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韩梅村 【本书体例】
【原文】:
十月之交(1),朔日辛卯(2)。日有食之(3),亦孔之丑(4)。彼月而微(5),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6),不用其行(7)。四国无政(8),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9)。此日而食,于何不臧(10)!
烨烨震电(11),不宁不令(12)。百川沸腾,山冢崒崩(13)。高岸为谷(14),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15)!
皇父卿士(16),番维司徒(17),家伯维宰(18),仲允膳夫(19)棸子内史(20),蹶维趣马(21),楀维师氏(22)。艳妻煽方处(23)。
抑此皇父(24),岂曰不时(25)。胡为我作(26),不即我谋(27)!彻我墙屋(28),田卒污菜(29)。日“予不戕(30),礼则然矣。”
皇父孔圣(31),作都于向(32)。择三有事(33),亶侯多藏(34)。不憗遗一老(35),俾守我王。择有车马(36),以居徂向(37)。
黾勉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嚣(38)。下民之孽(39),匪降自天。噂沓背憎(40),职竞由人(41)。
悠悠我里(42),亦孔之痗(43)。四方有羡(44),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天命不彻(45),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鉴赏】:
这首诗约作于周幽王六年,距西周灭亡还有五年。西周统治集团作为一种政权存在,至此已经由于内部极度腐败,外族严重入侵,统治集团内部尖锐矛盾,及与农夫的对抗加剧而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政治形势的不稳定必然导致佞臣进一步专权和与广大农夫之间的深层对抗。西周政权眼看不保。
这使本诗作者心理非常烦闷、忧愁。然而祸不单行。除政治局势严重动荡不安外,继“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致使“三川竭,岐山崩”(《国语》)的结局。重大自然灾害之后,现在居然又发生了日食!这接连发生的异常天象恰如两块巨石投入作者本不平静的心湖,顿时掀起其内心轩然大波。于是便以这次日食为契机,写下了这首对政局思考及所持态度的诗篇。
这是一首规模较大的叙事抒情诗。全诗共八章,计六十四句二百六十三字。
按其诗的内容可分三部分。
前三章为第一部分。其从自然灾异着笔,写人民生活的痛苦和统治者的一意孤行,不知悔改。
诗的头两句点明时间:刚进入十月,初一这天是辛卯日。“朔日”之后又加“辛卯”二字,说明这个时间对诗人刺激之深,恶梦一样,一直萦回脑际,难以忘怀。第三句点事件:“太阳”又被蚀了!这件事在今人看来,只不过是一种习见的自然现象,但在古人看来,日、月喻君父,日月不明,则意味着国君的昏庸无道,这无疑是一件丑事(亦孔之丑)非同小可。第四句属补叙。补说在这次日之前已发生过了月食(彼月而微)现在又出现日食,就不能不令诗人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既感受到这件事对统治阶级的不利影响,又联想到了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不幸——“令此下民,亦孔之哀”,充满了对劳动者的悲悯与同情。本章反复提及日食、月食,给人以愁思悠悠,绵绵不断之感。
次章承前写“日月告凶,不用其行”的原因及诗人的深广忧愁。
一二句客观叙写日月显示凶兆不依正常轨道运行,即接连出现月、日食的现实。三四句接前写这一“现实”出现原因。在诗人看来,这是由于到处没有清明的政治,不用贤臣良才(四国无政,不用其良)的原故。五至八句,是灾难程度的比较,觉得此前出现的月食,相对来说,还算平常,此次日食,就太不吉利(不臧)了。面对灾兆不断和江河日下的政局,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干何不臧”的焦虑、呐喊。
