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龚协 【本书体例】
【原文】:
天作高山(1),大王荒之(2)。彼作矣(3),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4)。子孙保之。
【鉴赏】:
这是一篇祭岐山的诗。它不仅歌颂了作为西周王业发祥地的岐山,也歌颂了在岐山为西周王业打下牢固基础的太王和文王,同时也对后来者提出了希望和鼓励。
全诗只有一章。大意是说:天生一座高高的岐山,太王迁居到这里,使它更加崇高伟大。太王已从这里兴起,文王进一步使它富裕起来。他们都已过去了,但给岐山留下一条平坦的大道。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子子孙孙,必定能长享福禄。
全诗可分三层:一二两句是第一层,歌颂岐山和从豳迁到岐的太王;歌颂了天神的力量,也歌颂了人的力量。古人相信山能兴云雨滋生万物。《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公羊传》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积小成大),不崇(终)朝而雨天下者,其惟太山乎!”(僖公三十一年)山有这种神力,所以古代人感谢山,也感谢生它的天。但这里添上“太王荒之”一句,就有了积极意义。“荒”是大的意思。这里,天有两层含义:(一)太王的仁德,使山更好地发挥它滋润万物的作用(古人早就相信天人感应,后来董仲舒才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二)山能更好地发挥滋润万物的力量,五谷常熟,人们的生活更有了保障,而太王的德政使他们的生活进一步获得了双重的保证。于是人们都争着迁到岐山来,“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三年五倍其初”。(见郑笺)这就充分显示了人的力量,政治的力量,而不是一味拜倒在自然力的脚下,无所作为。
三、四两句是第二层,主要是歌颂文王的功德。太王使这里人丁兴旺,文王更使他们丰衣足食。“康”是对“荒”说的。荒偏于数量的扩大,而“康”则偏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后三句是第三层,主要说的是继承者的任务和希望。太王、文王都已过去了(徂可以看成是殂的借字,但可以直接理解为往。这比径直说死要婉转一些,而实际意义都一样),给后来者留下一条平坦的大道,这平坦的大道有象征意义,象征太王、文王这些前辈所开创的事业和他们留下的政教方面和道德方面的精神遗产。对这些宝贵遗产的继承和发扬,是子孙们的神圣职责,也是他们永享福禄的保证。
“颂”,就是歌颂功德,容易流于浮夸。但从这一篇《颂》来看,却写得很得体。春秋时吴公子季扎听到周乐中的《颂》,曾有“直而不倨”(直而不央失倨傲),“广而不宣”(志虽广大不自宣扬)的赞语(《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读这一篇诗,不难体会出这样的特点。
上一篇:《大车》原文与鉴赏
下一篇:《天保》原文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