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建卫 【本书体例】
【原文】:
新台有泚(1),河水瀰瀰(2)。燕婉之求(3),籧篨不鲜(4)。
新台有洒(5),河水浼浼(6)。燕婉之求,籧篨不殄(7)。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8)。燕婉之求,得此戚施(9)。
【鉴赏】:
《诗经》中的国风不少诗是民间歌谣,从不同角度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邶风·新台》这首产生于春秋时代卫国的民歌,就是以卫国的社会为背景,讽刺、揭露了统治者的荒淫无耻。
据《左传》记载:“四年春,卫州吁杀桓公而立。”州吁与桓公乃同父异母兄弟,州吁杀君夺位,虐用其民,人民因受尽苦难而怨声载道。“九月,卫人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冬十二月,宣公即位。”“十六年,初,卫宣公烝于夷姜,生伋子,属诸右公子。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宣公强夺子妻,荒淫无道;宣姜为立己之子,与朔进谗公子伋,宣公竟派人杀了公子伋,寿为救伋也遭杀害,可知宣姜也是个廉耻不顾的荒淫之妇。她弃夫从夫父后又与伋之弟公子顽(即昭伯)私通,可谓做尽了桩桩丑事。而这,正是《新台》一诗产生的社会背景。
《毛序》:“《新台》,刺卫宣公也。纳伋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诗集传》:“旧说以为宣公为其子伋娶于齐,而闻其美,欲自娶之,乃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国人恶之,而作此诗以刺之。言齐女本求与伋为燕婉之好,而反得宣公丑恶之人也。”《诗经通论》:“‘籧篨’、‘戚施’,借以丑诋宣公。”《诗经原始》:“刺齐女之从宣公也。”宣公夺子之妻,禽兽之行故然可憎,”然妇人从一而终;不可改行易节,宣姜岂未之闻欤?当其初聘,本为伋也妻,迨至新台,乃为伋也母。此稍有廉耻者,所不忍闻,尚腆然立于人世乎?使其执意不从,宣公虽暴,亦无如何,而乃柔情懦志将顺其恶,以至逆理乱伦,为千古笑。虽曰非本意,亦岂能辞咎哉?”前人所论,都揭示了《新台》一诗的写作主旨。
全诗三章,章四句。一、二章开头两句都写宣公所建新台,富丽堂皇,耀人眼目,高峻巍峨地矗立在黄河之滨。宣公的建筑新台,其用意如《正义》所说:“此诗伋妻盖自齐始来,待其至于河,而因台所以要之耳。”意即是为了取悦齐女,而把它作为藏娇之所。所以,这开头的两句极写新台的壮丽,不仅含有对宣公的辛辣讽刺,也为下写齐女落入圈套而引起的失望作了自然的铺垫。试想,新嫁娘齐女由齐入卫时,想到与伋共做比翼鸟,同为连理枝,心头该充满多少喜悦,再看到新台这样壮丽的新婚之所,一定是更觉幸福美满了。谁想事与愿违,“燕婉之求,籧篨不鲜”、“籧篨不殄”,新郎居然不是意中的那位英俊情好的公子哥,而竟是一个其丑无比的糟老头。这场出其不意的婚变,不能不使齐女大失所望。第三章“鱼网之设”是男女求偶之隐语,在古诗与民歌中均所多见。如《僮人情重歌》:“天上无风燕子飞,江河无水现沙磊。鱼在深塘空得见,哄哥空把网来围。”《寻甸情歌》:“大河涨水滩对滩,沿河两岸紫竹山。别人说他没有用,我说拿做钓鱼竿。”歌中的情意,皆与本诗相同。齐女以设网求鱼为喻,再说她本想嫁个美少年,谁料偏偏遇上个鸡胸驼背的丑老汉,进一步抒发了失望之情。
全诗三章均以齐女的口吻写出,诉说了她的不幸和对宣公的厌恶。前两章的一、二两句,均以景语出之,由景之美好写齐女新嫁的幸福的心情;三、四两句写齐女一到新台,便由幸福的顶峰跌入失望的低谷,其新郎竟丑恶不堪入目。这希望与失望形成的巨大反差,景物与人所形成的强烈对比,使这首诗的形象塑造,极富戏剧性。第三章比兴手法的运用,进一步加深了头二章的艺术效果。
上一篇:《斯干》原文与鉴赏
下一篇:《新台》原文与鉴赏