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合说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
[定义]话语的前部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合并在一起并列提出,后部对所提出的对象分别加以叙述说明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合叙、并提、并展、并列分承。特点是:先合说后分说,“合”与“分”所关注的是相同的对象,“合”是“分”的条目和要领;“分”是“合”的解释和深化。一般来说,分说的部分通常与合说部分所提的对象前后一一对应,但也有不对应的情况。
[例释]根据合说对象与分说对象是否对应,合说可分为两类:
(1)对应型合说。话语的前部并列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后部按所提对象的顺序分别加以描述说明,前后相互对应。用公式表示即为:AB,A1B1。绝大多数的合说都是对应型合说。
例1: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既高兴又忧愁。高兴的是我终于可以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忧愁的是家里经济拮据,学费没有着落。
例2:他感到那声音分外澄澈,分外明亮。澄澈如中秋的明月,高远,透明,抚慰他的心田;明亮如早晨的霞光,清爽,艳红,照耀着他的脸颊。(航鹰《明姑娘》)
例3:种花好;种菜更好。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多浆的果实,都可以食用。(吴伯箫《菜园小记》)
例1将“高兴”与“忧愁”两种相反的情感并在一起说,然后分别对“高兴”和“忧愁”加以解释说明,将贫困生考上大学而又没钱上学时那种既喜又忧的复杂心情展现出来。例2先总说他对那声音的两种感觉,然后用比喻的手法分别对这两种感觉加以描绘:澄澈如明月,明亮如霞光,给他无限抚慰和温暖。例3先提出一个总的观点“种花好,种菜更好”,然后再分别叙述“花种得好”和“菜种得好”会使人们精神和物质得到双丰收:一个让人大饱眼福,赏心悦目;一个使人大饱口福,满口留香。这三个例句的共同之处就是合说并提的事物与分说解释的事物前后相互对应。
(2)交叉型合说。话语的前部并列提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后部并不按所提对象的顺序加以说明,前后不是依次对应,而是交叉对应。用公式表示即为:AB,B1A1。因这类合说易造成误解,所以较少,不常见。
例4:伯乐、庖丁所见,非牛非马。(王充《订鬼》)
例5:雨中的山色,其美妙完全在若有若无之中。……若无,颇感神奇;若有,倍觉亲切。(于敏《西湖即景》)
例6:大力发展粮棉生产,解决城乡人民的温饱问题。
例4中伯乐相马,庖丁解牛为大众所熟知,按常理,应是“伯乐所见非马,庖丁所见非牛”,例句却将两者错开,说成“非牛非马”。这种错位说明伯乐和庖丁所关注的对象不是马和牛外在的形体本身,而是其内在的精神和结构,因此也就无所谓是牛还是马了。例5先用“若有若无”总写雨中山色的美妙,然后按照先后顺序具体描绘这种山色美景,再颠倒语序抒写作者对美景的感觉,这就把雨中山色那种若即若离,若隐若现,缥缈、朦胧的梦幻般的感觉传达出来。“若有”与“若无”的间隔描写正好切合了雨中山色的特点。例6中粮食解决的是城乡人民的吃饭问题,棉花解决的是人民的穿衣问题,也就是说,粮与饱对应;棉与温对应,吃饱穿暖是人民生活最基本的需求。由于“粮棉”与“温饱”配合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以至于人们不觉得它是一种错位现象。
[辨析1]合说与共用。见“共用”条。
[辨析2]合说与互文。见“互文”条。
上一篇:什么是摹绘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
下一篇:什么是较物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