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饰
[定义] 在连贯性语流中,利用语音、语义或语法手段,使同一个语言形式先后表达不同意义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一语双叙。
谭永祥《修辞新格》(增订本)有双饰格,指的是“在上下文里利用词的多义或修辞义,使同一个词先后表达两种不同的意义,就好像同一个人先后饰演两个不同的角色一样。”可参见。
[例释] 按多饰的构成手段,可分4类:
(1)利用词的同音关系构成多饰。表达不同意义的同形语言符号,是意义不同的同音同形语素。
例1:酷哥演酷吏。
前一个“酷”是形容词,20世纪90年代成为中国社会流行语,为英语cool的译音,语义比cool(冷)更丰富,在冷峻之外,兼有硬、狠、严、稳、俊朗、挺拔、潇洒等意思。后一个“酷”是语素,意为残酷,但不能单独使用。两个“酷”处于相同的语法位置,前后相继地出现,传达的意义完全不一样,只是共有一个读音和书写形式相同的语言符号,是一种极为经济的修辞手段。
(2)利用词的多义关系构成多饰。表达不同意义的相同语言符号,是意义不同但又彼此关联的多义语素。
例2:他媳妇不生病,只生孩子。
前一个“生”是产生、发生的意思,后一个“生”是生育的意思。两个“生”有语义关联,在一种转折性陈述中,共同描画“他媳妇”的形象,幽默且精练。这个例句的预设,是“他媳妇生病”,“不生病”是对“生病”的预设的逻辑化否定,“生孩子”是对“生病”作语义上的幽默偷换:“不生病”和“只生孩子”,互为修辞语境。如果动词“生”单独进入“不生病”或“只生孩子”的语言结构,只是一般性陈述,当二者互为修辞语境时,一般性陈述变为转折性陈述,产生连贯性语流中同一动词语义偷换的艺术效果。
(3)利用特定语境中的临时义构成多饰。表达不同意义的语言形式,不能进入固定的词义系统,而是通过具体语境中的临时义,实现修辞效果。
例3:一时髦女郎向一养牛专业户示爱,男人说“我没有四十八条腿”,女人说“可你有这么多的腿”。
上世纪70年代前后社会上曾流行一套齐全的家具共“四十八条腿”的说法,例中前一个“腿”用的是借代义,借指结婚的家具;后一个“腿”用的也是借代义,借指牛群。这两个意思都不能进入汉语“腿”的固定词义系统,但是上述对话片段却靠着具体语境中的临时义支持,完成了一种社会婚恋心态的写真。
(4)利用词性变化构成多饰。词性变化是语法手段,不同类属的同音同形词,以不同的语义承担在一个完整的表意单位中产生修辞碰撞,实现修辞效果。
例4:老王每次做报告,自我感觉都很好。听众也叫好:好晕,好睡觉。
例中共用了4个“好”,具有4种不同的功能标志,按语用环境中“好”的出现先后,分别是:形容词作谓语、形容词作宾语、副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4个“好”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关联着不同的语义承担功能,意思依此为:效果佳;合宜、令人喝彩的;程度深;便于等。从语用的角度说,4个“好”是整个句子的注意焦点。对接受者来说,前两个“好”具有上扬的心理引导功能,后两个“好”具有下抑的心理引导功能。前两个“好”的抬升性评价,为后两个“好”的打压性评价作反向的修辞铺垫,最终由后两个“好”消解前两个“好”的意义,前两个“好”被后两个“好”否定。由于汉语词的语法类别缺少严格的、普遍的形态变化,“好”归属于什么词类没有明确的形态标记,判别“好”的词性的主要依据是语法功能,多饰每每成为语法手段转化为修辞手段的佳例。
饰能够较好地体现语言运用的经济原则,不仅用于日常话语,也用于文学创作。
例5:在这个[恰恰]舞的节奏中,足尖和鼓点合拍。但这无非是一次巧合罢了:他的目光“恰恰”射中了她,一个日后成为他妻子的人。他甚至第一次来到舞场,他当然从未预料,“恰恰”的幸运之箭便降临于他。然而,他恐怕也从未想到,这也是他同另一个少女失之交臂的一瞬。在“恰恰”的舞步里失去的或许比得到的更多。那个在树桩前度过下半生,等待第二只兔子的人,终于再也没有听见“恰恰”的兔蹄声。(杨小滨《副词笔记》)
例5是小说《副词笔记》的一个话语片段,焦点信息是“恰恰”负载的双重语义:其一是副词,意思相当于“正好”“刚好”;其二是名词,指一种拉丁舞。副词“恰恰”和名词“恰恰”之间不存在任何意义联系。作者的修辞策略,就是为没有联系的对象临时添加某种联系,否则,题为《副词笔记》的文本,根本没有办法与拉丁舞“恰恰”产生认知关联。这里,语义重构是通过语义嫁接的方式实现的。由于副词“恰恰”存在着“偶然”、“碰巧”之类的语义,而舞场中她和他的目光,“恰恰”(副词) 在“恰恰”舞的节奏中相遇,生活的各种可能性中某一种可能性在副词“恰恰”的语义场和激情“恰恰”的舞场碰撞,这就是作者创设的修辞情境。把握这一点,有助于破译这个话语片段的深层语义:偶然的瞬间往往预示着生命的定格。
