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赫的家族
大唐虽然健壮,但杜甫的童年是不幸的。
他三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杜闲常年在外当官,照顾不了他,就将他寄养在洛阳的二姑母家。离开了父母,年幼的杜甫当然是寂寞的。幸好,他的二姑母非常疼爱他。
有一回,杜甫和姑母家的儿子同时染上了病。从杜甫中年后一直有肺病来看,幼年的杜甫所染的可能也是肺病。二姑母非常担心,四处去求医,也不见好,没办法,只好去问女巫:“您给看看,这俩孩子该怎么办呢?”女巫装神弄鬼一番,故作神秘地说:“睡在屋子东南面最吉利。”姑母听了这话,就把儿子的床位挪开,让杜甫睡在屋子的东南面。
当然,这只是迷信的做法,但可以看出姑母的心意。
姑母家并不宽裕,买不起太多的药。所以,她每次煎好了药,先给杜甫喝,剩下的药渣子再熬一遍,才喂给儿子。因为照顾得当,杜甫活下来了,而姑母儿子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最后死了。
这件事情在邻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因为在歌颂妇女美德的《列女传》中,曾有这样的故事:齐军攻打鲁国时,有位鲁国妇女扔掉自己的孩子,抱起哥哥的孩子去逃命。齐军非常奇怪,围住了她就问:“你怎么丢了亲生的孩子?”妇女答道:“我对自己的孩子,是私爱;对哥哥的孩子,是公义。我不愿因为私爱损害了公义。”齐军听完后,都无比感慨,纷纷说:“鲁国的妇女都能这样做,何况鲁国的朝廷呢?”于是就撤了军,不再攻打鲁国了。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是历代妇女的榜样。而二姑母的做法和鲁国妇人简直太相像了,于是邻里都称赞杜甫二姑母有鲁妇之风。杜甫长大些后,知道了这件事,更是无比感动,姑母的品格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让他懂得了什么叫无私的爱。
家族对杜甫的影响,远远不止二姑母一个人。
杜甫的祖先中出过不少大人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西晋时的名将杜预。当年三国鼎立,曹魏被司马炎取代,改名为晋,接着消灭了蜀汉,然后把剑锋指向了东吴。当时东吴的君主孙皓非常残暴,失去了民心。司马炎看准了机会,就让杜预担任大都督,指挥大军,进攻东吴。杜预善于谋略,一路上大军势如破竹。孙皓惊慌失措,但回天无力,只好乖乖束手就擒。杜预因此立下大功,被封为当阳县侯。
杜预并不只是名将,他还是学者,懂法律、经济、工程,平常最喜欢读《左传》,坐着读,躺着读,在家读,外出还在读,被人称为“《左传》癖”。后来,他给《左传》做了注解,影响很大,流传至今。
因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杜预有一份仁义心肠,打完了仗,就在荆州兴建水利工程。他修建了很多沟渠,让农田得到灌溉;又修了一条万里长的运河,不仅减少了长江的洪水,还让粮食运输更加畅通。由于这些做法,他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被亲切地称为“杜父”。
对这样文武双全而又忠君爱民的先祖,杜甫万分钦佩,并且拿他做榜样,一辈子念念不忘,总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皇帝超过尧舜,并使民风更加淳朴美好。
杜预使杜甫树立了政治理想,而他的诗人爷爷杜审言,则给他树立了诗歌榜样。
杜审言年轻的时候,与崔融、李峤、苏味道合称为“文章四友”,其中杜审言成就最大,在唐高宗时考上进士,在武则天时期也做官,擅长写诗,对五言律诗的创立贡献不少。杜审言写过一些有名的诗,比如“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上下句对仗非常工整,让后世的人们回味不已。
杜审言自认为有才华,所以很高傲。有一回,朋友苏味道担任吏部侍郎,杜审言参加官员的预选试判,出来后他对旁人说:“这回苏味道肯定死了。”听到此话的人很吃惊:“这是什么原因?”杜审言哈哈大笑说:“他看到我的判词写得那么好,肯定羞愧死了。”除此之外,杜审言还曾说:“我的文章超过屈原、宋玉,我的书法胜过王羲之。”
这些言论,虽然源于他自夸的性格,但也说明他的诗歌、文章、书法成就都不低。杜甫从小读着爷爷的作品,写作起点就很高,并把写诗作为家族传统。后来,杜甫虽没有获得先祖杜预那样的军事成就,但在诗歌方面,却远远地超过了爷爷杜审言。
父亲家族让杜甫充满责任感,而母亲家族的故事,则让他知道在艰难人世中,如何保持端正、善良的品格。
杜甫的外祖母是义阳王李琮(cóng)的女儿,属于唐朝皇室后代,血统非常高贵。武则天掌握权力后,为了巩固地位,杀害皇室子孙。李琮也不能幸免,被安上谋反罪名,扔进了牢房。杜甫的外祖母本来是金枝玉叶,但此刻是落地凤凰不如鸡,穿着草鞋布衣,面容憔悴,每天走在洛阳的街上,去牢房里送衣送饭。许多人都被她感动,认为她“勤孝”,也就是指非常孝顺。
但她的父亲李琮最终还是被杀害了,并牵连到儿子。李琮的大儿子李行远已经成人,受到株连也被判死刑;小儿子李行芳还是个儿童,可以免死。但李行芳死死抱住哥哥,一边大哭,一边对行刑的人说:“你们放了我哥哥,我替他去死。”行刑的人并不听。李行芳就说:“那我愿意和哥哥同死。”于是,他们兄弟都被处死了。又有许多人被感动,说他们“死悌”,就是指兄弟情深,愿求同死。
杜甫从小就听着这些家族故事,又亲身感受着二姑母的慈爱,便懂得了仁爱、忠孝,形成了端正的品行、高贵的理想。
杜甫勤思好学,手不释卷,读经史百家,读历代诗文,将书册都读散架了,号称“读书破万卷”,加上天分又高,所以“下笔如有神”。到了十四五岁时,他的诗文就在洛阳流传。当时的名士崔尚和魏启心读后,都非常惊叹,认为他是汉代大文学家班固和扬雄的再生。
得到前辈们的夸奖,杜甫非常得意,渐渐觉得贾谊、曹植等人,也大可不必放在眼里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杜审言的影子。少年时的杜甫认为,凭借自己的才华,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上一篇:杜甫与公孙大娘舞剑器
下一篇:杜甫游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