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7年闰八月,四十六岁的杜甫担任左拾遗才三个多月,就被唐肃宗放了长假,让他回家去探视妻子。这不是唐肃宗体恤下属,而是觉得他磨磨叽叽,有些讨厌。这也足见肃宗并非一个听得进逆耳忠言的英明皇帝。
不过,放假就放假吧,疏远就疏远吧,杜甫到底得了一个回乡探亲的机会。他当初困在长安时,曾托人给鄜州家里捎过信,但什么回音也没有。后来他听说,鄜州那一带兵连祸结,叛军杀人杀红了眼,连鸡狗都不放过,听到这些后,杜甫就更加提心吊胆。
“家里那间漏雨的茅屋还在吗?我的老妻啊,你还会靠在门边,等着我回来吗?”他一念及此,就泪如雨下。有时,他难免会往最坏处想:“叛军一过,非但鸡狗留不住,连门前松树都被摧折,那家人还能幸免吗?万一……估计是尸骨都沉入黄土了……”
那段时间,他既期待家书来报平安,又害怕家书带来噩耗,真是无比煎熬。
杜甫来到凤翔后不久,他拜托送信的人终于带来消息,妻子安好,也还住在旧居。他心里一下子石头落地,兴奋之余,也动过回家的念头。只是,杜甫向来是责任至上的,自己身负官职,国家又在紧要时刻,他哪能甩手离开呢?
现在皇帝让回家,那就回家吧。可他穷困潦倒,战局吃紧,连朝服都置办不起,更谈不上马匹了。而从凤翔到鄜州,足足有六百五十多里,他靠双脚又怎么走得到呢?
因为战争需要,所有马匹都充入军队了。杜甫没有办法,只好穿一身青衣,雇了个仆人,在闰八月初一,走出凤翔的城门,满怀惆怅地徒步往北,踏上了漫漫征途。一路上,他行走在满目疮痍的大地上,四处的村落都荒无人烟,所遇见的,不是伤兵,就是难民,让他触目惊心。
走到邠(Bīn)州(今陕西彬县、长武、旬邑、永寿四县)时,山高路险,更加难走。他只好拉下脸来,写了首诗给镇守邠州的李嗣业,希望得到一匹马。诗写得很动人:
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马厩)上追风骠(骏马)。
——《徒步归行》
话说得真切而可怜,李嗣业果然拨给他一匹马。有了坐骑,杜甫行进得快了许多,心情也愉悦了不少,居然在怪石巨岩之间,还能发现一些美景,给旅程增添几分趣味。
正是秋天,菊花如繁星点点,白云逍遥自在。在山道里走,两边野果累累,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在雨水滋润之下,有的甜,有的苦,都结成果实,也算不虚度春秋了。杜甫由此想到自己年近半百,事业上一无所成,竟还不如这些野果,心里就有些惆怅。
又走了许多天,景物一点点熟悉起来。这证明,他们已到达鄜州境内,上回逃难的经历,一点点清晰地浮现眼前,就引起了无限的感慨。杜甫还给当初接济他们的孙宰写了首诗,表达自己的感激与思念。
眼看着羌村快到了,天却下起雨来,本来应该找个地方躲避的,但杜甫心里欢快,忍不住拍马向前,仆人在后面追赶不及。过一道山岭时,杜甫已到了山下的水边,仆人才刚到山顶,像是站在潮湿的树梢上呢。
到了羌村时,雨过天晴,空中堆着高峻的云朵,镶了赤红色的边,日光穿透云层,放射出万道金光。
到了柴门外,马蹄声惊动了枝头的鸟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门前一个妇人正端着木盆,听到声响,回过头来,仔细打量了来客,竟然呆住了,手里的木盆掉到了地上,嘴角颤抖着,往屋里去叫:
“熊儿,骥子,快……快出来,你们的爹……爹回来了。”
才说了这句话,眼泪扑簌簌地落下来。
宗文和宗武,还有三个女孩,从黑暗的屋里冲出来。
陕西富县羌村的杜公窑,是杜甫在羌村躲避战乱时居住的地方。
“爹,爹在哪儿呢?”
