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义执言
杜甫兢兢业业地做起左拾遗来,今天给皇帝指个毛病,明天给皇帝提条建议。性格耿直的他,其实并不太懂得人情世故,哪里应付得了官场争斗?很快,他就卷入了一场政治漩涡里。
我们之前说过,房琯曾率军出征,结果接连大败。但因为他是唐玄宗的重臣,唐肃宗刚即位,根基不稳,要用他来收买人心,吸引旧臣来投,所以并不治他的罪。
房琯军事上失利,政治上失宠,又受到另一派官员的攻击,就有些自暴自弃,虽然还当着宰相,但经常请病假,和朋友们在家里讨论佛教的出世和道家的无为。同时,他又喜欢鼓琴,和著名琴师董庭兰交情很好,于是引出了一段疑案。
这董庭兰年过六旬,长于琴艺,仙风道骨,举止闲雅,高适曾写“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相送,足见他的声望。他与房琯交情深厚,于是引发了一种传言,据说朝官要想拜会宰相,必须向他行贿,他因此十分富裕。
房琯的政敌将这件事添油加醋后,禀告给肃宗。肃宗这时皇位已坐得安稳,对房琯的夸夸其谈也颇为不满,就将他贬为太子少师,不再拥有实权。
杜甫这时才做了十来天的左拾遗,就遇到这官场上的地震。他和房琯是布衣之交,认为不该因为琴师受贿,就贬房琯的官。于是他践行了拾遗的职责,不顾危险,上疏为房琯说话:“犯罪的是门客董庭兰,不是房琯,不能因小罪而贬大臣。”
他哪里知道,房琯事件,表面是琴师纳贿,其内在根源却是唐玄宗和唐肃宗父子在争权。唐肃宗一直害怕父皇夺权,拼命培养亲信,房琯作为玄宗的旧臣,用来装装门面还可以,可老在他眼前晃悠,当然让肃宗讨厌。董庭兰事件,不过是导火线罢了。
所以杜甫的上疏,无异于火上浇油。唐肃宗勃然大怒,也不顾念杜甫的忠勇,就大动干戈,让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一同审理,要严办杜甫。这在当时,算得上是超强阵容了。肃宗的意思,大概是想要杜甫的命。
幸好,朝中明事理的贤臣还不少。审讯之后,御史大夫韦涉就对肃宗说,杜甫虽然言语狂妄,但不失谏官的体统。继而宰相张镐也上书搭救,说了些好话。肃宗这才平息了雷霆之怒。杜甫逃脱了大难,但从此也被皇帝疏远了。
杜甫来之不易的政治生涯,刚刚开了头,就基本宣告结束了。然而杜甫依然倔强。他心不服,口也不服,在给皇帝的谢恩信上,絮絮叨叨地说:
“房琯少年成名,后来学问精纯,拥有大臣的德行,当时大家都认为他能当宰相,现在陛下英明,果然让他做了宰相。他心忧社稷,只是行为稍有放肆。只可惜董庭兰作为门客,做了坏事,把他也玷污了。我怜惜他事业未成,意志受挫,希望陛下不要因为小事而责难他,所以冒死进谏,不想言语过激,惹您生气了。您宽宏大量,赦免了我,这不仅是我的幸运,也是天下的幸运。”
这段话,怎么读都是别扭的。一方面是感谢肃宗赦免,另一方面又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他就是这样单纯而耿直,虽然让肃宗不喜欢,但在他自己,也并不怎么后悔。后来他写了一首诗《义鹘(hú)行》,字里行间都透出把疏救房琯视作侠义行为的意思。
那已经是第二年,长安已被收复,杜甫在长安附近的潏(yù)水边,听到樵夫讲了一则故事。
樵夫说,在那边的山崖顶上,住着两只苍鹰,养了一窝小鹰。一天,雄鹰远远地出去觅食,一条硕大的白蛇悄悄游进鹰巢。雌鹰奋力抗争,但力气太小,斗不过。白蛇就将小鹰都吃尽了。雄鹰从西边飞回来,一看这等惨状,立刻翻身飞去长空。过不多时,一只猛鹘破空而来,一路上,它听了雄鹰的哭诉,怒不可遏,发出极尖厉的长鸣,猛然冲向白蛇,用铁翅劈打蛇头,用利爪狠抓蛇身。那白蛇抵挡不住,遍体鳞伤,从山崖上坠落,摔得肠子都裂开,尾巴动弹了一阵,就死在崖底了。那猛鹘见白蛇已死,一振翅,又飞入了云间。
杜甫听了,十分感叹:“这猛鹘是真侠士啊。急人所难,见义勇为,并且功成身退,真是光明磊落!”
回来后,他便写下《义鹘行》,用来激励壮士的侠肝义胆。或许,他在写作时,脑子里也会闪现出自己家族里的侠义行为。
他的先祖杜叔毗(pí)是个大孝子,兄长被人杀害,就在大白天手刃仇人,然后从容自首,等待一死。在当时,家族观念深入人心,如果有人为了给亲人报仇而慷慨赴死,就会成为美谈。
他的叔父杜并也曾有类似的事迹。武后时,杜审言被贬为吉州司
户参军,被他的同僚吉州司马周季重陷害,关进牢狱。这时杜并刚刚十六岁,看到父亲遭到这样的不幸,就茶饭不思,忍辱负重,决心要为父报仇。有一天,趁周季重在家大摆筵席,杜并偷偷进去,乘其不备,将匕首插进仇人的胸膛。杜并自己也当场被打死。周季重临死时说:“原来杜审言有这样的大孝子,我不该陷害他啊。”于是,杜审言被释放,回到洛阳。亲友们听了这个故事,都被感动,称赞杜并是孝童,许多名士替他写墓志铭和祭文,以歌颂表彰他的事迹。
为父兄报仇,已经被人称赞,为朋友两肋插刀,品质当然更是高贵。
杜甫受这种精神的影响,不惜牺牲自己的前途,也要仗义执言,这也是他精神的可贵之处。当然,政治上的不识时务,也注定他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那副热心肠,也只好浸泡在怀才不遇的酸楚里。
上一篇:杜甫与唐玄宗
下一篇:杜甫的漂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