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照
许诗因志慨由衷,敛事萦怀味不同。
入理腠才知骨力,明心物始见神通。
等闲风鉴终无我,繁复灵犀益执中。
勘破天机惟反照,浑然自得恰圆融。
游心应物,契志合情,发声叶韵,摹形解味,是诗家之范式也。古往今来,诗家万千,几无出此类。有应物和洽者,能兼备形神;有言志得体者,能声情并茂。大抵心物之间,鉴照融感,消长相成。右丞之属,清澄心照;太白之属,志气勃发。或心与物偕,或情因志作,无不以心应物,以物发心,一体不二,合二无一。
人有以禅悟解诗者,然诗终究非禅,禅师偈语,似诗而多与诗异。心物不二,则诗成赘疣;真如般若,则情志无差。佛果若成,则诗情泯矣。是以标榜心物不二诗境真禅者,或不趁诗,或不趁禅,殊非究竟义。此诗之本色,不可强致也。
是以诗家面世,于心物二元终难了断。对立亦二元,和谐亦二元,分梳亦二元,圆通亦二元。此心物之不能彻底调和,固无可疑也。人或以为心物二元乃西方文化语境,非中国天人合一文化传统所系。此义或契于哲学史方法论,然于认识论,殊未至要。所谓心物不二,乃修行之目的,非社会人生之本然。故东方人中国人,要其众志,亦心物二元之际相抵缠,此人情之质,无南北东西之别。
然则诗中亦不乏“心物圆融”“真体不二”句,多是诗家无心所得,殊非作者刻意求之。此正心物圆融之道也。
诗家所谓观照,即心物间事。常净常观常明常照,游心应物契志合情也。
人略知心物之辨,而不知观照之义;或知观照之义,而不知反照之功。此又诗家之短板也。
所谓反照者,即神游物外,默照自心。以他者立场,审自家情志;由旁观心态,见自我情形。此诗家反照之功也。能成诗者,无不观照,程度略异而已;能成诗者,鲜能反照,气质性情使然。
此反照类于通常所谓反思,然略有不同。反思者,时过境迁回首反省也;反照者,当时当事情合神离,默照深察也。故反照者,有类于双重人格,但两者方向殊异。双重人格,二人格分道扬镳各行其是。反照者,神游物外,默契于心,自省深察,略近于体用不二。
能得此义者,或雄浑兼人,沉厚无匹;或逍遥自遣,俊朗超然。虽激于情,终不昧于情,独得诗家之正味。陶彭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太白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杜少陵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刘梦得沉舟侧畔千帆过,白乐天同是天涯沦落人,元微之惟将终夜长开眼,李义山隔座送钩春酒暖,杜樊川十年一觉扬州梦。凡此种种,皆反照之功,成于诗而见于情也。
故以诗论之,自说自话,聊胜于没话找话,终究下乘。若无太白之逸,昌谷之诡,殊难胜道。能自见自话,三番契会,谈言微中,别出风流,始能上乘。然此反照,情境、情志、情怀、情绪牵系。修炼得之,犹难脱体;才艺邀之,必无所契。此又学诗之最无奈处也。
上一篇:动静之机
下一篇:古诗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