杜甫翻身下马,快步向几个孩子迎过去。这还是他的孩子吗?一年前,一个个还是雪白粉嫩的,可现在呢,一脸的泥垢,衣服上满是补丁,裤子只能遮住膝盖,脚上没穿袜子,脏兮兮地踩在泥沙里。他们对着眼前的白发老人,只是怯生生地看,不敢走上前。这年宗文八岁,毕竟年长一些,认出了爹,就背过脸去哭了。
杜甫看到自己的孩子这样可怜,能不心疼吗?他一把将几个孩子都搂在怀里,哭得泪眼模糊。
五岁的宗武带着哭音说:“爹,他们都说你死了,我就没有爹了。你怎么才回来呀?”杜甫哽咽地亲着他的小脏脸:“爹没死,以后咱们再不分开了。”
杜甫的到来,把满村人都惊动了。院子边的矮墙外围满了人,大伙儿看到他死里逃生,一家人痛哭流涕,也都纷纷垂泪感叹。
杜甫一家谢过村人,走进茅屋。几个小孩和爹熟悉了,这个揪揪爹的胡子,那个坐在爹的腿上,生怕爹还像一年前那样,说走就走了。“爹,你都去哪儿了?”“爹,外面还打仗吗?”“爹,我们什么时候回老家啊?”“爹……”五张小嘴巴,叽叽呱呱不停地发问。杜甫哪里回答得过来,但只要抱住几个孩子,摸着他们的小脸蛋,心里就无比幸福了。过了好久,他想到了一件事情。
“你们等一等,爹还给你们带好东西了。”
孩子们顿时来了兴趣,眼睛都盯着爹带来的大包袱。
杜甫当了几个月官,虽说依然穷困,但到底有了一点俸禄,买了些日用品。他一样样地拿出来。
“这是被子,这是帐子,晚上可以用起来。这个是陀螺,熊儿、骥子,你们拿去玩吧。还有这些,是给你们娘的……”
女儿把一盒胭脂抢过去。
“爹,这是什么?”
“给你娘。”
杨氏在一旁含泪微笑着看,接过了胭脂、妆粉、眉笔,细心地梳洗了一番,抹上胭脂,脸上顿时光洁了。女儿们看到了,都大呼小叫,也让母亲给她们梳头,自己则拿起胭脂和眉笔,有模有样地画起来。她们哪会化妆啊,一会儿工夫,就将脸抹得猴屁股似的,眉毛画得又黑又粗,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这间破旧的草屋里,第一次充满了欢声笑语。
这时,屋外群鸡咯咯咯乱叫,外面有人来了,吵吵嚷嚷,将鸡赶上树木,这才响起敲门声。
杜甫开门一看,来的是村里的几个老人,都提着酒壶和食盒,来看望他了。杜甫赶紧将老人们让进屋子里,安排坐下了,又吩咐杨氏去做些下酒菜。
老人们赶紧摇手。
“不用,不用,拾遗老爷,我们都带了。”
说着,就从食盒里拿出几碟菜,不过是花生、黄瓜之类。又将各家的酒壶都摆上桌子,满满地倒了几杯。
一位老人说:“拾遗老爷,乡下日子过得艰难,没什么像样的酒食,您多包涵啊。”
杜甫面对老人家淳朴又深厚的情谊,心里十分温暖。“老人家,这是哪里话,你们的深情,我杜甫感激不尽呢。”他们听杜甫说这一年的艰难经历,又听他说外面的局势,都是感慨不已,不停地劝酒,喝完一壶,又喝另一壶。这些酒都是自家酿的,
有的清澈,有的浑浊,但都不太醇厚。杜甫就问起了年景。老人们都摇头叹息:“要说起来吧,这一年也算是风调雨顺,照
理呢,该有个好收成。可现在外头都在打仗,咱们村别说青壮年了,连十五六岁的孩子,也都被征去当兵了。现在村里啊,只剩下我们这些老头子。老胳膊老腿的,能耕几亩地呢?唉,田地可就撂荒了,哪里还谈什么收成啊!”
杜甫心里沉重之余,又受了感动。他知道,乡下人粮食有限,总要先填饱肚子,多余的才拿来酿酒。所以,这些酒虽然粗劣,但肯定来之不易,留着待客,自己是舍不得喝的。
杜甫又举起了酒杯。
“我杜甫一无钱财,二无美酒,没什么感谢各位,就做一首诗,唱给大家听吧。”那时候,酒席上吟诗,是非常高雅的礼节。老人们哪里见过这阵势?都有些受宠若惊了。杜甫就定了定神,将刚才的见闻,写成朴实的诗句,一行行吟下来。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kē,酒器)浊复清。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羌村三首》其三
老人们听到这里,也想起了各自的忧愁:孩子出征在外,不知生死如何;自己晚年凄凉,儿子不在身边,不知谁来赡养。而杜甫呢,除了想到生计问题,还想到唐朝的中兴大业。大家各怀心事,触动伤处,不由地都落泪了。
于是,杜甫又加了一句: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夜晚,将乡亲们送走之后,孩子们也入睡了,杜甫和妻子在烛光下默默相对,感觉恍恍惚惚,像在做梦。他们各自诉说着离别后的遭遇,不免又掉了几串眼泪。杜甫吟起那首动人的《月夜》,让杨氏依偎得更加紧密。最后,他们说到了未来的计划。
“一同去凤翔吧,战乱年代,一家人就得在一起。”
上一篇:杜甫弃官走秦州
下一篇:陶渊明的简介和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