[辨析1] 多饰与博喻。都是变单一为丰富的修辞艺术。区别是:
(1)多饰的焦点信息是核心词(语素)的多项语义;博喻的焦点信息是同一本体的多重喻体。
(2)构成多饰的多项语义可以是固定的自然语义、也可以是临时的修辞义;构成博喻的多重喻体全都是临时修辞义,不进入汉语词义系统。
(3)构成多饰的多项语义如果是固定的自然语义,属于同一语词已知语义信息的修辞聚合;如果是临时修辞义,属于同一语词未知语义信息的修辞开发。博喻的多重喻体都是通过临时语义,把属于本体的已知信息,转化为喻体的未知信息,是对同一本体可能相似的喻体的多层面、多角度开发。
[辨析2] 多饰与反复。从形式上看都是相同的语言单位在连贯性语流中不止一次地出现。区别是:
(1)多饰一般限于词语平面;反复不限于词语平面,短语、句子、甚至语段都可以构成修辞上的反复。
(2)多饰是同一个词或同音同形异义词的不同语义信息的修辞聚合;反复是同一个词、短语、句子乃至语段相同语义信息的修辞强调。
[辨析3] 多饰与反饰。都是相同的语言单位在连贯性语流中前后相继地出现。区别是:
(1)多饰不一定呈现否定和肯定同现的形式;反饰通常呈现否定和肯定同现的形式。
(2)多饰是同一个词或同音同形异义词的不同自然语义的修辞聚合;反饰是同一个词汇形式自然语义及其在语用环境中临时变异的修辞聚合。
[辨析4] 多饰与拈连。都属于词语平面的修辞手段,都是一个核心词进入不同的话语组合关系。区别是:
(1)多饰的不同语义都是实用,拈连的不同语义是实用+虚用:其中源语拈连词是实用,目标语拈连词是虚用。在拈连隐去源语的情况下,只有目标语的虚用语义产生修辞效果。
(2)多饰的话语组合属于正常搭配,拈连的话语组合属于正常搭配+超常搭配:其中拈连的源语是正常搭配,目标语是超常搭配。在拈连隐去源语的情况下,只有超常搭配的目标语产生修辞效果。
(3)多饰的核心词可以是同一个词,也可以是不同词的同一读音形式和书写形式,拈连的核心词肯定是同一个词。
(4)多饰的核心词没有词性限制,拈连的核心词一般为动词。
(5)多饰可以由与核心词同形的核心语素进入话语组合,拈连只能由核心词进入话语组合。
[辨析5] 多饰与双关。都有一语多义的特征。区别是:
(1)多饰的语义承担在两项以上,如上例的4个“好”。双关的语义承担限于两项:一个实指,一个虚指。
(2)多饰的多项语义都是实用,没有表层义和深层义之分,语义指向都是显性的,不存在表层义掩盖深层义的问题。双关的双重语义有表层义和深层义之分,语义指向一显一隐,表层义多是虚指,深层义才是实际所指,修辞功能的实现途径,多为虚指的表层义掩盖实指的深层义。
(3)多饰的临时义可以不依托固定的词义系统,双关至少是它真正要传达的那一个意义不能偏离固定的词义系统。
(4)多饰的构成可以凭借语音手段、语义手段或语法手段,双关的构成限于语音手段或语义手段。利用语法手段产生的不是双关,而是歧义。
(5)多饰的语言形式可以是语素、词或短语,双关的语言形式可以是词、短语或句子。即构成多饰的语言单位的最低或最高层级均低于双关。
(6)多饰的同一语言形式在话语流至少出现两次,所表达的多重意义是先后具有的。双关的语言形式在话语流中可以只出现一次,所表达的双重意义是同时具有的。
[辨析6] 多饰与同饰。都是相同的语言形式在不同的组合关系中产生修辞效果。区别是:
(1)多饰的同一个语言形式在相邻的组合关系中先后表达不同的意义;同饰是同一个语言形式在相邻的组合关系中先后表达相同的意义。比较“酷哥演酷吏”和“尴尬人遇到尴尬事”,前例在相邻的组合关系中先后出现的“酷”,有表意差别;后例在相邻的组合关系中先后出现的“尴尬”,没有表意差别。
(2)构成多饰的语言单位以词语为主,构成同饰的语言单位可以是词语,也可以是大于词语的语言单位。
[辨析7] 多饰与自饰。都是相同的语言形式在话语结构中产生修辞效果。区别是:
多饰的同一个语言形式在话语结构中的语义差异是该语词的不同义项;自饰的同一个语言形式在话语结构中的语义差异不是该语词的不同义项,而是修辞化的语流义变。
[辨析8] 多饰与转换。都利用词语的同音异义或一词多义等条件,先后表达不同的意义。区别是:
(1)多饰除了利用语音、语义手段,还可利用语法手段;转换只利用语音、语义手段。
(2)多饰必须同形异义;转换既有形同而义变的,也有形异因谐音而义变的。
[辨析9] 多饰与词的兼类。都体现词的多种语法功能。区别是:
语法手段构成的多饰,完成了语法手段向修辞手段的转化,属于修辞研究的对象。词的兼类停留在词的多种语法功能上,属于语法讨论的范围。
例6:三个小家伙,一个在阳台上,一个在玩电脑,一个在沙发上睡了。
例中3个“在”,依次为:动词、副词、介词,这是一个词以3种不同的语法功能,进入不同句子的一般性陈述,与“多饰”定义所指修辞方式不是一回事。
上一篇:汉语修辞手法系列「什么是对举」
下一篇:汉语修辞手法系列「什么是顿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