州的冯生做妾,婚后跟正室的关系处得不好,当然,我们很容易猜测原因——也许正是因为她太聪敏、太漂亮了。后来她被驱逐到孤山佛舍中清修,两年后便病死了。
她也曾有过如花的容颜。
捻裾矜赧颜初开,春风未着梨花白。
数碾玉枕听竹漏,不碎青衫扶桑边。
面容僵涩,步履蹒跚。早已经忘却妾发初覆额的娇羞和明眸皓齿时的天真。只是,那时的风真的很软,软,而且酸腻。像是昭示着一个旖旎纷茫的宿命,无力抗拒便抛却了镌刻艰深凄厉咒语的前身。
只是你单薄的绝色,怎么比得太液池的清冷。你轻浮的柔软,怎么捂得热他枯槁的体温。却是上天的厚礼,不让你消耗殆尽那浅若琉璃的红颜,再在无穷的、无从触碰无力阻挡的滚滚时光车轮中,徒劳地挣扎,失去仪态和矜持地怒吼。
她一个年幼青春的姑娘,就这样被嫁给他人做妾,在大户人家的争权夺势中惨遭蹂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她受了多少委屈?
一段红绫,或是一只琥珀杯、一汪碧波万顷的湖水,都可以收留一个美丽而凄迷的灵魂。顺便把那一切的故事、一切的可能、一切的纠葛和冤孽,通通地,通通地晕染成梦境。越墙穿门,在每一个做着相似春梦的少女的红唇中,被俏皮而愉快地咀嚼,那节奏,一如你当年如蔷薇的容颜。
嫁作小妾可能是由于自己家境微寒,丝毫没有半点自由。难道冯小青就没有自己心目中中意的郎君模样吗?难道她甘心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一个没有爱的男人和一个没有爱的家庭吗?然而,又能怎样呢?她只能辜负了心底的那个少年,屈身嫁入殷实富裕的冯家,投入永无止境的争斗。
我本心思浅薄,不曾想却惯染了风尘。即便清透如月色,也洗不净那微妙刻痕。等着永远不会随着掌心翻动的缘分。那夜,是一屡来自家乡的笛声,搅乱了安谧如湖泊的心。
眼见着争夺、丑恶,却叫我如何抽身而不沾泔水。负君一生心,只是偿还了隐匿心里微弱却倔强的火苗。直到燃尽了,燃尽了我的不甘,燃尽了对这仿佛注定高居我之上权力的好奇与野心,燃尽了我越来越稀薄的意志,燃尽了我最后孤注一掷的激情。
命运,你为何总是这般错乱。总是,只能让人叹息。总是,只能让人回望着——流泪。
杜丽娘选择了为情而死,然而最后在汤显祖的笔下还是换来了生。而她的死又鼓舞了冯小青的柔肠,最终她也茶饭不思至死。也许死亡的那一刻就像做了一场梦一般,杜丽娘梦醒的时候得到了她的如意郎君,而冯小青呢?也许是另一种解脱吧,也许她在梦之彼端,尚且能够和他重逢,那个陌上擦肩而过,却始终没能牵手的少年。
大梦终觉得恍然,那一刻,据说是真实与梦境最缠绵最深刻的交织。是自己与自己最激烈最胶着的融和。所以它永远伴着浩渺如江天暮色般的哀愁,和梅雨缱绻般的无尽迷茫。迷茫又纠结,疼痛又酸楚。像是目之所及却永远也无法触及的人的脸庞。如此美好,却如此虚浮。
我至今仍然觉得,它之所以给尚在床帏恍惚的人们如此大的冲击,是因为——它知道自己的宿命。被遗忘的宿命,渐渐沾上积尘,渐渐封印。直到某一天,在某一个熟悉的地方,遇见一个熟悉的人,砰然敲动你的心脏,以迅猛强悍的力道击溃时间的墙壁,赤裸裸地,让你震颤。
那样的场景,很适合。等我们白发苍苍的时候,在某一棵许过愿的庙前的老槐树下相逢。各自迈着颤巍巍的步子,强自撑着浑浊的眼睛,在对视的时候彼此搜寻记忆,像在搜寻前生的烟尘。艰涩的拨开岁月的重重帷幕,看到了光影流连的年华。终于,有一丝回避,有一丝尴尬,有一丝恍惚,有一丝轻微的颤动。分别后,还是忍不住回望、回望。带着不同的欷歔,和不同的麻木。
在冯小青短短的而又凄惨的一生中,《牡丹亭》和其中的杜丽娘无疑成为一种慰藉和温暖,给了她很多鼓舞。汤显祖说:“情之所至,可以生,可以死。”是这样吧?
上一篇:《梅尧臣《悼亡三首》》赏析与诗词背景故事解读
下一篇:《沈复《浮生六记》》赏析与诗词背景故事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