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旁逸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
[定义]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意离开主题而加以风趣幽默的插说、注释或补充,这些插说或注释看似画蛇添足、无关痛痒,但却能增强语言的情趣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释]根据旁逸的方式,可分为两类:
(1)插说式旁逸。说写时,有意离开主旨宕开一笔,借题发挥,或议论感慨,或戏谑嘲讽。
例1:“什么人?”一声断喝。佳原和素素发现,通道的两端已经全是人。而且许多人拿着家伙。人是会使用工具的动物。擀面杖,锅铲和铁锨。还以为是爆发了原始的市民起义呢。(王蒙《风筝飘带》)
例1写在“文革”刚刚结束年代里,一对相爱的恋人佳原和素素找不到一个可以谈情说爱的地方,好不容易在一幢新落成的居民楼里找到一处私人空间,然而他们还未来得及诉说彼此的思念之情,就被一群人包围了。在这种情况下,王蒙的一句插说式旁逸十分精彩。“人是会使用工具的动物”,这句离开主旨而发的简短议论引人深思:“文革”虽然结束了,但“文革”思想的遗毒却没有消失,阶级斗争哲学在生活中仍然存在。“会使用工具”本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然而这一区别却成为人对付人的手段,这难道不可悲吗?
例2:但是这里盛传着他曾经是一个“大人物”,(老天,你瞧曹千里那个样子,他像吗?)他曾经在中央工作过,(北京就是中央所在地,你否认得了吗?)由于不走运,由于出了点事情,(中国人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敏感,举世无双!)他被贬到了新疆。(怎么是贬呢?上山下乡最光荣嘛!)(王蒙《杂色》)
例2中曹千里是个命运多舛的知识分子,在“文革”中被贬到新疆,受尽了磨难。但人们在背后却盛传他曾经是个“大人物”、曾经在中央工作过。王蒙对这些“盛传”一一加以议论,这些议论虽然与主旨没有多大关系,但却充满了反讽意味,对“文革”进行了不露痕迹的辛辣的嘲讽。
(2)注释式旁逸。对所说的内容加以注释说明,但这种注释不是必要的,其目的不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文意,而是为了增加语言的情趣。
例3:茶树湾农场这块宝地,同样靠吃玉米皮熬成的浆液——美其名曰牛奶,和菌类植物的小球藻——给它封以人造肉的美称,这类东西填肚子。(从维熙《泥泞》)
例3写“文革”期间,茶树湾农场虽然是块宝地,却没有食物吃。在这里接受改造的知识分子只能以玉米皮和菌类植物充饥,但那些造反派们为了掩盖事实,捞取政治资本,将其加以美化。作家从维熙故意加以注释,就是为了揭露其欺骗性和虚伪性。如果去掉这些注释,丝毫不影响读者对文意的理解,但有了这些注释,文意就更加饱满和丰富。
例4:掌柜写账的桌子边坐着个胖女人,坦白地摊开白而不坦的胸膛,喂孩子吃奶;奶是孩子的饭,所以也该在食堂里吃,证明这旅馆是科学管理的。(钱锺书《围城》)
钱锺书的作品素以幽默中见深刻而著称,例4中作者对胖女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喂奶进行解释。解释的理由看似合理,实则乖谬,让人不禁为之一笑,但在这“一笑”中却达到对这一不雅行为的不满和批判。
上一篇:什么是节缩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
下一篇:什么是诡谐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