第三章则远接第一章,由当时日食的出现,对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关中西部那场大地震痛苦而悸怖地回忆,从而发出了对最高统治者不吸取教训的抱怨。
这场大地震看来是以雷鸣电闪、风雨交加为先导的。“烨烨”,闪电发光的样子。作者用“震”而不用“雷”,是为突出雷响的超常震动力。而雷电过后,则是“百川沸腾”,“山冢(顶)崒(同碎)崩”,“高岸(崖)为谷”和“深谷为陵”的可怕景象。这里,基本采用白描手法,却将那场大地震居然改变了大自然原先样态的情景和声势,形神逼肖地表现了出来。“不宁不令(善)”,在古人看来,这是“天下不安,政教不善之征”(郑玄语),故而愤斥“当今”那些掌政柄的人,不吸取教训,改善政治,致使日食再度发生。将其笔触又引向眼前发生的日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局日益恶化的焦虑与不安。
上述三章,诗人将眼前的日食与过去的月食、地震相联系,将自然灾异的发生和政局的日益恶化相关联,进而转向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深刻揭露。
第四章先从氏族官职上揭露了皇父、番(樊)氏、家伯、仲允、棸氏、蹶氏、棸氏等佞臣占据朝廷关键职位的黑暗现状;不幸的是,他们又与幽王“艳妻”褒姒相勾结,权倾朝野,炙手可热。诗人认为,这正是造成周室政局动荡、自然灾异频仍、外族连年入侵、民不聊生的总祸根。
第五章具体描写皇父一伙祸国殃民的罪行。开头先用叹词“抑”(同“嚖”),表愤懑之情,然后将揭露锋芒直指皇父,历数其罪恶:其一,指斥皇父既不商量,也违背农时,就专横地征调自己领地内的青壮年服劳役;其二,揭露皇父身为朝廷重臣,不思图治,却采取了消极躲避戎狄袭击,逼民东迁。这样,房屋被拆除,田地无人耕而荒芜不堪。眼看一片民怨沸腾,皇父不仅毫无愧色,还竭力为自己辩解,从而将以皇父为首的一班佞臣误国害民的罪行,暴露无遗。本章通过皇父之流具体行为和语言的直接表述,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充满了一种生活的实感。
第六章承前。由于诗人气愤至极,不禁以反语出之,嘲笑皇父“太高明”(孔圣)。这句话恰当地表现了诗人此时此地的真实情感,兼有冒下作用。次句进一步揭露了皇父罪过:他们竟打着幽王招牌,修建新“都城”于距西都“千里而遥”的向邑。三至六句接前,写皇父之流为兴修向邑,特选三名大官总负其责。三名大官都是“多藏”的富户,和皇父一样,也担心狄戎劫走家财,所以甘当鹰犬。他们连一个“老臣”都不留下保卫王室,足见其卖国之心。七八句承接五六句,论明三名大官禀承皇父旨意,让所有“世家巨族”东迁,并非出于保护这些人的目的,而是看中他们“有车马”,方可加快向邑的筑城速度。本章层层剥笋,步步深入地揭露了皇父之流不顾国家利益和广大人民怀土重迁的强烈愿望,贪鄙自私,只图利己的丑恶面目。
最后两章为第三部分,表明诗人的处境和抱负。
第七章写诗人勤于王事却遭诬陷的不幸处境。首两句表明自己尽力王事,不诉说辛苦。第三句又从另一侧面强调自己的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第四句是一个重转,说明其力于王事,反遭诽谤和攻击。最后四句紧承前文,不禁深自感慨:老百姓遭受的灾难,并不是“上天”对下民的惩罚,一切苦难的根源(职竞)都来自那些无耻小人。他们当面说人话,背后下毒手,恶毒咒骂,以诽谤攻击他人为能事。本章从好人受欺,坏人得意的事实中,进一步说明朝政的腐败。在诗人看来,深长的忧思就象一次大病一样,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和烦恼。三至六句,运用对比笔墨,反衬了诗人心忧天下,不图个人安逸的阔大胸怀。这里的“四方(之人)”、“民”显然不指一般老百姓。当指那些地位较低、谷禄较薄的人们。诗人对他们不以国家前途为念,冷漠麻木,只顾个人安逸的精神状态给予了尖锐地抨击和批评。诗人能够在众士皆醉的逆境中,“我独居忧”,“我独不敢休”,就显得鹤立鸡群,不同凡响。然而在一个普遍贪图享乐、不思强国的统治集团里,尽管有个别人清廉自守,勤奋为国,毕竟杯水车薪,是无法挽回周幽王为首的统治集团彻底失败的命运,所以《十月之交》,只能成为一曲悲悼幽王政权的挽歌!
上一篇:《十亩之间》原文与鉴赏
下一篇:《南山》原文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