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日
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1130—1200),字元晦,晚年自号晦翁,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举进士,累官至焕章阁待制、侍讲,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文学研究也卓有成就。其代表作有《诗集传》、《楚辞集注》、《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等。《四库全书》收《晦庵集》一百卷、《续集》五卷、《别集》七卷,《全宋诗》录其诗十二卷又二十七句。
前两句写“寻芳”。首句写“寻芳”的时间和地点。“胜日”指春天里的一个好日子。“泗水”在今山东省西南部,孔子生活、讲学、安葬的地方曲阜就在泗水南岸,也即泗水之滨。次句写“寻芳”所见,自然界的风光景物一下子都变得焕然一新。“一时”,一时间,顿时。
后两句写“寻芳”的感受:我不费事就见到了春天的面貌,因为那万紫千红的花朵就是春天的笑脸。“等闲”,轻易。“东风”,春风。这是中国地理位置决定的,暮春季节,通常会受到东方吹过来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面”即面貌。“万紫千红”即百花齐放。“紫”与“红”采用词性活用的修辞手法,在这里用作名词,并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指称各色各样盛开的花朵,说“万紫千红”显然也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充分展现了春天繁花盛开时的绚丽色彩。
这是一首哲理诗,朱熹《答曹元可》说:“夫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此诗实际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当时孔子的家乡曲阜,也就是泗水之滨,还属于金人统治区,朱熹根本不可能去游春寻芳,诗的首句显然是说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圣贤书里去寻找天理,次句写书中处处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风景,三句写我们不费事就明白了天理,末句说因为天理无处不在。《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曾批评程颢《春日偶成》诗说:“明道诗云:‘旁人不识予(余)心乐,将为(谓)偷闲学少年。’此是后生时,气象眩露,无含蓄。”显然,朱熹这首诗所说的哲理完全融在形象中,要含蓄得多,也更富有理趣。朱熹作为南宋大理学家,视野非常开阔,就此诗而言,其形象选择,如“无边光景”、“东风”、“万紫千红”等等正体现了这一点。
上一篇:金昌绪《春怨》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程 颢《春日偶成》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