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夸张修辞手法
[定义]故意夸大或缩小所表达对象的某些方面以强调或突出该对象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夸饰、扬厉、铺张、增语。
夸张带有想象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在理解夸张时不应从现实出发,按现实的标准来裁判,否则就会将夸张视为胡编乱造。宋代科学家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对杜甫的诗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游武侯祠》)提出批评说:“四十围乃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明代诗人杨慎则对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提出反问:“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莺啼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映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升庵诗话》卷八)两人追求科学的实证精神令人赞赏,但把这种精神带入诗歌的解读中,按照现实的逻辑尺度评判诗歌、以数学的精确来衡量夸张修辞,必然会造成对诗歌的误读,以至于将绝美佳句贬得一文不值。
夸张虽夸大了事物某方面的特征,但并非是完全脱离实际的漫无边际的胡编乱造,而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的。如“白发三千丈”虽不可能,但用它衬托人的愁绪则是十分恰当的。鲁迅曾说“燕山雪花大如席”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燕山地处北方,下大雪是常有的事;但“广州雪花大如席”则完全不可能,因为它离现实太遥远了:广州地处南方,几乎没有下雪的可能,哪来的雪花大如席呢?所以,前者是夸张,而后者不成立,只能是浮夸。
[例释]根据夸张的表达方式,可分为3类:
(1)扩大夸张/积极夸张。故意夸大表达对象的形态、性质、作用、程度、数量、速度等。
例1:眼看交货期就要到了,可产品才生产了一半,吴经理一夜之间急白了头。
例2:小张考试偷看时,发现老师正站在他的桌前,他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儿了。
例1“一夜之间急白了头”在神话、传奇中才有可能,现实生活中是不会发生的,因此,它是一种夸张,把吴经理焦急的心情渲染到极致。例2将“心提到嗓子眼儿”`这种夸张将小张作弊被发现时的紧张、害怕、恐惧情态活现出来。
(2)缩小夸张/消极夸张。故意缩小表达对象的形态、性质、作用、程度、数量、速度等。
例3:这块巴掌大的县城出过很多有名的人物。
例3将“县城”说成只有巴掌大,极言该地方之小。
(3)超前夸张/窜前夸张。将后发生的事情先说,以此突出人或事某方面的特征或情状。
例4:这孩子可爱得很,在娘胎里就会笑了。
例5:毕业找工作的事让李明心烦得很,看着满满一桌子菜,他还没动筷子,肚子就饱了。
“笑”是人的自然表情之一,是人都会笑,但例4针对的是还未出生的胎儿,当然是超前夸张了。例5按常理“饱”应该是吃完后的感觉,没动筷子怎么会饱呢?这种超前夸张充分表现了李明找不着工作时那种寝食难安的心情。
[辨析1]夸张与降用。夸张中的“缩小夸张”与降用都有把事物往小(轻)处说的特点。区别是:
缩小夸张是故意把事物的特征、品格、形状、作用、程度等往小(轻)处说,以突出所描述的事物的某个特征或情状;降用是把词语的原语义的分量降低、范围缩小,突出的是大词小用、重词轻用的语义特点。
[辨析2]夸张与浮夸。两者都含有将表达对象极力夸大的特点。区别是:
(1)夸张的目的是为了将表达对象某方面的特征凸显出来,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一种积极有效的修辞方式;浮夸常常是为了某种利益而故意将无说成有,将小说成大的一种欺瞒虚假行为,如“大跃进”时期,很多地方官员无限夸大粮食的产量为“亩产三万斤”,就是很典型的浮夸。
(2)夸张虽夸大了事物某方面的特征,但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浮夸则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是一种随意的胡夸,如用“猪耳辟成飞机场,猪身横跨太平洋”来形容猪的肥壮就显得荒谬,过于失真,不具备任何可能性。
上一篇:什么是复叠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
下一篇:什么是貌离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