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美不胜收,各种诗体亦大备,宋人要在诗歌创作上超越唐人,追求“意新语工”,于意境营造和审美风格方面另辟蹊径,无疑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从宋初的学习中晚唐诗,到北宋中叶的以李白、杜甫和韩愈为榜样,经过王禹偁、杨亿、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和苏轼等人的不懈努力,宋人终于走出了一条由唐音变为宋调的诗歌发展道路。那就是将修辞功夫与意境营造结合起来,追求雄豪奇峭而归于平淡隽永,如苏轼所说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唐、宋诗的不同犹如唐三彩之于宋代的汝窑青瓷,或是鲜艳的牡丹之于深谷幽兰,如果说唐诗美在情采绚烂,那么宋诗则美在意境深远而风格平淡。
注重修辞与意境
宋诗是在学习中晚唐诗的酬唱中拉开序幕的。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三个流派。西昆体和晚唐体的繁盛均在真宗一朝,在此之前风靡了近半个世纪(包括太祖、太宗两朝)的诗风,则是以当时的文坛巨子李昉、徐铉以及之后的王禹偁为代表的白体诗派。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人,为宋初有名的直臣。他出身寒微,于太平兴国八年(983)中进士,授成武(今山东成武县)主簿;其后被太宗赵炅看中,召试中书,擢右拾遗,直史馆。他是一个不甘庸碌的人,性格刚直耿介,因遭奸人谗陷而三次被贬,先是被贬商州,再度贬谪滁州,后来又被贬出知黄州,并病死于任上。
宋初李昉等白体诗人倡导学习的是白居易后期的唱和诗,多为官场应酬的消遣之作;王禹偁早年对白居易诗的喜爱,与当时一般文人是相同的,侧重于闲适唱和;但贬官商州之后,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由学白居易晚年的唱和诗,进而学白居易早年的讽喻诗,更进而学习杜甫,所谓“本以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王禹偁是宋代较早重视和推崇杜甫的诗人,其《赠朱严》诗云:“唯怜所好还同我,韩柳文章李杜诗。”他在《日长简仲咸》里又说: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学杜是宋诗别开生面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方面王禹偁可谓得风气之先,对宋诗的发展有积极、深远的影响。他的五、七言古诗在反映现实方面颇为真切,有意效法白居易的平易诗风和杜诗的写实手法,其近体诗、绝句则不乏平淡清远的意境。如《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此诗写乡村信步的逸兴,语调平和而意态幽远,即情即景,物我相映,显得清新可喜,在风格方面确与西昆体的华瞻典雅有别,而与晚唐体的意境较为接近。
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杨亿(96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他和王钦若等奉命编纂巨型典籍《册府元龟》,与在秘阁里参加编纂工作的同僚吟诗唱和,互相切劘诗体,有《西昆酬唱集》问世。欧阳修《六一诗话》说:“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西昆体诗人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三人为代表,杨、刘齐名,当时影响很大。
杨亿在《西昆酬唱集序》中主张:“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这是他们的创作纲领。西昆体诗人作诗学习李商隐,以偶丽为工,重修辞,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功力,但不乏清峭感怆的讽喻之作。如杨亿的《南朝》:
五鼓端门漏滴稀,夜签声断翠华飞。繁星晓埭闻鸡度,细雨春场射雉归。步试金莲波溅袜,歌翻玉树涕沾衣。龙盘王气终三百,犹得澄澜对敞扉。
此诗在写法上仿效李商隐的同题之作,铺陈南朝三百年间帝王荒淫亡国的史实,有借古讽今之意。作者将有关南朝的一系列历史典故巧妙地组织成诗,对仗十分工整;加之音节流转、辞采华丽,很能体现西昆体“取材博赡,炼词精整”的特色。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的是杨、刘、钱等人的同题酬唱,如《无题》:
巫阳归梦隔千峰,辟恶香销翠被浓。桂魄渐亏愁晓月,蕉心不展怨春风。遥山黯黯眉长敛,一水盈盈语未通。漫托鹍弦传恨意,云鬟日夕似飞蓬。(杨亿)
绛缕初分麝气浓,弦声不动意潜通。圆蟾可见还归海,媚蝶多惊欲御风。纨扇寄情虽自洁,玉壶盛泪只凝红。春窗亦有心知梦,未到鸣钟已旋空。(钱惟演)
其共同创作特色是讲究修辞用典,重格律和借代,颇具义山诗“沉博绝丽”的风格。其长处为文辞密丽,气象典雅,无唐末五代的衰飒积习,短处是太雕琢而无自然态度,堆砌华辞丽藻而少意味。
讲究修辞的昆体功夫对宋诗的发展影响很大,宋人作诗非常注重修辞技巧,可以说是从西昆体开始的。与白体诗相比,西昆体诗具有思致深的特点,讲究措词寓意之深妙,再就是资书以为诗,主要表现为诗中大量用典。西昆体与后来的江西诗派,从论诗宗旨、作品风格,到艺术技巧、诗学渊源都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用昆体功夫造老杜浑成之境,成为宋诗发展的重要环节。西昆体流行后的弊端也是明显的,那就是诗人作诗过分依赖修辞而缺乏感觉,甚至仅靠摭拾前人作品中的“芳润”之辞重新加以组织而成诗,这样会产生以文字为诗的应酬作品,虽辞采华丽、声律谐和、对仗工稳,但只是玩弄辞藻典故而已。
在“白体”和“西昆体”相赓继之时,宋初还流行注重营造意境的“晚唐体”诗,除“九僧”、潘阆、魏野等人外,林逋是颇受后人推重的一位“晚唐体”诗人。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人,妻梅子鹤,是宋初有名的隐士。他早年在江淮间有过漫游,后来长期与西湖、孤山相厮守,足迹不及城市。他作诗受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影响,用细碎小巧的笔法写清幽的隐居生活,表现高人韵士的闲情逸致。
林逋的诗以歌咏西湖为主,意境像西湖一样有澄淡秀逸之美。其咏梅诸什尤脍炙人口,如《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此诗的特点在于意境的营造,尤其是颈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渲染出水月梅香光影交汇的静谧,诗情与画意相得益彰。虽说可以看出受姚、贾诗影响的痕迹,但恬淡清远的意境美反映了宋人高雅的品味,这也是梅尧臣、欧阳修和苏轼都对林逋的诗品和人品赞誉有加的原因。
上一篇:晚唐失意隐居散淡诗人的婉而多讽与淡泊韵致
下一篇:唐诗的志雄气豪到宋诗的古朴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