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从军
在长久的苦闷中,老朋友高适的来访,让杜甫感到几分快慰,也恢复了一些漫游齐赵时的豪情。
在杨国忠乱政之时,许多文人在朝廷里找不到出路,就去投靠节度使。原来,唐朝为了巩固国防,就在边境设置十路节度使,并赋予他们自主招募人才的权力。高适就去了武威,得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赏识。就在杜甫四十二岁这一年(753)的夏天,哥舒翰回长安叙职,高适也跟随回京。
老友长久不见,相聚时自然要把酒言欢,开怀畅饮。
高适比杜甫年长十二岁,但最近春风得意,在边塞上壮怀激烈,所以很有些英姿勃发。相比之下,杜甫虽然年轻些,但衣帽破旧,鬓角点点白发,一脸颓唐忧愁,倒显得更老气一些。
“达夫(高适字达夫)兄,你在武威担任什么职务?”“做掌书记。节度使倒也器重,拿我当国士看待。”幕府掌书记,相当于机要秘书,负责起草文书,属于高级文职。
杜甫击掌说:“达夫兄你一向沉沦,如今不再担任县尉,到边境去跃马扬鞭,英姿胜过幽并健儿,真是让小弟羡慕啊。”幽州并州民风彪悍,擅长骑射,多出健儿。这句恭维话,是说高适文武全才呢。
高适听了,也哈哈大笑。原来,就在四年前,他结束流浪,经人推荐,担任封丘县尉,掌管治安捕盗。当初他只以为邑小官闲,哪知道一进公门,便是自投罗网,种种令人厌烦的公事,都有规定的章程和期限,约束人不得自由。他是个有良知的读书人,更受不了拜迎长官、鞭挞百姓的难堪,觉得这些是莫大的屈辱,所以没做多久,便辞职不干。如今快马驰骋,运筹帷幄,真是大丈夫所为。对此,杜甫又是高兴,又是羡慕。
高适看到杜甫面容憔悴,就拍拍他的肩膀:“子美啊,你胸怀大才,肯定不会久屈人下。”
杜甫三杯酒一下肚,恢复了几分豪气。
“男儿志在四方,不在一时一地。少年得志当然最好,年老立功也是美事。达夫兄,我想你现在担任掌书记,十年之后,必成一方主帅。”
事情发展果然如杜甫所料,就在第二年,高适随同哥舒翰大败吐蕃,立下大功,穿上了五品的红色官服。这不由让杜甫有些动心:同样是才子,同样蹉跎了大半生,如今高适高歌猛进,自己却困顿不前,差距实在太大。
在这几年里,杜甫又陆续向皇上献了《封西岳赋》《雕赋》,但没有一点回音。思来想去,参军就是他的唯一出路了。
恰好此时,哥舒翰麾下的判官田梁丘进京,杜甫趁机写诗赠他,又写了一篇《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请田梁丘转送给哥舒翰。在诗中,他恰到好处地赞美了哥舒翰的功业,写得磅礴大气,在诗末尾又含蓄地写道:
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
崆峒就在陇右,属河西节度使管辖。杜甫自认为是一柄长剑,要倚靠哥舒翰,去边疆立功。其实,哥舒翰挺能识才,重用了高适,还用了前宰相严挺之的儿子严武,他们都是杜甫的好朋友。如果哥舒翰看到杜甫的自荐诗,再加上高适、严武在旁边美言几句,那真有可能聘请杜甫,改变他的命运。
可惜,杜甫运气实在不好,没过多久,哥舒翰虽然战功赫赫,但也酒色过度,不幸中了风,半身不遂,回京养病。杜甫参军一事,当然就被搁置下来了。
杜甫心情压抑,而天气似乎也压抑了。
这一年阴雨不断,延续了六十余天,四处都是洪水滔滔,墙塌屋倒,连树木都被淹没,庄稼基本绝收,京城内外不断有人饿死。杜甫家虽然有几亩桑麻地,但也没什么收成,连屋前的花草也在水中烂死了。他穷困潦倒,愁眉不展。杜甫本来没什么存款,长安物价又在飞涨,虽然领着官府的救济粮,但日子还是艰难,只好将在长安还没住满一年的妻儿安顿到奉先(今陕西渭南蒲城县),那里物价便宜,自己则回到长安,继续无望地等待。
这时,韦见素入京做宰相。杜甫照例又写了首诗,格式依然是先赞美,再求提携。他本是不抱什么希望的,但这次赠诗却起了作用。不久,他收到了平生第一个委任状。
他被任为河西县尉,官级为从九品下。
这一委任状让杜甫啼笑皆非。他年轻时是想要做宰相的,给皇帝献赋时,心里的期待值是六品上的官职。如今却得了个从九品下,还是个县尉。当初高适辞掉封丘县尉时,杜甫还去祝贺,如今自己竟要步他后尘了。
于是,杜甫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任命。不久,新的任命又下达了,改为右卫率府胄(zhòu)曹参军,正八品下。所谓右卫率府,是太子卫队;所谓胄曹参军,就是盔甲兵器的保管员。一个年过四十的诗人,一生舞文弄墨,以古代贤人稷、契自比,如今却去看守兵器库,真像是一个黑色幽默。
但出于生计的考虑,四十四岁的杜甫接受了。
上一篇:杜甫讽刺朝廷昏庸,创作《丽人行》
下一篇:杜甫困居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