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秋老虎”来得厉害,虽说是七月了,但整个州府像个蒸笼。杜甫白天热得饭都吃不下,苍蝇又多,嘤嘤嗡嗡,惹人心烦;晚上家里都有蝎子出没,让他胆战心惊,不敢入睡。
他当着司功参军,官儿不大,事儿不少,连绵不绝的文书要他看,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总也干不完。杜甫是诗人,自命清高,哪里干得了这工作?不免心烦气躁,想要大喊大叫一番。看看远处华山的青松和丘壑,真想去那里避避暑气,可又哪有时间呢?
话虽如此,杜甫毕竟是个负责的人。他在任上,写了《进灭残寇形势图状》,分析敌我形势,讨论唐军该怎样避实击虚,剿灭困在相州(今河南安阳附近)的胡人;他掌握着考试,所以写了《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让考生们思索赋税、交通、币制等实际问题。从这些公文里,我们可以看到杜甫的军事政治才能。
这样干了半年,就到了冬天,他回洛阳去看望家乡父老。恰在此时,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集合六十万大军,围攻盘踞在相州的安庆绪叛军,本来有望一举攻克,平定战乱。可唐肃宗毕竟是个心胸狭窄的君主,他既害怕叛军,也害怕手底下的节度使,生怕他们手握重兵,平乱后又成为第二个安禄山,就不给大军设一个主帅,以便互相有个牵制。所以,六十万大军群龙无首,互相观望,以致久攻不克。这一来,就延误了战机。唐军一来缺了粮,二来呢,史思明来救援,于是军心涣散。
三月的一天,六十万唐军在相州城外与史思明的五万精兵决战,正杀得难分难解时,忽然刮起了大风,卷起黄沙,拔起大树,一时间天昏地暗。两军都被吓坏了,各自溃散。这一仗,唐军损失惨重。史思明损失较少,一路追击,反而取得胜利。郭子仪带着残余的朔方军回守洛阳。其余的节度使则带着残兵各自回去。朝廷为了扭转战局,就四处征兵,闹得人心惶惶。
杜甫从洛阳回华州,就碰到了兵荒马乱,亲眼看到了老百姓在战乱中的痛苦生活。杜甫走到新安城外,听到前面有喧闹声,仔细一看,是县吏正在点兵。而他们点的兵,分明都是些孩子。他向前去问:“借问一下,你们县里,就没有成丁吗?”按照当时的制度,男子满二十三岁称为成丁,才能服兵役。县吏看到杜甫年老,又是当官的模样,也不敢怠慢,回答说:“昨天上头下命令了,成丁都征完了,现在只能征中男了。”所谓中男,就是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当时的人发育晚,十八岁还是孩子模样。“可中男这么矮小,怎么守得住洛阳?”县吏无言以对,只撂下一句:“这是上头的意思。”就喊着话,催促着一群孩子进发了。
送行的父母哭成了泪人,眼巴巴地看着孩子离开,就像看着河水东流一样,再也不会回来。直到孩子们消失在弯道里,只留下一些尘土,他们还不肯离去。
杜甫心里也难受,但要想平定战乱,不征兵,又能怎么样?所以,他还是安慰了大家几句。
“乡亲们,别哭了,要是把泪哭干了,可就等不到孩子们凯旋了。前些天,我军攻打相州,原来指望着一举平定。谁知战局变化太快,我军溃散了。唉,怎么办呢?只好再征兵了。我听说啊,这次征的兵,就在洛阳一带驻扎,不上前线。干的活儿呢,就是挖挖壕沟,养养马,不费劲儿。更何况,咱们是正义之师,将军又爱兵如子。所以呢,大伙儿也收收泪。大家得相信郭仆射啊。”郭仆射,就是郭子仪。
再往前走,就路过了石壕村。天色已晚,杜甫就投宿在农家。半夜三更,忽然听到外面喊声四起。他猛地惊醒,以为是叛军杀过来了,急忙起来,往外一看,只见火把通明,几个县吏模样的人大声嚷嚷:
“征兵了!征兵了!”
杜甫投宿的那户人家,也就一个老头,一个老太,还有一个儿媳妇,奶着一个娃。那老头一听,赶紧窜到后院,翻墙逃走了。老太这才去开了门。县吏觉得门开得晚了,一脸怒色,嚷嚷声越发响了。
“你家还有男人吗?”
老太顿时悲从中来。
“哪儿还有男人啊。我家就三个儿子,全都去攻打相州了。前两天一个儿子捎信来,说另外俩儿子全战死了。你瞧瞧,我家哪还有男人啊?哦,还有一个未断奶的孙子。儿媳妇要喂奶,还没改嫁。真可怜她了,连条像样的下裙都没有……”
85
县吏也流露出一丝同情,忽然看到了一旁的杜甫。
“这不是你家男人吗?”
“这是投宿在我家的老爷,是朝廷命官。”
杜甫出示了官印,县吏便流露出一份敬意,语气不由软了下去。
“可你家……总得出个人啊。”“那就我吧。”老太挺起腰来。86“你?”“我这老太婆虽然年老体衰,但还可以跟你去前线,还能做做早饭。”县吏想了一想,也只能这样去交差了。于是,老太就随着县吏走了,临行时,又看了看孙子,对儿媳妇交代了几句。杜甫心里又是沉重,又是感动,哪里还睡得着。半夜里听见老头又翻墙回来了,躲在房间里偷偷地哭泣。唉,这年头,又有什么办法呢?
第二天,杜甫告别老头,来到了潼关,看到这里正在加固城墙,不由想到当年潼关大败,于是对潼关的小吏嘱咐了几句,让他们要谨慎守关,不要学哥舒翰那么轻敌。
一路上,杜甫听到许多,见到许多。他看到一对新婚夫妇,晚上结婚,早晨就分别了。新娘当然难过,甚至想追随丈夫从军。但她毕竟识大体,让丈夫努力从军,不要以她为念。杜甫又看到了一位老翁,子孙全部战死,但当他想到国家大事,就毅然扔掉拐杖,穿上盔甲,迈向战场,可又担心老妻衣服单薄,熬不过寒冬,内心矛盾重重。他还看到一位老兵,从相州战败回来,却发现家里满是荒草,村里人不是身死,就是逃难。当他背起锄头,要去重新耕种,却被县吏叫去服役。他无可奈何,只好安慰自己说:“毕竟是在本州服役,要是远行,哪里还回得来?”
杜甫一路看到这些人这些事,内心震动很大,就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诗,刚劲有力,朴实无华,这就是有名的“三吏三别”。
这组诗,就成了杜甫诗歌创作的最高峰。
上一篇:杜甫逐出长安
下一篇:杜甫在同谷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