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谁
说到杜甫,但凡读过几年书的中国人,都能背诵出他的几句诗,诸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类。但对于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大概都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如果我们给李白画一幅小像,必然是白衣翩翩,举杯邀月,气质飘然,这才符合“诗仙”的超逸之气。
那我们如果给杜甫作画,又该会是怎样的呢?大概是一位清瘦老者,满脸沧桑,面对河山,眉间锁着一股忧愁。
杜甫愁的是什么?
身世飘零,壮志难酬,黎民疾苦,国家命运,都盘桓于他的愁肠。杜甫的祖上,曾是西晋领导灭吴统一战争的征南大将军杜预。而且,杜预也博通经史,曾给《左传》作注,称自己有《左传》癖。杜甫的爷爷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文采名震天下。杜甫有这样的家世,自然胸有大志,以家族为荣,想做出一番事业。
但他时运不济,只当过八品小官,战乱之中,颠沛流离,贫病交加,最后死在一叶扁舟之上,的确是郁郁不得志。但他忧心国家命运、黎民疾苦,写成千古不朽的名篇,将自身与国家融为一体,一咏一叹之间,就具备强大的历史穿透力。
他的喜,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他的怒,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哀,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的乐,是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是如此的接地气,将忠君爱民之心,化作笔底文字,却又那么真诚,读了让人动容,心灵得以涤荡。于是杜甫的诗,也成为四书五经之外的另一种经典。
因此,杜甫当仁不让,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诗坛双子星,光芒万丈,令后世敬仰。
当然,这个响亮的称号,杜甫本人是不知道的。因为杜甫生前,不能说籍籍无名,但他的名声,不仅无法与李白相提并论,也远远赶不上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在当时的一些诗人选集中,都看不到杜甫的名字。
也正因如此,安史之乱中,杜甫被叛军捉到长安后,居然轻易逃了出来,可见他官职微小,名声不大,守兵并不重视。而诗人王维、储光羲等人,却被看管得严严实实,甚至被逼迫着投降。
也正因如此,杜甫流落四川和湖南时,除了严武、高适、柏茂琳之外,很少有人救济他,导致他穷困多病,未老先衰。而李白则全然不同,他名声大,走到哪儿,都有人热心招待,很少为钱粮发愁,所以活得潇洒。
也正因如此,杜甫死后,诗歌散落,宋朝人虽然耐心搜集他的诗作,编成《杜工部集》,却也不过一千四百多首,只保留了其作品的一小部分。
这是杜甫的无奈,也是时代的必然。
想当初,盛唐时期,国力强健,大家喜欢读的诗,要么气势如虹,如李白、岑参之诗;要么轻灵冲淡,如孟浩然、王维之诗。即便安史之乱后,国力受损,大家的鉴赏口味也没多大变化。而杜甫喜欢以诗写史,精心雕琢,语调低沉,开拓的是现实主义的纯朴诗风,所以不受时人青睐,也是难免的。他自己也叹气道:“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一直到中唐,杜甫死了四十年后,元稹和白居易开始推崇他,从此被推得越来越高,到了明朝,他荣升为“诗圣”。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就拿我们自己来说,翻开杜甫诗集,最乐意阅读的,也是《望岳》
《江畔独步寻花》之类轻巧的诗。可这些诗的成就并不算高,未必能超过岑参、王维等辈。真正奠定杜甫诗坛地位的,是“三吏”“三别”,是《北征》,是《秋兴八首》等蕴涵丰富的不朽佳作。但这些诗,读者并不太多。原因也许是对他的生平与遭遇不太熟悉,也许是诗歌生涩难懂,于是纷纷放弃了阅读,和一个伟大的灵魂擦肩而过。
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因为我们生在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国,就应该读经典,才不枉一生。所以,请你抽个空,翻开这册小书,体会杜甫命运多舛的一生,
触摸他那个慈悲博爱的心灵,细细回味他海一般辽阔、山一般稳重的诗歌,你会觉得,自己和脚下的土地、浩瀚的历史,有了更深切的联系。
上一篇: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下一篇:杜甫与公孙大娘舞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