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志获 【本书体例】
【原文】:
彼妇之口,可以出走(2)。彼妇之谒,可以死败(3)。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4)。
【鉴赏】:
孔子作为先秦儒家的创始人,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也是当时欲有所作为的政治家。史载他在鲁执政的短暂时期里,曾经有所作为,但在春秋时期各诸侯间勾心斗角,杀伐征战,统治者奢侈腐化,使他难于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终于不得不在五十六岁高龄时离鲁至卫,周游列国。这首《去鲁歌》中,既反映出作为思想家的孔子的远见卓识,从桓子沉缅女色,眈于舞乐中见微知著,预见到鲁国将面临人亡国败之祸,更抒发了作为欲有作为的政治家的仕而不遇,不得不离去的一腔悲愤。歌的前两句语意交织重叠,把满怀悲愤喷吐而出。后两句中节奏舒缓,一腔悲愤化作沉长的哀叹,表面的退让苟且下隐藏了深深的悲怨。长歌当哭,比之激烈的言词更为动人。这一点往往不易为人们所理解,除非深谙世故人心者,多不能深知此中滋味。不少学者都曾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中有其明哲保身,消极退让的一面,并以《论语》中孔子说的“道不行,乘槎浮于海”,以及此歌为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质之孔子去鲁后的实践,奔走诸国,惶惶然若丧家之犬,晚年的删定诗书,从事教育,又何曾“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去鲁歌》中表现的强烈的参与意识,忧患意识,不仅是孔子个人的特殊情感,也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是一种普遍的、典型的社会情感。全诗具有很高的审美认识价值,不仅是对统治者沉缅女乐会导致人亡国败这一业被历史证明了的真理的认识,更深一层的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文化心态的审美把握。全诗采用了不假比兴,直接抒情的手法,用现代的标准分是一首“纯诗”。情感的直写更有其直接的撼动人心的力量。诗的前半部,节奏急促有力,后半部忽而舒缓深沉,形成一个明显的落差。使全诗的审美感染力更为浓郁。使读者在这一情感落差中获得更深的审美感受。
上一篇:《卿云歌》原文与鉴赏
下一篇:《叔于田》原文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